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刍议道教神仙体系中神仙的世俗化特点

发表于:2022-12-09 17:4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1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道教思想出发,从“神仙”的定义、体系的构成与来源情况、神仙世俗化产生的原因、神仙的世俗化对道教的影响等方面对道教神仙体系中神仙的世俗化特点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开展道教神仙体系研究提供一定的世俗化思考。

【关键词】道教 神仙体系 世俗化 成因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B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1-0193-02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1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它与儒、释一起,均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做出贡献,它长期积累的经籍书文,包含着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道教作为一门教派、一种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佛教相比,道教讲究一种以出世为终极梦想的入世思想。

道教的根本信仰即对“道”的信仰,并将老子奉为教祖,又依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确立了一整套“杂而多端”的神仙体系。根据老子的观点,“道”无处不在,道教崇奉的所有神灵都是“道”的化身,他们以其自身的不同特点、职能而被人们所供奉。又因“道”的广泛包容性,故而使得道教的神仙世界包罗万象,有源于中华民族远古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祭祀等信仰形式的偶像,也有天神、地祇、人祖等崇拜,而后又将一系列民间信仰的偶像,如忠孝义节的地方名人、神明或是妖鬼精灵,纳入道教神仙体系的大家庭中,从而使得道教发展成了神仙众多的多神教派。

道教是一个多神信仰的宗教,有十分庞杂的神仙体系,各位神仙的起源、形成、性质、特点及其所具有的神通、功能各不相同。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中,既有管理行业的“专家神”,也有多才多艺的“通才神”,更有神通广大的“全能神”。因此要给道教的众多神仙下一个统一、全面的定义,无疑是一件难事。故本文将各位神仙看做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而分析这一体系所具有的世俗化特点。

一 “神仙”的定义

首先,我们要对“神仙”这一群体进行界定。《说文》谓:“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由此看出,最初的“神”是存在于天上具有超越人类力量的群体。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神仙”,有如此描述:“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这段描述强调了神仙长生不死的特点,而对神仙如何形成及其除不死之外的其他神通,并未提及。《宗教大辞典》中对“神仙”是这样定义的:“道教信徒所理想的一种修炼得道、超脱尘世、神通变化、长生不死之人,又称‘神人’或‘仙人’。”这个定义揭示了神仙是通过修炼得道而成的,并将长生不死和神通变化作为神仙的两个特点进行阐释。由此我们可知,作为神仙,其所共有的特点是长生不死和神通变化。

二 神仙体系的构成与来源情况

道教神仙体系的构成与来源离不开民众的参与,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息息相关。

1.神仙体系的构成

在这个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将中国远古神话与崇道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神仙信仰体系。除了形成了由道教尊神、道教神仙乃至祖师真人等构成的神仙谱系,还不断地吸收了其他信仰中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神明,加以改造,成为本教神仙。另外,在这个神仙体系中,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民间又流传于民间的神崎,那便是道教俗神。道教以围绕神灵崇奉的民间化与世俗化的社会活动,与民间信仰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其中有原始社会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女性崇拜、生殖崇拜、祖先灵魂崇拜等原始宗教遗存;有周代敬天法祖的礼教传统的延续;有由万物有灵论而造出的各种保护神和职能神;有按国家政权的形式而设的监督人间善恶、司过、司命和阴司的管理神;有民间信仰和祭祀的偶像及妖神等。三清尊神为道教最高神,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还有仅次于三清的四御天帝,包括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上帝;后土皇地祇。有星君、斗姆,五岳尊神和河海之神,其中包括七曜五斗、四灵、二十八宿等。另有独具特色的人体各器官之神,称作身神,如脑神、眼神和五脏六腑之神。民间俗神包括城隍神、土地神、灶神、门神、雷公、雨师、瘟神、福神、财神及狐仙、黄仙、青蛙神、蛇王、五通神等妖神。主管阴司的酆都大帝、十殿阎君、鬼判等也属道教神灵。此外功臣烈士的庙宇祭祀传有灵异,变为道教神灵,如关羽、霍光、岳飞、张巡、包拯、范仲淹、秦叔宝、刘猛将军等;巫觋降神而造的蒋子文等;神话小说里的齐天大圣、二郎神等;还有模仿佛教造出的道神,如“四值功曹”“五显灵官”等,名目繁多。其中著名神灵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真武大帝等。

2.神仙的来源

道教神仙的来源十分广泛。道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信仰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故而其所供奉的众多神仙皆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信仰。在这个体系中,很多神仙的诞生都来源于民间,经历了由人变神的升格过程。比如香港第一大仙黄大仙、刘海蟾、妈祖娘娘等。妈祖确有其人,原名林默,宋人,因其海上救

难行善事迹,在中国莆田地区广泛流传。民间与朝廷均对林默的忠义行为进行了宣传,最终得以“神仙娘娘”的形象示人,与其深厚的民众基础和人们对于出海平安的心理诉求是分不开的。因而,妈祖逐渐地成为了航海、捕鱼事业的“专家神”。除此之外,道教神仙体系还吸收了大量古代圣贤。早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曾将“圣人”“贤人”纳入其神仙体系进行膜拜,如葛洪的《枕中书》中列有三皇五帝,《真灵位业图》更是将尧舜禹三帝,周武、齐桓公、刘备、孔丘、颜回等纳入其体系当中。

