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从科学发展观的视域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视域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04(2008)03-0010-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就政治建设来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使之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必须把握好“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间的内在关系。
(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政治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其本质是社会的进步状态始终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根本利益的实现密切联系在一起,社会管理者坚持站在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来寻求解决社会矛盾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最佳方式。”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高级形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它是相对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并吸收了以往政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相对于以往社会的劳动人民是获得了很广泛的政治权利,但在这种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建立起来的体现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各种政治制度,只是形式化的,只是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工人的工具。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对工人的压榨时曾指出,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在政府制度的范围内加以描述,政府制度是靠维护一切卑劣的事物为生的,它本身无非是以政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卑劣事物。”在批判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同时,马克思还以民主制这一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为例分析了未来社会政治文明与人的关系,指出,“在民主制中,与这种内容并行不悖而又有别于这种内容的政治国家本身,只是人民的特殊内容和人民的特殊存在形式。”“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人民的特定内容。”既然未来社会一切政治制度都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特定内容,那么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必然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显然,在这样的社会中,政治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必然是“以人为本”。而社会主义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初始阶段,所以,“以人为本”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政治文明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这种实现程度通过“建立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民主制度”来实现,“其中国家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因此,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来分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国体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和全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他们为本;从政体来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或者是苏维埃制或者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这种民主制度的出发点和目标是确保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确保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是以人民为本和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指出,“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政治上就是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曾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强调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以人为本”。国家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但就国家制度这一政治文明的核心与人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国家制度只是人民的一个定在环节”。“国家制度自在地,不仅就其本质来说,而且就其存在、就其现实性来说,也在不断地被引回到自己的现实的基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民,并被设定为人民自己的作品。国家制度在这里表现出它的本来面目,即人的自由产物。”“国家制度、法律、国家本身,就国家是政治制度来说,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人民的特定内容。”由此可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与它本身的意义不同的意义。每一个环节实际上都只是整体人民的环节”。因此,“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全面”的原则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全面”原则,一方面是指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从政治文明的角度来看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从政治体制改革、政绩考评体系等与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正相关性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比如说,要进一步从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来科学合理地制定我国干部政绩的考评体系,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指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这个子系统中,必须贯彻全面的原则。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来说,政治文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有其自身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子系统来说,贯彻“全面”的原则主要是要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
行为文明这样三个方面来全面加强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协调”的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贯彻“协调”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必须“协调”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广义)是一个由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构成的有机体。人在这个有机体中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并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文明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反映,文化是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反映,而这一切又是在自然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之上进行的。因此,也就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用联系的、整体的和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问的关系,而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之。也就是说,必须“协调”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其他文明建设间的关系。
二是必须“协调”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识文明(尤其是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大子系统组成。协调好这三大子系统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用社会主义政治理念文明去规范政治行为文明,去引导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完善。人类政治文明史说明,有什么样的政治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文明。因为,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灵魂,它统摄着政治文明的发展。当前,就我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来看,要进一步用现代政治文明意识中普适性的理念,去规范政治行为文明,去引导政治制度文明的完善。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通过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完善来强化公民的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一方面是政治意识文明的产物,是政治行为(实践)的结果;另一方面对政治意识文明具有强化的功能,对政治行为具有规范的作用。如果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异质于政治制度,那么这样的政治制度就徒有其表。从社会主义政治行为文明的角度来看,要进一步用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去规范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当前,在我国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中存在着一些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格格不入的东西,如关系政治行为、裙带政治行为、山头政治行为、派系政治行为、激进政治行为等等。对这些政治行为的改造,一方面需要用政治意识文明去引导,另一方面需要用政治制度文明去规约。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可持续”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在20世纪中后期才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人类发展课题,起初主要是针对资源环境问题。但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今,可持续发展问题已远远突破资源环境的领域,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来了。也就是说,不仅生态文明的建设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同样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深层逻辑之一。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贯彻“可持续”的原则。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来看,前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明缺乏可持续性,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这也决定了其发展的局限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以往政治文明形态无可比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条件,这也是由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但是,国内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属性只是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这种可持续的可能性并不必然会转化成现实性。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可持续性原则,这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党的领导是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权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是通过依法治国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依法治国是我国政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贯彻这样的可持续性原则,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把握“统筹兼顾”的方法,这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成功的方法论保证。
(一)统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兼顾我国国情
民主政治建设是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主发展的历史来看,民主分为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类型。“所谓直接民主,指的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的重合,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而不通过中介和代表。”“间接民主,也称为代议制民主,是公民通过由自己的同意所选出的代表来负责制定法律和管理公共事务。”直接民主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雅典,而以代议制为形式的间接民主则诞生于17、18世纪的英美,并一跃成为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主导形式。这主要是由于直接民主自身的弱点所决定的。因为,直接民主适合于城邦国家那样小国寡民的共同体,而无法适应于与城邦国家相比较而言的巨型现代民族国家。因此,就民主政治建设来说,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更多的是进行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建设。但是,在代议制民主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就民主政治建设来说,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更多的是采取统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办法来进行的。
民主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当然不能违逆,但是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50多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能照搬照套西方国家的经验,必须统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兼顾我国的国情。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必须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统筹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典型形式,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推进基层民主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的村民自治、城市的居民自治,这是典型的直接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制度是统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兼顾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当然,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也要适时地推进直接民主的范围、领域和层次。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要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二)统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兼顾我国现实
我国的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渐次进行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经济领域的成功改革,使得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并没有及时跟进。因此,与改革前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必然与改革后的经济体制产生摩擦和矛盾,甚至阻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邓小平曾指出,“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在此情势下,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曾有声有色地计划并启动了政治体制改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借政治体制改革之名,行否定乃至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资本主义道路之实。在击败他们的企图之后,人们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存在风险,加上西方国家的敌视、封锁、制裁以及当时我国经济面临巨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淹没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声浪之中。此后,尽管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说来是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的。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政治运行机制。“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必须统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兼顾我国现实。当前,从我国的现实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统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紧要的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国情国力出发来进一步调整我国的政治体制。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三)统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兼顾我国实际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既是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方向的保证,也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人民当家做主。这是因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内容。而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支持人民当家做主,保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人民当家做主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这是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得出的基本结论。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以后,如何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以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这是摆在各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党提出了以依法治国的方式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有机统一。抓住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就抓住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
当前,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来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进一步统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兼顾我国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统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兼顾我国实际,就是要进一步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际出发,统筹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既不能让人民民主脱离党的领导,也不能让党的领导压制人民民主;统筹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既要让党的领导在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下进行,又要让宪法和法律成为党的领导的重要工具;统筹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既要让人民民主充分发挥出来,又要让它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这种统筹兼顾的实质是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健康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周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