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中国农业发展格局的演变特征与趋势

发表于:2022-12-08 14: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从农业经济、农产品生产、畜产品生产和农业多功能性四个方面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农业发展格局的特征,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速度将由 以往的“急进式”转变为“温和式”,2020年前后中国农业在产值上将进入农牧基本平衡阶 段,“以牧为主”的生产格局将最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中间地带”出现;粮食生产呈现向 主产区集中趋势,区域供需不平衡现象更加突出,东北地区作为“国之粮仓”的地位将日渐 巩固,黄淮海地区由目前的“供需有余”转为“供需基本平衡”,长江中下游地区由目前的 “供需基本平衡”转为“供不足需”;畜产品总体呈现北强南弱态势,肉类、禽蛋生产将进 一步向黄淮海、东北地区集中,西南地区的奶业发展有较大的空间;农业的盲目垦殖与化学 品的大量投入,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与文化传承功能的全面衰落,尽快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补 偿制度是提升农业多功能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农业发展格局;演变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12-0107-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2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粮食、蔬菜、肉、蛋、奶等主要农牧产品 产量不断增加,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也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大力 支撑。但是,我国农业发展在地域上存在巨大差异。在过去的60年中,受经济因素、地域因 素等多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在南北方、东西方之间呈现此消彼长现象,主要农产品生产格 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地认识农业发展格局的演变特征及其趋势,对于新时期我国 制定相应的农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大量历史资料,从农业经济格局、农 产品生产格局、畜产品生产格局和农业多功能性四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业发展格 局进行了分析,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判断,以期能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1 农业经济格局演变及其趋势

1.1 过去60年来农业经济格局演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58.5%,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 要源泉,当时的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到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降为30 %左右,农业的经济创收功能已明显落后于工业。至2008年,农业所创造的产值仅占GDP的  11.3%。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前30年农业所创造的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40%左右,与 工 业基本相当;后30年为22%左右,约为工业的50%左右。从省域来看,我国农业占GDP的比 重存在较大差距,波动在0.8%-30%之间。在经济发达的北京和上海,农业占GDP的比重已 经下降到1%左右,与当今世界的美国、日本较为接近;在四川、海南和广西,农业占GDP的 比重仍高达18%以上,相当于巴基斯坦、印度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重稳步下降,林、牧、渔业比重不断上 升,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向农牧并重、林渔同步发展的现 代农业转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2008年农业所占比重为48.4%,比1952年下降了37.5 个百分点,农业内部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瓜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 ,2008年蔬菜水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2%,高效经济作物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2008年林业产值所占比重为3.7%,比1952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林业的发展由木材生产 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转变;2008年畜牧业所占比重为35.5%,比1952年提高了24.3个百分点 ,畜产品中牛羊肉、禽肉比重明显上升,结构更趋合理;2008年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为10%, 比1952年提高7.7个百分点,渔业从一个“无足轻重”的副业迅速成长为繁荣农业经济的重 要产业。

从省域来看,牧业与农业的比值波动在0.3-1.5之间(见表1)。牧业产值超过或接近农业产值 的省市 有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湖南、四川和青海;牧业/农业比重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有山西、上海、江苏、浙江、海南、陕西、甘肃和新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畜牧业比 重明显偏低表明我国的农牧结构调整并不与区域经济水平密切相关,而作为全国6大主要牧 区的新疆和甘肃畜牧业比重也明显偏低又表明中国的畜牧业发展也不完全决定于区域自然资 源赋存。这些现象表明,中国农业在地域结构调整中有着自身的规律。

1.2 对未来农业经济格局的基本判断

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低,一般在3%以内,农业占国民经济的 比重下降也被看作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过去的60年,中国农业从占国民经济比重的 50.5%迅速下降到了11.3%,下降幅度达77.6%,是一种“急进式”的下降。但是,在多重 因素影响下,今后一定时期内农业占GDP的比重下降速度将可能转变为“温和式”下降,到2 020年仍保持6%以上。其依据主要是:第一,全球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展望未 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以往10%以上的高增长将极为困难,危机面前,农业相对于其他行业 所受的影响较小;第二,2006年我国废止了农业税,标志着正式将“以农补工”的国家发展 战略调整为“以工补农”,随着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有可能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获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第三,国际社会 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使中国节能减排的压力巨大,发展方式转变将不再是停留在口头而必须 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在节能减排面前农业有着一定的优势。孙新章:中国农业发展格局的演变特征与趋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12期

