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言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已退休。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他的作品以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美文直播·沙中世界
写作上的从小见大
周国平
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叙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平凡,概莫例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
怎样做到以小见大呢?我的回答是,第一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第二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
A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小事中却未必都蕴含大道理,因此首先就有一个选材的问题。B硬从鸡零狗碎中开发出高言大论,牵强附会,这样的文章最讨人嫌。那么,怎样才能捕捉住真正值得“小题大做”的小事,并且做得恰到好处呢?“工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C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D
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的积累最重要。心灵始终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哭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通畅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我认为主要是两条。第一,对于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使你被触动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在这样的描述中,已经隐含大道理了。因此,第二,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只需作画龙点睛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老生常谈。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已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间被点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
(选自《周国平美文精选》)
读后悟语
这篇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论说美文。从内容上看,作者不但旁征博引,而且现身说法,读后着实让人获益匪浅,使我们对写作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对于所写的小事,要抓住被触动的情节和细节,准确、细致、具体、生动地加以描述;对于体悟到的大道理,用简洁的语言质朴独特地表述;注意体悟生活中的细节,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学会思考。从形式上看,作者多处运用设问句,发人深思,引人思考。
且读且思
1.本文题目中的“小”指__________,“大”指___________;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三段的论证思路,你认为下面这个句子应填到_______处。(ABCD)(只填序号)
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
3.选文第四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析第五段,说说作者认为在运用写作技巧时要注意哪两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读完全文,你对写作有了哪些认识?请谈谈你的所得。(两点以上)
心的天空·悠闲之美
心灵的空间
周国平
泰戈尔写过一段话,意思是说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的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就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的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忙的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选自《周国平美文精选》)
放飞心灵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使人感到疲惫不堪的不只是身体,主要的是心灵,为了让我们的心灵不致于疲惫,当你过于高兴的时候,留一个小小的空间给思考,不要让高兴冲昏你的头脑,要知道,乐极生悲;当你过于忧伤的时候,留一个小小的空间给欣喜,不要让忧伤窒息你的心灵,要知道,否极泰来;当你过于狂热的时候,留一个小小的空间给冷静,不要让狂热烧毁你的理性,要知道,疯狂至极是毁灭;当你过于浪漫的时候,留一个小小的空间给现实,不要让浪漫迷惑你的心智,要知道,浪漫之余为缥缈。
且读且思
1.阅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泰戈尔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富翁。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几种人?你认为他的这篇文章是写给哪种人看的?其写作目的是什么?
3.作者认为哪样的忙人才算是真正拥有心灵的自由空间的人?
4.古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作为学生的你,一定也很忙很累,当你拥有一个心灵的自由空间时,你会怎么做?请用一组排比句作答。
美文随笔·信仰的力量
信仰之光
周国平
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有一回,我到佛教胜地普陀山旅游。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一个小和尚走来与我攀谈。我问他:“做法事很累吧!”他随口答道:“是啊,挣钱真不容易……”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门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小和尚毕竟直率得可爱。如今,天下寺庙,处处香火鼎盛,可是你若能听见那些烧香拜佛的人许的愿,就会知道,他们几乎都是在向佛索求非常具体的利益,没有几人是真有信仰的。
在同一次旅程中,我还遇见另一个小和尚。当时,我正乘船航行。船舱里异常闷热,乘客们纷纷挤到舱内唯一的自来水管旁洗脸。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旁。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请。”我目睹了这一幕,心中肃然起敬,相信眼前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轻僧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后来,通过交谈,这一直觉得到了证实,我发现他谈吐不俗,对佛理和人生有很深的领悟。
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如果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追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上,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唯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
(选自《周国平美文精选》)
读后悟悟
《信仰之光》虽然是一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性随笔,但读来决不枯燥,反而饶有趣味(当然更能启人深思)。在文中,作者没有板起面孔说教,更没有堆砌哲学术语,而是多用类比、对比、比喻等表现手法,并善于结合自身经历及名人的典型事例,边叙边议,由浅入深,把“信仰”的内涵、它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以及确立“信仰”的条件等阐释得透彻明了。比如文章第3、4段列举了两个事例:普陀山上做法事的小和尚并不真信佛,只是将皈依佛门作为谋生的手段;而船上谦让有礼、与人无争的小和尚则虔诚信佛,能深刻领悟佛理与人生。两人同为佛教徒,但前者无信仰,后者有信仰,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证明了宗教和信仰“不完全是一回事”。
且读且思
1.文章第五段提及苏格拉底的信仰,目的在于证明什么观点?
2.文中写道:“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请你举出实例进行说明。
3.作者说:“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
4.作者为什么说“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唯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请分点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