由此可以看出,道教神仙体系的构建,神仙人物的选择树立与民众的心理需求与品位分不开。这也就造就了神仙们的世俗化特质。

三 神仙世俗化产生的原因

1.对于生存威胁的生理需求

人为什么需要膜拜具有神通能力的神?在茫茫宇宙中,在人类繁衍生息的千百年来,人类的生存时刻受到来自自然、其他动物、族群的威胁。在过去的时光里,先民们不得不与各种不可抗拒的灾难进行斗争、抗争的同时,他们也感受到了自身能力的有限与不足。在从外部获取物质来补充自身能量时先民们耗损了能量,外部环境中各种恶劣的因素给先民们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这使他们不仅感受到了生存之不易,而且还感受到生命的有限。因此,先民们开始了对自然的崇拜,如日月星辰的膜拜。祈求火神给予光明,祈求雨神给予甘露等。神仙的功用日益明显,抑或换句话说,某些神仙的诞生是为了满足民众生理、生存的需求,从而带有一定的世俗化特质。

2.对于生活品质的心理需求

先民们在实现了生存需求的基础上,还提出了渴望得到更高生活品质的心理诉求。因此,随着人们这一诉求的不断膨胀,有相当多的神仙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香火的传播,其功能呈现出越来越多而广的趋势,这也使得神仙们愈发地展现出其世俗化的一面。不论是妈祖还是八仙,不论是关圣帝君还是碧霞元君,不论是临水夫人还是三山国王,他们都由于有一种特殊的“看家本领”而享有旺盛的香火。随着香火的传播扩展,他们所管辖的范围更广了,济世功能也增进了,世俗化的烙印就愈发深刻。对于具有“看家本领”的“专家神”的供奉,大部分是出于人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求,带有功利性的膜拜,由此看出,神仙们的世俗化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3.神仙来源的世俗化

对于道教神仙体系的构成,在前面已有详述,若要论及神仙的世俗化,与神仙来源相关联。由于某些神仙人物来源于民间,经历了由人而神的过程,故而带有人的情感色彩,使得其在产生之际就伴随世俗化的特点。

四 神仙的世俗化对道教的影响

1.双向互动,推进发展

神仙的世俗化与道教的发展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各类道教神仙以其独特的神通,共同搭建了道教极具特点的神仙体系,从而使其发展壮大,并拥有庞大的信众群体。另一方面,道教的教义思想不断充实着道教神仙,使其在不违背教义的基础上,更好地为普通大众提供更多的功能与心理慰藉。如果说是道教的发展推进了神仙们的世俗化趋势,倒不如说是神仙们的世俗化特点,推动了道教不断向前发展。

2.神仙的世俗化使得道教更具亲和力

任何一个宗教的发展都离不开信众的支持与拥护。而道教神仙体系形成过程中有民众选拔参与的特点,使得道教神仙不断进行世俗化的改造,从而长盛不衰,并深深渗透到百姓的生活当中。使得道教对民众具有相当强的亲和力,更加奠定并巩固了其坚实而牢固的民众基础。

3.神仙的世俗化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神仙的世俗化使得道教活动与民间、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中国众多的民俗节日中,大部分节日都与道教神仙的供奉有关。如元宵节、中元节、清明节等,既是民俗节日,也属道教节日,其产生原因或是向天神祈求平安,或是基于祖先崇拜,表达未亡者对亡者的悼念之情或孝敬之心。在这样的节日里,神仙不再高高立于神坛俯视民众,而似乎成了节庆的一部分。这就使得广大的信众出于对道教信仰的关注,顺势转化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两者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兴俱兴。

4.神仙的世俗化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

在现实生活中,民众对于道教神仙的崇拜,对道教教义的领会能够指导并规范民众的行为,从而维持社会井然有序,而神仙的世俗化特质更能起到巩固加强的作用。神仙的世俗化一方面在实现其祈福求财功能的同时,也起到了调节人们心理,控制社会安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对于增强民众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与人之间的积怨得以消除,使社会各种关系因之得到合理的调和。

五 结束语

道教的神仙体系,无论是神仙的产生还是对于不同神仙不同功能的供奉,都承载着人类对于个体生活或社会生活当中某些现实的需求,是民众世俗心理的反映与体现。很多人认为“杂而多端”是道教神仙体系的不足,然而若将其放到现实的渴求层面来看,这不枉为一大优势。正是因为道教神仙体系的“杂”与“多”,才使得神仙的产生更多地来源于民间,又流传于民间,使得众多神仙在留有神性的同时,有了“人”的神格,具有与生俱来的世俗性,这些不可避免的世俗化特点,使得神仙体系得以扩大,神仙的功能得以扩展,并使得诸神能够关照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传播道教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詹石窗.生命灵光——道教传说与智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2]卿希泰、詹石窗主编.道教文化新典·神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苟波.从古代小说看道教世俗化过程中神仙形象的演变[J].宗教学研究,2005(4)

[4]夏当英.道教神仙信仰的俗世性特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5]李剑楠.道教神仙谱系的建构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0

推荐访问:道教 神仙 刍议 世俗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