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教学的本性与逻辑

发表于:2022-12-08 13:0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教学的本性与逻辑可分为 “教学的本性”与“教学的逻辑”两个方面。本文是在对“教学的本性”和“教学的逻辑”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之后,着重探讨教学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的本性和教学的逻辑是相辅相成、无法分离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教学;本性;逻辑;关系

一、教学的本性

(一)教学

何为教学?在我国的教学理论中对“教学”概念的理解,普遍是将“教学”视为由“教”和“学”两个方面共同构成的活动或者是一个活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些教学的定义中,有说教学是发展技能,培养身心,形成品德的;也有说教学是传授知识的;还有说教学是通过学习知识技能从而促进身心发展的。从这些对教学的定义中,我们能把握的就只是教学能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却并不知道教学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在我国,近几年也有很多学者为了揭示教学的具体内涵,不断地尝试着给教学重新下定义。郭元祥在吸收了赫特斯和皮特斯在教学方面的观点后提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以特定知识经验的传递和接受为基础,以发展学生能力和提高思想品德为目的的特殊交往活动。”从这个定义可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是有一定的组织展开形式并且是以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为目的的一种双方互动的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需要一定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交往的基础。本文在探讨教学时,借鉴的就是郭元祥先生的这个定义。

(二)教学的本性

通常会有人问:教学的本性究竟是什么?王金情曾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换种说法就是人的目的所在,教学的需要也就是教学的目的所在。即使是在那些不是很科学的教学定义中也可以看到,教学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如章开沅所说:“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教育的起点与归宿都是爱,都是人性的完善与提升。所谓‘以生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因此,教学的目的与归宿也应该是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发展,使人性得到提升。教学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则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指的是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与能力的逐步提升,精神层面指的是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格的健全与完善。教学的本性究竟应该何为?这个问题也只有在弄清楚教学的本性是什么的基础之上,才能做之有所依据,行之有所效率,得之有所肯定。

二、教学的逻辑

(一)教学的逻辑

教学的逻辑不是教学与逻辑的简单叠加,而是指在教学中“用逻辑学的方法来刻画教育规律,实现教育教学的逻辑化。”也就是说教师要将逻辑的思维形式以及思维规律融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在把握学科知识逻辑性的基础之上还要做到教学方法具有逻辑性,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方法方面形成逻辑思维,进而更好、更有效率地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以及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逻辑的组成板块

1、教材的逻辑

教材的逻辑主要体现在:教材中的知识必须要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规律,教材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要具有可用性、可学性和价值性。如果教材的知识体系不符合学生逻辑思维发展规律,那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不可学的。另外教材中知识的呈现过程也必须要符合逻辑,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呈现逻辑。让后面的知识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相应的联系,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出现零散、紊乱的现象,也无法培养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学的逻辑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将新知识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相融合,在已有知识的节点上找到一个可以与新知识相扣的挂钩,从而不断地丰富、繁茂自己的那棵知识树。因此,学生认识事物一定是要先从简单的入手,在简单的基础之上逐渐的复杂起来,这才是合理的顺序。如果一个学生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打牢,那他就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的学习层次。因为后面那些繁复的知识找不到相应的结合点就无法通过他的短时记忆形成永久记忆,这样的学习就会因为没有遵循学的逻辑成为无效学习进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教的逻辑

教的逻辑主要是指“教师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顺序的思路和线索”,教师通过实施课堂教学,将自己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的安排思路和线索展现出来。他的安排思路越符合逻辑就会越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也会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意识和逻辑素养,还会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的逻辑可以改变和弥补教材逻辑中所存在的缺陷,也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形成自己学的逻辑,因此它非常重要。然而它对教师自身的逻辑素养又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完善教的逻辑就要从教师自身的逻辑素养入手。

三、教学的本性与逻辑

(一)教学本性离不开教学逻辑

一方面,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收获、技能提升,要以知识内容为基础积淀学生的知识涵养,以活动开展为阶梯训练学生的技能。教学不能泛泛而谈、虚无缥缈、高谈阔论,必须要有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另一方面,教学也要符合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要站在人的立场上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最终能够回归到教育教学的原点——“育人”的层面上来,做到以“人的生长”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进行知识教学,增长学生知识的过程中知识的呈现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毫无头绪、一头雾水,也无法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已有知识进而转化成相应的行动能力。教学要想在增长学生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方面取得实际的效果,就必须要遵循教学的逻辑性。要想真正地回到教育教学“育人”的原点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就体现在教的逻辑之中。教的逻辑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最外显的一个环节,因此要想得到观念的改变就必须在教的逻辑中真正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能力。教的逻辑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对话环节的体现,主体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也是需要在教的逻辑中来进一步体现的。

(二)教学本性是教学逻辑的前提

教学本性是教学逻辑的前提。教学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就是人的需要,因此教学逻辑中无论是学科知识的逻辑、教的逻辑还是学的逻辑都是以人的逻辑为起点的。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如果教学的逻辑依据不是教学的本性那么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无疑会是紊乱无序、杂乱无章、晦涩难懂的感觉。如果我们要违背人的本性去遵循其他的逻辑规律,也肯定会导致整个教学中人性的丧失、自我的丧失、教育的丧失。

(三)教学逻辑有利于教学本性的真正回归

教学的逻辑有利于教学本性的真正回归,是指教学的逻辑在教学实践之中坚持以教学本性为前提。因此,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的逻辑就是坚持教学本性的两个方面,即既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发展也注重人性品格的陶冶。学科知识的逻辑、教的逻辑以及学的逻辑都是需要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之上展开,这就要求教学实践真正做到教学本性的回归。因而,教学实践中教学逻辑有利于教学本性的真正回归。

参考文献:

[1]王俊杰.正确把握阅读教学的本性[J].黑龙江教育,2004(2).

[2]史雪芬.语文教学应回归本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5).

[3]张永兵.呼唤语文教学本性的回归_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再认识[J].教育研究,2010(1).

[4]黄璐.教学本性下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J].青年文学家,2013(36).

[5]郭元祥.教育逻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49.

[6]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教学逻辑[J].中学语文教学,2007.

[7]朱德全、张家琼.论教学逻辑[J].教育研究,2007(334).

[8]历晶 郑长龙.课堂教学逻辑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6).

[9]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89.

[10]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8.

[1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78.

[12]郭元祥.教育逻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57。

[13]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修订.辞海试行本 第2分册 哲学.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11.39。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61.

[15]徐继存.教学论的本性与追求[J].教育研究,2010(360).

[16]王金情.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探析[J].中共郑州市党校学报,2012(1).

[17]章开沅.教改应回归教育本性[J].教育,2010(3).

[18]陈小倩 沈小碚.论课堂教学过程的逻辑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8).

[19]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推荐访问:本性 逻辑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