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参阅国内外有关失眠中医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对失眠病人中医治疗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失眠病人发生失眠行为的原因,包括年龄因素、心理及精神因素、疾病、饮食及药物、环境及其它因素等, 并进一步提供经济可行的中医治疗护理方案,使失眠患者失眠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失眠;中医;护理
失眠是由于睡眠启动或睡眠维持障碍导致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生理需要而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失眠中医上又称不寐,不得卧,是临床上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治疗难度大,与工作、生活压力有关,发病人群近年逐渐趋向于中青年。长期失眠给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引起其他疾病。2004年数据显示全球大概有27%的失眠患者[1]。法国和意大利有37.2%的失眠患者[2]。英国有37%的失眠患者[3]。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4]。失眠发病率逐年上升,失眠已经成为全世界所关心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3月21号定为“关注睡眠健康日”。本文通过参阅国内外有关失眠中医治疗的相关文献报道,对失眠病人中医治疗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失眠病人发生失眠行为的原因,失眠原因较为复杂,常见的为年龄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疾病、饮食及药物、环境及其它因素等。西医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但长期使用具有依赖性、成瘾性。中医护理治疗失眠经大量资料证实是安全、可靠、易被患者接受,本文旨在为失眠患者进一步提供经济可行的中医治疗护理方案,使失眠患者失眠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正常的睡眠依赖于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阳能入于阴得以潜藏方可。
几千年来,历来医家对失眠的论述很多,认为失眠与外邪、饮食不洁、情志、疾病与年迈有关。我国古代大多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失眠病机可分为营卫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失调、气血衰少等几个方面,具体临床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由食滞痰阻、心肝火旺、痰火饶心所致;虚证多指气血失调、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所致。《黄帝内经》中出现关于“不寐”、“不得卧”论述。马王堆汉墓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出现记载有关失眠类疾病的中医文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睡眠的辩证分型主要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虚胆怯型五种。
1997年我国颁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不寐”定位法定中医病名,失眠列为46个症状名称之一。
2.失眠行为产生的原因
到迄今为止,失眠的影响因素获得了广泛关注,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失眠的影响因素包括很多方面,主要如下:
2.1行为类型
有研究表明,失眠患者具有相似的行为类型,表现较多的为A型行为类型[5]。A型行为是一种情感综合症,具有雄性勃勃、攻击性、竞争性等行为倾向;有肌肉紧张、易激惹、敌意、易发怒等反应。研究表明,A型行为的人因本身具有的性格特征比其他行为类型(B型行为、M型行为)更容易失眠[6]。
2.2心理、精神因素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使人时刻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焦虑、烦躁、担忧等负面情绪经常发生,引起失眠[7]。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也存在睡眠障碍。贺旭[8]研究发现失眠患者睡眠质量越差,焦虑抑郁症症状越严重。严晓丽[9]证实失眠大多因情志诱发。宁惠如[10]认为失眠多于情志有关。
2.3年龄、性别、职业
相关研究表明,失眠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上班族高于退休人员,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11]。其原因主要是女性更年期及经、带、胎、产等生理因素及内分泌因素,事业家庭双重压力下导致失眠发生。上班族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特别是经常上夜班的人群,日积月累,导致失眠情况出现甚至反复出现。骆春柳[12]研究证实失眠人数中,女性高于男性,而且随年龄增长,患者失眠比例增加。
2.4疾病因素
临床各种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失眠。疾病导致人体内分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失眠障碍,常见疾病如糖尿病、更年期综合症、心肌缺血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王丽平[13]研究证实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存在失眠问题。黎任彬[14]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睡眠质量的问题。
2.5饮食或药物因素
饮食或药物不合理使用,常引起失眠症状发生。睡前进食过饱或饥饿,不按时饮食,偏食,食用生冷、油炸食品,服用咖啡、浓茶、饮酒及刺激性饮料等。因疾病因素,服用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药物,常常引起睡眠障碍。马勇[15]认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嗜酒、过饱、饥饿及辛辣刺激的饮食可导致脾失健运,干扰心神,使心神不安,导致失眠。
2.6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因素如声音、光线、气候等也可引起失眠。此类因素引起失眠大多为暂时性的,当外界环境因素改善,睡眠质量也得到好转。人们长期处于此类环境中,可引起慢性失眠产生。
