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王铭关于企业文化和信仰的理解,看着通过文化的积淀和信仰的酝酿,让一个年轻的团队拥有如此的战斗力,王铭可以去和所有创业者分享,企业文化和信仰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
“……相信自己,我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我手中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我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当这一切过去我们将是第一……”“零点”的激情和大雨后的宁静,成了济南留学生创业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记者循声而去,想看看那传说中的科赛基农晨会……
今天,我开始新的生活。
今天,我爬出满是失败创伤的老茧。
今天我重新来到这个世上,我出生在葡萄园中,园内的葡萄任人享用。
今天,我要从最高最密的藤上摘下智慧的果实,这葡萄藤是好几代前的智者种下的。
今天,我要品尝葡萄的美味,还要吞下每一粒成功的种子,让新生命在我心里萌芽……
这个难得的宁静的清晨,却因为这样一个展会,注定了“喧嚣”。歌声过后,这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又让记者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到了那苦读十二年的“寒窗”之下……员工一个个精神饱满的朗读着被推销员视作至宝的《十张羊皮卷》随后便是更加激情澎湃的呐喊——每个人的嘴里,不,是心里都在重复着企业文化,都在诵读着企业的精神、理念……当最后那个“龙的呼唤”的手势伴随着全体员工的配音出现时,这场晨会就宣告结束了。参与者一个个精神抖擞开始着手一天的工作旁观者热血沸腾,迫切地想对企业做更深层次的了解……
初见王铭,给人的感觉,这是个忠厚山东人。言谈之中,所流露出的关于企业文化和管理方面的自信,让记者不禁感叹。其实那些大企业不必要去请余世维来做那些不怎么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学讲座,把主角换成王铭也许效果会更加符合国情,至少以科赛基农为案例来讲解,应该会比用日本航空等日本企业作为案例更具亲和力。科赛基农的企业文化,给了记者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个大家庭王铭是这个家的家长。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短命的企业太多长命的企业太少,很多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叱咤风云的企业现在都见不到它们了,这里的根源在哪里呢?现在我基本上找到答案了:企业文化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无形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确实,为什么国外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年的老字号企业,而中国这种企业却少之又少,这与中国的创业者企业家对于企业文化的淡漠态度是分不开的。也许这是起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民族性格的大弊端吧——不喜分享,不善营造大家庭的气氛只知道埋头去经营自己的小家……
从科赛基农的内刊《超越》上可以看到,公司于2006年底召开的员工表彰大会,是个颇有创意的活动。结合王铭先生的现场旁白,更加可以体会到这场大会的深意以及对加强企业凝聚力的作用。大会上评选出了21名优秀员工,只有表彰没有奖金,作为奖励的另一种方式,是把这些员工的父母接到济南来组织他们去北京旅游,费用全部由公司负担。用王铭的话说,把那些该奖励给他们的钱拿去孝敬他们的父母。公司员工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在这个大背景下,王铭的方法究竟有多么贴心,就不言而喻了。
科赛基农有自己的足球队和篮球队,组建球队需要的一切装备全部由公司出钱添置,训练、比赛、场地租赁也都是公司出面来联系,有机会公司还会组织一些拓展训练。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都是一件件凝聚人心。于是整个公司的团队合作非常地顺畅,部门与部门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少了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扯皮”“暗战”。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许正是王铭的国企经历让他读透了一些东西,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科赛基农。学习培训不仅仅是高管的专利,公司的各个阶层都享有这种权利,毕竟只有员工整体的提升才不会让所谓的木桶原则掣肘公司的整体发展。而整体提升的最显著效果就是公司不会因为任何个高管的暂离而不能正常运转。王铭自己有过的经验在北京学习的时候,手机因为信号屏蔽与世隔绝了几天当他“重返人间”时企业依旧正常地运转,也没有任何一个员工打电话请他去“亡羊补牢”。
也许上面的细节,是对科赛基农“鹰雁团队”的最好注释。每个员工在单独作战的时候像鹰一样的矫健可以独当一面,当鹰扎堆的时候迅速就成为了雁群,而不会出现群鹰争霸的局面。其实这种团队是最难造就也是最难带的。以农耕文明的习惯,翅膀硬了就得考虑分家,就得去争个一日之长短,去想方设法的统治别人,而不是继续被人管理,还要与别人进行无间距的合作……面对最质朴的员工,用最为简单的方法把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信念贯彻实施,不断地重复着、强调着,直到这一切根深蒂固,直到这一切让所有的员工觉得理所当然,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翻看着带回来的《超越》回味着王铭关于企业文化和信仰的理解。看着通过文化的积淀和信仰的酝酿,让一个年轻的团队拥有如此的战斗力,也许王铭真的可以去尝试着站在讲台上去和所有的创业者分享,企业文化和信仰对于企业成长的重要。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