在农牧关系问题上,改革开放初期曾有着激烈的争论,即“以牧为主”论和“以农为主”论 。“以牧为主”论认为,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已经或正在进入以畜牧业为主的时代,不以畜牧 业为主我国就谈不上农业现代化,到20世纪末期中国畜牧业的比重就应该超过农林牧渔业总 产值的40%。“以农为主”论认为,在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以粮食为主,耕地有限,又有 着庞大的人口数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只能以粮食为主,辅之以肉、蛋、奶、菜等 副食。历史发展表明,中国农业既没有大踏步进入“以牧为主”时代,也没有长期坚持“以 粮为纲”。从发展趋势看,在产值上畜牧业必将替代种植业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中的第一产业 。在2020年前后,中国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40%以上,种植业所占比重 下降到45%以下,中国农业进入农牧基本平衡阶段。在经济发达、较发达、较落后和落后四 大类区域中,首先实现以牧为主的区域即不是经济发达地区,更不是经济落后地区,而是经 济较发达和较落后地区,即农牧关系转变首先出现在经济发展的“中间地带”上。

2 主要农产品生产格局演变及其趋势

2.1 过去60年来粮食生产格局演变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口粮消费量无论在总 量还是比重上都呈下降趋势,而对主要作为饲料用粮的玉米消费量增加显著。粮食消费结构 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结构产生重要影响,表现为1949年以来,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比重缓慢下 降;小麦所占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升幅度较大,之后有小幅下降;玉米所占比重上升 幅度较大,2008年达到总产量的1/3;其他种类粮食作物所占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显著 下降,之后在小幅波动中缓慢下降。

1978年以前,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在南方和东部,这种传统南重北轻的粮食生产地域格局从20 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演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变化日益剧烈,粮食生产重心呈“北上”、“西进 ”的趋势[1,2]。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等向东北、华北等北方粮食产区集中, 南方地区仍然是稻谷的主产区,但其生产规模相对萎缩。从流域的角度探讨我国粮食生产格 局的变化,可以发现,松辽河区、淮河区、西南诸河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增加明显, 而长江区、东南诸河区、珠江区下降显著。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松 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到21世纪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

2.2 对未来粮食生产格局演变的基本判断

回顾过去的6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起起落落,但增产的总体趋势未变。从发展趋势看,我国 的粮食生产仍有潜力可挖。一是我国具有依靠政策调整刺激生产的潜力。实践经验证明,抓 好粮食生产首要是保护农民积极性,近年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正在使广大农民重新 燃起依靠农业发家致富的希望。二是我国具有依靠增加投入提高产量的潜力。多年来,受农 业低效益和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等因素影响,亿万农民背井离乡,弃农从工,农业沦为“三八 六一”产业,科技与物质投入严重不足,潜力远未发挥。不过,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粮食保 障的压力也将继续加大。这主要是由于从长期看,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呈刚性增长,粮食种植 面积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气候变化对农业将带来不利影响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演变趋势是向北方和中部集中。从发展趋 势看,我 国粮食生产将进一步延续向主产区集中的趋势,区域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东北地 区和蒙新区在国家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尤其是东北地区无可争辩地成为 “国之粮仓”。黄淮海地区在短期内仍扮演商品粮基地角色,但受京津都市圈的快速发展影 响,从长期看将由目前的“供需有余”转为“供需基本平衡”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将由目 前的“供需基本平衡”转变为“供不足需”,曾经为中国粮食安全和“南粮北运”格局形成 立下赫赫战功的历史难以再现。长三角和珠三角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亏缺地区。

3 主要畜产品生产格局演变及趋势

3.1 过去60年来主要畜产品生产格局演变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无论是畜禽饲养量,还是畜牧 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畜产品生产结构深 度变革。改革开放前,我国比较偏重于发展肉类和禽蛋生产,奶类发展相对缓慢。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肉、蛋、奶全面发展,尤其是奶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奇迹。在1985年,我国奶类 总产量为289.4万t,仅为肉类总产量的15%;2008年,我国奶类总产量达到了3 781.5万t, 比1985年增长了12倍,为肉类总产量的52%。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达30 kg,由世界奶业生 产中的“侏儒”跃升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

从肉类生产来看,在历史上,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地区是我国肉类生产的核心区域, 与“南粮北运”相似,肉类生产也呈现“南肉北运”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粮食生产的 “北上”,肉类生产也开始向北方转移。在1985年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肉类产量分别占30.6 %和69.4%,2008年分别占43.4%和56.6%。从三大区域来看,肉类生产呈现由西部向 中部 转移的趋势,东部地区基本保持稳定。从八大区域来看,肉类生产由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 向黄淮海、东北和蒙新地区转移,华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比重基本稳定。

