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论李树建剧目三部曲的民族精神

发表于:2022-12-09 16: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李树建是豫剧表演领域的大师,在戏剧方面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多年来潜心研读豫剧表演艺术,塑造了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主演的豫剧作品深受受众喜爱。李树建备受推崇的“忠、孝、节”三部曲,即《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已经成为豫剧表演界的代表剧目。本文将从李树建三部曲着手,就其所呈现的民族精神予以论述。

【关键词】:李树建;豫剧;民族精神

李树建先生投身豫剧艺术表演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他的成就对于豫剧艺术的发展、传承、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李树建的“忠、孝、节”三部曲在豫剧领域中具有较高影响,其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更是值得推崇。

一.忠——《程婴救孤》

作为人格构建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戏剧中的忠和义是最为普遍的,其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一般会以特定的标准来进行划分,人格或是高,或是低,都是依照这样方式来判定的。清代经济学家焦循《花部农谭》,对于戏曲进行了阐释,认为可以从道德教化的角度去评价,认为在戏剧中的正面人物应该有以下几种:义夫、贞妇、忠臣、孝子,在這样的正反有致的格局中,展现出戏剧的规律。其次,戏剧中的“忠”与现实中“义”是有差别的,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看,义气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关注的相互性和知恩图报性。处于三国时期的关羽之所以能够成为义气的化身,就是因为其自身的功绩和行为体现出了这样的特点。第三、“忠”与“义”两者之间是存在密切关系的,两者之间的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都代表着齐心协力,能够在国家和黎明百姓有难的时候,给予足够的帮助 ,可见在这样的概念中有着明显的民间政治理念,反映一种较为普遍社会群体的普遍心理。《赵氏孤儿》是元曲的名作,在《搜孤救孤》中,程婴为救赵氏孤儿和天下苍生,以已之子替代孤儿,并藏于公孙家,然后由程婴去“告发”,将公孙杵臼与假孤儿一并处死,并且将其以义子的身份待会,其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长大成人,能够找到灭门凶手,得以报仇。在这样的自身牺牲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无畏的精神,这就是道德好人格的最高境界,其体现出来的对于人性的倡导,是无以言表的。

《程婴救孤》赞美了正义与善良的人性,歌颂了主人公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程婴在剧中蒙冤受屈,受到了强烈的精神折磨,这才有了“忍辱含垢十六年”这段催人泪下的唱段。李树建的表演苍凉中透出不屈,悲愤中隐藏着抗争,这些表演对于程婴性格的刻画起到了入木三分的作用。程婴为了顾全大局,将无限委屈埋藏在心底,尤其是为了保护孤儿而舍弃自己的亲生儿子,此时他心中的悲苦、凄凉、惋惜、疼痛是不能与外人讲的,这些情感只能在他内心深处汹涌,在无人处将这些情感释放到一览无余。在这样的表演中,李树建深度揣摩程婴的思想情感,将其舍生取义的精神最大限度的表达出来,最终得以战胜邪恶势力,使正义得以伸张。

二.孝——《清风亭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忠是国家内部个人与皇帝政治关系的根本之德, 而孝则是家庭内部个人与前辈的人伦关系的根本之德。《孝经》说:“ 夫孝,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子曰:“ 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因此古代戏曲中歌颂孝亲之德的作品也为数甚多。元代南戏《琵琶记》中的赵五娘, 为公婆而糟糠自厌、祝发买葬、自筑坟台,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孝亲尽责的美德。元杂剧《降桑堪》、《焚儿救母》 中的主人公甚至为救母而叩头出血、滴血成冰、卖衣买米、焚儿还愿, 以至感动了神灵。沈潦的传奇《一卜孝记》写了黄香温袭、提萦救父、郭巨埋儿、王祥卧冰等十个孝亲故事, 更可谓集孝子之大成。

重点诠释了人伦孝道中人性的光辉。在这部戏中,张元秀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养子,在考取状元后却不认二老,张元秀在遭遇亲情的冷遇后幡然醒悟,不得不面对现实。对妻子说:“老婆子,这个儿咱不认了!”在这一段表演中,李树建的念白铿锵顿挫,虽然表面上斩钉截铁,但是内心的绝望和挣扎却十分强烈。随后,张元秀妻子撞柱而亡,张元秀也气绝而逝,不孝子张继保被天打雷劈。在这部剧中,虽然张元秀沦落为乞丐,但是他的气节、骨气却并没有消失,而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正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

三.节——《苏武牧羊》

中国古代也十分重视“节”。所谓节,男子主要是气节,女子主要是贞节。在中国古代,许多文人面对社会的黑暗,不肯同流合污,因而弃官归隐,以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也有许多文臣武将,面对敌人的邪恶,英勇无畏,表现了崇高的气节。这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古代戏曲中所歌颂的重要内容之一。元杂剧中大量的隐士剧和神仙道化剧,都抒写了主人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洁身自好的节操。明传奇《崖山烈》写文天祥、陆秀夫的宁死不屈,清传奇《桃花扇》写史可法的投江殉国,《清忠谱》写周顺易的鄙视权奸,更是气节凛然。这当然都是值得肯定的美德。中国古代对女子贞节的重视恐怕是世界各国所罕见的。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甚至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各种史书,地方志都记载着贞节烈女的事迹,统治者有时还为她们立贞节牌坊。在古代戏曲中也出现了不少歌颂妇女贞节的作品。

《苏武牧羊》歌颂了苏武在严酷的环境中不屈服、不认输的爱国精神。在这部剧一开始极力渲染了“煌煌大汉,屹立东方”的宏大场景,苏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使匈奴,表现出无比的自信和决心。李树建将这种光芒表现的内敛深刻。在苏武遭遇匈奴拘役后,不得不在冰天雪地中牧羊为生,但是他坚决不接受匈奴的利益诱惑,始终坚守气节,这一阶段的表演李树建做到了“威严、威武、威壮”。

参考文献:

[1] 雷巧.豫剧名家李树建、汪荃珍到河南师大开展戏曲讲座[J].南腔北调·河南戏剧,2010.

[2] 任增吉.浅谈豫剧神话戏《西湖公主》李树建“忠孝节”三部曲的时代价值异同比较研究[J].南腔北调·河南戏剧,2013.

[3] 周汉萍.以戏为天德艺双馨——我眼中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J].南腔北调·河南戏剧,2013.

[4] 徐培成.精湛演艺高深修养演活苏武——观豫剧大家李树建《苏武牧羊》有感[J].南腔北调·河南戏剧,2012.

[5] 焕霞.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四上央视春晚[J].南腔北调·河南戏剧,2010

作者简介:李轶天,广播电视编导,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市;

李超凡,广播电视编导,河北省邯郸电视台,邯郸市。

推荐访问:剧目 民族精神 李树建 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