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戏剧剧种之一的南戏,出现于宋光宗朝,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在中国的古典文学舞台上。对于他的研究论文也日益增多。在这里主要是对两个问题予以梳理,首先是南戏的源起,其次是南戏之所以产生的原因。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对南戏有更准确的定位。比如他的产生时间、地点及原因等。
关键词:南戏源起原因
一、南戏的源起
南戏产生于何时何地?这个问题理论界还是无法确定。在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周贻白先生的《中国戏剧史长编》中以徐渭《南词叙录》中的记载为依据: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称为永嘉杂剧。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明祝允明《猬谈》南戏出于
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上述材料可证南戏最初源于浙江的温州。但学界又有新的提法,以刘念兹先生为代表,他在《南戏新证》中说:
南戏的产生地点,以前研究南戏的人大都认为是在温州,这有根据的,然而不全面。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及解放后古老剧种的发掘、调查,我们认为南戏是在闽浙两省沿海一带同时出现,而相互影响,产生的地点具体来说是在温州、杭州以及福建的莆田、仙游、泉州等地。
上述材料证明南戏并不产生温州,而是包括温州的周边地区。这也表明文学的复杂性,一种文学样式的最初发生地是不容易确定的,这受很多方面的限制。除非有非常确切的材料才能证明。通过上述的举证只能确定南戏大概的产生地点。具体的为何地何时还有待考订。但是文中提出的产生于宋光宗朝已被一种文大多数学者所认可。主要的原因还是徐渭和祝允明的生活年代接近于南戏的产生年代,他们的材料是可信的。所以关于南戏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概的产生年代是宋朝,或者稍微早于宋光宗朝,因为最初的文学样式在普及之后才被重视,然后才能被记载,这样才能被流传。至于产生的地点,更只能是个大概了。口头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具体的地点无法明确。所以在这里的产生于宋光宗朝的温州也只是个大概。明确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论述南戏产生的原因。
二、南戏源起的原因探析
一种学样式的兴盛,与朝代的政治、经济关系密切,特别是当时的温州周边地区,商业发展繁荣,平民阶层迅速扩大,这对当时的文化给予了更大得冲击,平民阶层的喜好和士阶层的喜好有着根本的不同,而整个社会却不由自主的选择着亲近代表平民阶层的俗文化——戏剧,这在北方体现为杂剧,在南方就出现了南戏,这就决定了南戏出现的外部原因就是社会的发展,平民阶层的崛起。内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审美趣味发生了转移。
审美趣味是一种美学欣赏的态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追求和价值诉求。审美趣味的主体承担者也是朝代文学样式兴盛的决定者。历来将文学的审美划分“雅”和 “俗”两类。“雅”在《诗经》中有“大雅”、“ 小雅”之分,代表的是庙堂之上的文学,这就决定了他是受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重视。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他评价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这里的“无邪”就是一种“雅”的体现。他批评“郑卫之淫声”,是俗的一种文化。即孔子认为正统文化是“无邪”的文化,是朝堂之上的。反之则是俗文化。这里所谓的雅俗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样式而已。“雅”的代表是文人,他们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崇尚中庸,喜好含蓄、蕴藉的表达,这表现为文学样式就是诗文,先秦散文,隋唐诗都备受推崇,被主流文化接受,这就提升了他的文化地位。“俗”的主体就是民间的一些艺人,如魏晋的志怪志人小说宋元的话本说唱,宋元戏曲都被定义为道听途说、里巷歌谣之类,不登大雅之堂。其实他们的本质都是直白的写出身边的感受见闻,以叙事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想法。相比诗来说,就显得直白甚至浅显,最主要的是这些文学样式的受众都是广大的民众。尤其是宋元戏曲,他的表演者生活在平民阶层,大多数是为了生计而进行创造,不能承担经世治国的大任,且大部分是民间的一些喜好。这就降低了叙事类文学的地位,尤其是戏曲。但是随着南戏的出现这种观念发生了变化。即俗文学登上文学史的舞台。长期以来受重视的、正统所认可的诗文,他们作为雅文化的代表,具有“兴、观、群、怨”的重要作用,为何在宋代却失去了独霸的地位,而让为于产生于民间的南戏呢?南戏为何受到如此的礼遇?这是因为宋代,政治的混乱不堪,文人命运的无法掌握,促使他们的视野渐渐从诗文移开,开始关注下层民众的生存意识和他们的审美取向以及文体的发展状况。特别是与雅文化相对的俗文化,这种原生态的文学样式对文人有着莫名的吸引力,插科打诨的喜剧效果更容易抒发内心的郁结之气。所以南戏应运而生,以其独特的魅力裹挟着巨大的力量冲击着主流文化。文化重心下移,民间文学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文人的视野。且不自觉的引起统治阶级的重视,他们的偏爱也推动了南戏的发展。这里的俗并不是低俗,而是民间的文化,原生态的文学样式。这就是下文提到的南戏被重视的原因。