从奶类生产来看,北方地区是我国传统的奶类生产重点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奶类生产又进 一步由南向北大规模转移。在1985年,北方、南方地区奶类产量分别占67.9%和32.1% ,20 08年分别占91.1%和8.9%。南方地区在奶业生产中的地位已经微乎其微。从三大区域来看 ,奶类生产呈现由西部向中部大规模转移的态势,东部地区基本稳定。从八大区域来看,牛 奶生产由高度分散向高度集中转变,正在呈现以蒙新为雁头,以东北和黄淮海为双翼的发展 模式。

从禽蛋生产来看,在南北地域格局上,总体上由南方向北方转移。1985年北方、南方产量分 别占52.1%和47.9%,2008年分别占67.3%和32.7%。从三大区域看,禽蛋生产呈现由 西部 向中部转移的态势,东部地区基本保持稳定。从八大区域来看,禽蛋生产由长江中下游地区 向黄淮海和东北转移。禽蛋生产呈现河北、山东、河南“三足鼎立”局面,2008年三省合计 生产量高达1 147.7万t,占全国的42%。

3.2 对未来主要畜产品生产格局演变的基本判断

从肉、蛋、奶三大类畜产品发展趋势看,奶业生产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根据FA O统计数据,2007年我国肉类生产量占全球的31.7%,蛋类生产量占全球的44.9%,为全球 最大的肉类和禽蛋生产国,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奶类生产量仅为 全球的5.5%,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从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对主要农产品的 消费数量来看,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肉类消费量较1990年增加了0.6倍,城镇居民增加了0.2 倍;蛋类消费量农村居民增加了1.3倍,城镇居民增加了0.5倍;奶类消费量农村居民增加了 2.1倍,城镇居民增加了2.3倍。奶类的消费量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对肉、蛋的消费增速。

从地域发展趋势看,肉类、蛋类生产将进一步向东北、黄淮海集中,蒙新、东北和黄淮海地 区在奶业生产中的优势地位将长期保持。从区域供需均衡的角度看,尽管三大类畜产品均存 在北强南弱的现象,但奶类生产的区域不平衡性最大,几乎可以认为是区域失衡。目前中国 80%的牛奶产在北方的内蒙古、黑龙江和河北等地,而60%的消费市场在南方。造成奶业发 展南北失衡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南方高温、高湿,缺少广袤草原,主 观原因是多年来国家在奶业发展方向上向北方地区给予政策倾斜。从今后的发展看,以西南 低山丘陵为重点的南方地区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完全具备 奶牛饲养所需的土地、水、气候和青草饲料四大要素,尤其是西南地区的草坡、南方中部地 区的秸秆类饲料资源为奶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南方地区奶牛多以圈养为主,规 模化、集约化程度比北方要高;南方地区城市密布,人口众多,需求巨大,在与北方 奶竞争中尤其是鲜奶消费竞争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可以认为,只要解决相应的技术难题 ,政策措施得当,奶业生产南北失衡的局面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有可能缓解。

4 农业多功能性演变及趋势

4.1 过去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

农业多功能性可分为四类,生产功能、经济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 3]。生产功能与经济功能在上文已经做了阐述,本部分将重点对农业的社会功能、生态 环境功能和文化休闲功能予以讨论。

农业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承担就业和社会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占社会总就业的比 重高达90%,至改革开放初期降到70%左右,目前又进一步降到40%左右。虽然60年来农业 从业人员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但绝对数量直至1991年达到3.9亿人的历史最高点后才开始 缓慢下降,目前仍达3亿人左右。不过,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如此庞大并非真实需求,在二元 社会制度下,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进城无门,不得不以隐蔽性失业方式赋闲于农业。这些剩 余劳动力虽然在家乡无法充分就业,但由于农业能够给其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因此不会 像城市失业那样直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震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从这个 意义上说,中国农业承担着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据测算,我国目前由农业担负的社会保障 人数高达1.3亿人,保障价值为733.1亿元/年[4]

纵观60年来我国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负面效应要远大于正面效应。从新中国成 立直至20 世纪80年代,在“以粮为纲”口号下,全国上下围着粮食转,倾全社会之力去抓粮食生产, 毁林(草)开荒、填海造田,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农业开垦的另一严重后果是大 大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储量,尤其在东北、华北等农业主产区最为严重[5]。除大规 模垦殖外,中国农业在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大量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加上农 机、农用塑料薄膜等的不断推广普及,农业土壤也遭到较为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在部分集约 化农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甚至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据统计,1952年我国化肥施用量(折 纯量,下同)仅为7.8万t,单位面积施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化肥施用量已经超 过5 000万t,平均施用量达400 kg/hm2以上,是国际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左右。

