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要真正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必須坚持科学态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同时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包括主导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中国化原则、渐进性原则以及安全性原则。
关键词:外来文化;科学态度;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8)03-031-07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①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中外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外来文化日益增多。如何认识外来文化?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处理中外文化的关系?这些问题关系中外文化交流的成败得失,十分重要。本文就此谈些看法,就教于同仁。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综合体。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更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我们要吸取外来文化,就必须有一个科学态度,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可能劳而无功,甚至劳而有害。
所谓科学态度,从根本上说,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从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具体实际出发,来决定取舍什么、如何取舍、如何在取舍中开拓创新。
1. 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
习近平曾引用法国雨果的话指出:“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② 只有拥有宽阔的胸怀,才能敞开中国的大门,包容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各种各样文化的存在,才能与之交流互鉴,取长补短,舍旧图新。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民粹主义,都不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
我们之所以要开放包容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各种文化,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一是文化本身产生的多样性。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由于各自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生产生活方式、历史进程等等各不相同,因而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文化多样性的出现,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取代或消灭多种文化的存在。现在西方有的国家搞文化霸权主义,企图以自己文化取代别国多种文化,遭到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文化多样性是客观的。各民族文化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化,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既为文化交流互鉴提出需要——如果世界各国文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谈什么交流互鉴;也为文化的包容提供可能,因为不同文化有差别,甚至有矛盾,才需要包容。
二是文化园地建设的多样性。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园地都是多样的。因为多样性的存在,才使文化园地多姿多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朵花再美,那也是单调的。”③ 现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世界只有一种文化,一种语言,一种音乐,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珍爱每一朵文化之花,多培植或移栽更多的文化之花,文化园地才能万紫千红,多姿多彩,引人赞叹,引人欣赏。
三是文化主体需求的多样性。作为文化主体的人类,是由众多民族、群体、个人组成的。不同民族、群体和个人对文化的需求是各不同的(当然有相同之处),而且这种需求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要满足不同文化主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就需要多种多样而又不断发展的文化。自然,本民族本国家文化的多样性是满足其内部不同需求的主渠道,但是,借鉴别的民族和国家的多样性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渠道。如果封闭自守,排挤外来文化,要满足本民族本国家不同文化主体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需求,是十分困难的。其结果只能扼杀不同文化主体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阻碍文化的繁荣昌盛。
2. 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
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就会发生变化。同时,外来文化也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优劣并存。人们对外来文化的认识也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外来文化,一定要有分析,有比较,有鉴别,做到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择需而从。
要做到辩证取舍,至少要把握和运用好三个观点:
一是矛盾对立统一观点。任何文化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也阶级烙印部分,也有人类共有的部分;有无害成分(属于中性的东西),也有有害成分。绝对好或绝对坏的纯而又纯的文化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吸收其中精华的、积极的、共有的、无害的东西,舍弃其糟粕的、消极的、带阶级偏见的、有害的成份。只有这样,才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是矛盾转化的观点。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转化的。外来文化也是一样。优秀的正确的文化,如果运用不当,可以导致错误,使好事变坏事。大家都知道马列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是人类文化中的精华,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力武器。但是过去,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者,脱离中国实际,生搬硬套马列主义,导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革命一再失败。真理跨过一步就是谬误。任何具体真理都有其应用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教条式地对待真理,没有不碰得头破血流的。
文化中的糟粕是应该舍弃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腐朽可以化为神奇。毛泽东很重视反面教材的作用,认为温室里培养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茁壮成长。文化也是一样。他常把反面的东西当做反面教材。上世纪60年代,他把赫鲁晓夫的反华言论出版,让人们奇文共赏,从而提高鉴别能力、批判能力、预防能力。在我国出版史上,曾出版过一些反面教材(包括苏联和西方的)。我们并没有受这些反面教材的不良影响,反而从中受到教益。现在,我们对国外敌对势力丑化、矮化、分化、妖魔化中国的言论,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之于众。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人们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抵御能力不断提高,在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同时,适当展示一些反面的东西,不但无害,反而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