二是文学承担者的变化。
中国五千年的文学史,在南戏未出现之前,士阶层一直都承担着文化的传承,体现着主流文化。他们将文学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功用,且以此作为评判文学的标准,所以在他们的理念中只有具备这样功用的文学样式才能被主流文化所接受。所以俗文学一直是被排斥的。但是到了宋代,士阶层的地位开始下移,他们为了维持生计,必须创作一些作品迎合平民阶层的趣味,且平民阶层自发的创作的文学样式被他们吸收。这样这些没落的士阶层和当地的艺人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组合,诸如当时的书会才人等这种文学团体。文学承担者的身份转移到了这些人手中。他们所代表的边缘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被称为民间艺人,他们大量创作民间文学。虽然视“曲”为下里巴人,但是影响如此之广。所以南戏由最初的不起眼、不屑转为被上层所关注,文人甚至参与创作。这正如早期的南戏创作者主要是民间艺人,而发展对传奇,文人也就参与了创作。最初的南戏都是集体创作的,二十世纪发现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小孙屠戏文是集体创作最明显的,因为在这篇戏文里有很多的矛盾之处,诸如情节的脱节(小孙屠如何被抓没有写出)还有就是主要角色小孙屠是由末一个人来扮演,这些都背离了南戏的表演范式。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集体创作的南戏,会有很多的矛盾之处。
所以说文学承担者发生了变化,其相对应的文学样式也会随之改变。诗文是适合于个人独立创造的。而南戏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是集体创作的。是集体的思想。他的文学承担者就复杂的多,有文人、有书会才人、有民间艺人等等。
三就是音乐的变迁。
众所周知,上古中国的文学是诗乐舞为一体,且早期的诗也是配乐歌唱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也在发生着改变。诗、乐、舞逐渐分离。各个朝代有了独立的乐志、舞志。诗不能歌唱。后来为了配合音乐就有了词,但是词也不能适应音乐的发展。直至南戏的出现,对音乐的独特依赖,更是将文与乐更加紧密的结合。南戏的一步步演变都是与音乐息息相关,后来的明传奇的出现,也是昆山腔的发展。
在戏曲这个文学样式中音乐占据了主要的位置,由于音乐的不断变迁,就出现了适应音乐的文学,南戏就是其中的一种。
由于上述原因,作为俗文学之一的南戏在宋元时期萌芽发展,且不断的走向成熟,对后来的戏剧剧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 语
南戏的研究日益深入,在这里只是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加以梳理,明白南戏的源起及其原因,希望对以后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精英文化一直占据着文化的重要阵地,但是民俗文化亦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民间文人的精神寄托,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最初的创作带有民间艺人的功利性,但是正式这种功利让世界看见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南戏在这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沧海一粟,对他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资料
1、宋元戏曲史王国维团结出版社2005年5月
2、中国戏剧史长编 周贻白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2月
3、南词叙录徐渭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
4、南戏论丛孙崇涛著中华书局2001年6月
5、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温州市文化局编 中华书局 2001年5月
作者简介:马玲,女,中南大学文学院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