3.中医护理治疗失眠行为的方法
中医强调对失眠的治疗应从某一方面进行辩证分型,如营卫不合、脾胃不调、肝胆失调、心肾不交、痰瘀阻络等方面进行治疗。
3.1中药方剂的使用
临床针对个人情况辩证分型,采用中药方剂取得较好疗效。中药汤剂经大量文献证实治疗各型失眠,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少的优点。临床常用的汤剂有温胆汤、归脾汤、补肝凝神汤、酸枣仁汤剂、血府逐瘀汤等。李颖[16]使用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杨晓莲[17]使用归脾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取得较好疗效。刘萍[18]使用补肝凝神汤治疗肝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失眠患者效果明显。
3.2头针及刺络放血疗法
针灸疗法历史悠久,结合病变脏腑经络及病症等,确定相应的治法。针灸疗法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头针疗法是指针刺头皮特定部位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刺络放血疗法是指用三棱针、皮肤针等针具,在患者浅表血络或一定部位放出适量血液,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针灸疗法治疗失眠主要是调理跷脉,安神利眠。主穴为印堂、四神聪、安眠、神门、照海、申脉。根据失眠辩证,对其配穴。针灸治疗失眠效果较好,下午或晚上进行操作,效果更好。失眠与脑关系密切,临床治疗失眠多选取头部穴位。尤璐[19]通过针刺治疗脑梗死失眠取得较好效果。有资料证实[20]通过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效果明显。李贻泽[21]使用耳针刺络放血治疗失眠证实有效。
3.3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指通过刺激耳穴达到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在失眠的治疗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在临床广泛普及。包括毫针刺,王不留行籽贴压等。主要选穴皮质下、交感、心、肾、肝、脾、神门、垂前、耳背心等穴位。根据辩证,每次选2~4穴位,毫针轻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王不留行籽贴压,每穴以中、重度刺激1分钟,使按压穴位出现痛、热、胀感。一般留置3~5日。王旭[22]通过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有疗效。郭晓伟[23]研究表明,经耳穴埋仔治疗青光眼患者失眠,有效率为72%,明显高于不使用耳穴埋仔患者20%的有效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
3.4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是指将艾绒置于腧穴皮肤上燃烧,或者艾条在皮肤上方熏烤,通过热力及药物的药理作用,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艾灸具有舒经通络,补虚助阳等功效。常见灸法为温和灸、雀灸、回旋灸。常选百汇、涌泉等穴位。陈勤[24]等人将70名失眠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艾灸背俞穴,对照组口服舒乐安定,结果表明,艾灸疗法明显缩短入睡时间,改善日间功能紊乱,调整抑郁情绪。李滋平[25]等人通过艾灸百会穴治疗失眠取得较好效果。
3.5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指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起到预防疾病的疗法。常用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揉、抹、按、扫散、拿等。推拿穴位常选印堂、神庭、晴明、攒竹、太阳、角孙、风池、心俞、肝俞、脾俞等。推拿疗法治疗失眠在睡前效果较好。黄大伟[26]在其文章中证实卧位整脊推拿治疗颈性失眠疗效优于口服舒乐安定。井夫杰[27]在其文章中用大量资料证实推拿治疗失眠效果显著,是安全、无毒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
3.6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又称外敷法。是指将药物研磨为细末,用液体调成糊剂,在人体穴位上贴敷,通过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和刺激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穴位贴敷疗法用于失眠,效果较好。敷脐疗法是指将药物敷与脐眼或脐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于穴位贴敷。常与睡前30分钟贴敷穴位,留置8小时后揭下,7天为一个疗程。常选穴位三阴交、涌泉、照海、内关穴等。吴向东[28]通过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有效率达93.3%,明显高于常规疗法82.2%。魏清景[29]衣安神散穴位帖敷治疗失眠效果明显。
3.7其他
中医治疗失眠可多种方法联合治疗,效果更明显,临床已经采取多方法联合治疗,大量资料证实效果好。王贵双[30]通过针刺结合太极拳治疗失眠具有明显的疗效及远期效果,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太极拳锻炼。风美茵[31]通过古筝音乐治疗对比语言诱导治疗失眠具有明显的疗效。丁倩[32]通过中药穴位贴敷结合高位足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取得满意效果。
4.结论
失眠患者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晕、心慌、焦虑等症状,严重者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有资料证实失眠患者中,伴有记忆力减退为80.71%,影响学习、工作、社会生活得占81.82%[3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药物治疗不断受到患者青睐,未来发展前景很大。
中医学在失眠上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具有效果明显、安全、简单、经济、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认定。
医护人员应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提供经济可行的治疗方法,改善睡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付鹏.血瘀导致不寐的文献研究及病例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4.