文化休闲功能方面,传统农业中的桑基鱼塘、梯田种植、坎儿井、间套复种、轮作制、淤地 坝、农林复合、猪-沼-果、“四位一体”等生产方式,在世界农业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6]。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对现代农业的 追捧,中国的传统农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盛行于粤桂南部的稻田养鱼已难以为继,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基本上被淘汰,从南至北各种以作物和绿肥为主体 的轮作、混作、间套作等优良传统耕作方式已经消失,林粮间作、果粮间作不再提倡,这引 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与农业文化传承功能的全面衰落。

4.2 对中国可持续农业未来的基本判断

解决农业的环境问题,当务之急是尽快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 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根据中国农业环境现状和 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应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节水农业补偿 、保护性耕作补偿、牲畜饲养方式转变补偿、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补偿、农业废弃物资源 化利用补偿等。

农业文化传承功能的衰落是中国农业市场化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尽管FAO等国际组织共同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但在经济全球化面前, 该行动更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难以改变农业文化传承功能衰落的总体趋势。保护农业文化 传承功能,需要采用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事实证明,农业休闲旅游功能的日渐加强不仅有 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于历史的积淀,许多传统农耕 方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对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农耕方式采用旅游开发的模式进行保护, 是一种双赢(既保护了农业文化又实现了经济创收)的措施。

作为可持续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机农业在全球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中国面临着 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有机农业又以否定化肥、农药等现代品投入、 以牺牲产量为代价,这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流。中国农业必须走集约持续 型道路[7],即以环境无公害、经济高效、能充分吸纳就业等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发 展模式,是中国可持续农业的未来。

(编辑:温武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玉杰, 杨艳昭, 封志明.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J] . 资源科学, 2007, 29(2):8-14.[Liu Yujie, Yang Yanzhao, Feng Zhiming. The Change

of the Main Regions of China"s Food Grain Produc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J].

Resources Science, 2007, 29(2):8-14.]

[2]鲁奇,吕鸣伦.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J]. 地理 科学进展, 1997,16(1):31-36.[Lu Qi, Lu Minglun. The Change of the Main Regions f or China"s Food Grain Production since 1950s and its Driving Forces [J]. Progr ess in Geography, 1997, 16(1):31-36.]

[3]孙新章. 新中国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1):71-75.[Sun Xinzhang.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since

1949[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1):71-75.]

[4]孙新章,周海林,谢高地.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7,17(4):55-60. [Sun Xinzhang, Zhou Hailin, Xie Gaodi. Ecologic al Services and Their Values of Chinese Agro ecosystem [J]. China Population R 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17(4):55-60.]

[5]吴乐知, 蔡祖聪.农业开垦对中国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水土保持[KG0.14mm]学报,

2007, 21( 6):118-121.[Wu Lezhi, Cai Zucong. Effect of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on Soil Or ganic Carbon in China[J]. Journal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2007, 21(6): 118-121.]

[6]王献溥,于顺利, 陈宏伟. 从传统农业的衰落谈农业遗产的继承与发展[J]. 安徽农 业科学, 2007, 35( 8): 2468-2469. [Wang Xianfu, Yu Shunli, Chen Hongwei. Discuss ion 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s from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J].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7, 35(8): 2468-2 469.]

[7]刘巽浩. 论中国农业的集约化与持续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0, 21(1):1-8.

[Liu Xunhao. On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J].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0, 21(1):1-8.] Evolution and Tendency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ttern

SUN Xinzhang

(The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Beijing 100038, 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volution and tendency of th e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ttern in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economi c function, crop production function, animal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agricultura l multifunc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u lts show that the percentage of agricultural sector in GDP will decrease more sl owly than before, and the output value of crop production and animal production

will be equal around 2020. The “middle reg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fi rstly become the “animal production prominent” region in agricultural sector.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will tend to be concentrated in the main production re gions, which will worsen the im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Northeast region wi ll reinforce its status of being the national granary, grain production in Huang HuaiHai region will change to a near balance of supply and demand from surpl us, and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lower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willnot be able to meet the demand. Animal production in North China in general will

be higher than in South China. Meat and egg production will gather in HuangHu aiHai and Northeast regions, and milk production in Southwest region will havegreater room for development. Overcultivation and large quantities of chemica ls will destroy agricultural ecoenvironment and deteriorate the cultural inher itance. To establish agricultural ecocomp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 mprove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ttern; evolution; tendency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