[2]D Leger,B Poursain,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insomnia[J]. Under-recognition and under-treatment of a polysymptomatic condition,,2005, 21(11):1785-1792.
[3]Morphy H,Dunn KM,Lewis M,et al.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J].a Longitudinal Study in a UK Population.SLEEP,2007,30(3):274-280.
[4]黄资庆.仲景辩治失眠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
[5]周密.不同类型失眠患者心理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2012:5.
[6]周密.不同类型失眠患者心理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2012:5.
[7]王贵双.针灸结合太极拳对失眠的干预作用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25.
[8]贺旭. 失眠患者睡眠质量与抑郁焦虑状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8):500.
[9]严晓丽. 从肝论治失眠症334例临床总结[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2):29-30.
[10]宁惠如, 杨素芬, 从肝胆论证治单纯性失眠症[J]. 中国临床医生,2008,36(10):53-54.
[11]章潇迪, 许良, 失眠症相关因素分析再认识[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5):126.
[12]骆春柳, 潘集阳, 陈伟菊,等,广东龙门县青少年失眠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402.
[13]王丽平, 高飞, 张俊,等,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失眠相关因素的分析[J].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4,1(3):136.
[14]黎任彬.神阙温灸贴改善2型糖尿病失眠睡眠质量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4:3.
[15]马勇, 刘远新, 周海蓉,等,清肝宁神汤治疗痰热内扰失眠的临床观察[J]. 新疆医科大学,2008,26(3):22-23.
[16]李颖.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50例[J].河南中医,2013,13 (11):1980-1981.
[17]杨晓莲.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50例的疗效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 (4): l03-104.
[18]刘萍.补肝凝神汤治疗肝气虚型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3.
[19]尤璐.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失眠的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3.
[20]范颖. 针刺结合皮内针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文献及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 1.
[21]李贻泽.耳针刺络放血治疗失眠59例临床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27 (4): 326-328.
[22]王旭.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J].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4: 34.
[23]郭晓伟.耳穴埋仔治疗青光眼患者失眠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12: 17.
[24]陈勤.艾灸背俞穴对心脾两虚失眠患者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学报,2013,37(8): 1023.
[25]李滋平,朱详英,闫晓燕,等.艾灸百汇对失眠症增效作用的疗效观察[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1,1(30): 25.
[26]黄大伟.卧位整脊推拿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3.
[27]井夫杰.推拿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2): 98.
[28]吴向东. 中药穴位帖敷治疗失眠的临床探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20(10): 106.
[29]魏清,胡金霞,胡晓灵,等.景衣安神散穴位帖敷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2,32(3):299.
[30]王贵双.针灸结合太极拳对失眠的干预作用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25.
[31]风美茵.语言诱导结合古筝音乐治疗失眠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66.
[32]丁倩.中药穴位贴敷结合高位足浴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2014,4.
[33]章潇迪,许良.失眠症相关因素分析再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