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3日,胡锦涛在中纪委十七届第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这是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执政规律的新的理论思考,也是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一、加强党性党风建设的世情和国情大背景
当今世界,可以用两句话概括:第一句是“世界并不太平”。一个是有硝烟的战争或战争威胁不断。现在有四大主义威胁世界的稳定和安全。一是恐怖主义,二是霸权主义,三是民族分裂主义,四是宗教极端主义。我国仍面临长期、复杂、多元的安全威胁与挑战,不仅“台独”、“东突”、“藏独”分裂势力仍在威胁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我国外部安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一方面霸权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占优势的态势没有变,对我战略防范和牵制的政策也没有变;另一方面周边与我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有的也以我为“假想敌”,积极谋求拥有先进武器装备,提升军力发展水平,个别鹰派人物甚至发出要洗雪昔日战败耻辱的狂言;有的还企图通过立法甚至动用海空军封锁来蚕食东南海域的我国固有领土。
另一个是无硝烟的战争。作为世界上唯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战略图谋不会改变。现在西方通讯社垄断了世界80-90%的新闻,美国一国就控制了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超过30万小时。据统计,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负面的占1/2,中性的占1/4,稍有点积极意义的占1/4。这还是按文章的篇数、报道的条数计算的。如果按字数计算,90%以上的文字都是反华的。比如西藏问题,尽管我们不断公布事实真相,但多数西方媒体还是一边倒地宣传我们如何镇压藏民,因为他们的本来目的就不是弄清真相,而是要借机施压,迫使我们在所谓“人权、民主”问题上让步。美国政府的智囊团兰德公司有位教授说:现在我们对付中国比过去对付苏联难得多了。我们搞垮苏联只用了“两化”,就是“西化”和“分化”。而对付中国,仅靠这“两化”还远远不够。至少要再加上“四化”:就是要让中国的老百姓对政治“淡化”,让中国的党政官员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下“腐化”,把中共的领袖“丑化”,使马列主义在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溶化”。归纳而言,要搞垮中国至少需要“六化”,即“西化”、“分化”、“淡化”、“腐化”、“丑化”、“溶化”。这“六化”的关键,是改变旗帜,核心是动摇共产党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四信”,即信仰、信念、信心、信任。四信动摇了,举旗的人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也就倒了。因此,不断增强每个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条件。
第二句话是“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主题”。当前世情、国情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世界正经历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一方面,“风景这边独好”的我国,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联合国1月中旬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中写道 “中国依然是亚洲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今年春节期间的喜庆气氛和中国老百姓的消费热和出国旅游热,更让愁云惨淡的西方国家看得眼热,说明了人们的信心,也说明中国经济的基本盘面是好的。另一方面,全球化使我国和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也使我们难以独善其身。我们既要通过国际合作应对金融危机,又要避免成为他国金融危机的买单者,还要努力化危机为契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中最重要有两大决策:一是关注和改善民生,包括要在医疗卫生方面投入8500多亿元,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这些都在全国上下引起热烈反响。有的老百姓高兴地说:“有了铁公鸡,经济没问题”。“铁”就是铁路,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的货运满足率只有35%,客运超员常在50%以上,今年春节的一票难求, 更凸显铁路已经成为发展瓶颈。 “公”就是高速公路,河南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就和他们实现了高速公路“县县通”分不开。“机”有两个,一个是机场建设;还有一个就是技术改造。把一些原本计划在“十二五”或更晚时间做的事提前了。拉动内需还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例如宁夏自然条件差,经济比较落后,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才889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44亿元。而这次动工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项目,规划总投资3000亿。建成投产后,仅这一个新项目就可以使宁夏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从网上舆论看,人们对中央的这些有力举措是非常支持的,但也反映出各种各样的担心:其中最大的担心,就是怎样保证这几乎相当全国一年全部财政收入的巨额投资,能都用到战胜危机的刀刃上,而不会成为任人宰割的“唐僧肉”或新的“政绩工程”?人们广泛呼唤一个公开、透明、高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也更加呼唤一支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善于处理复杂矛盾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战胜危机、“逆市而上”的各项决策能否收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二、增强党性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就是按照胡锦涛讲的 “一个指导”、“四个统一”、“六项指标”要求去做。
“一个指导”,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个统一”是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这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六项指标”就是“要努力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领导干部”,这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首先要加强学习,这也是每个干部成长的需要。我们有不少领导干部,是从偏远地区的农家走出来的,有的上大学前都没有看见过火车。他们为什么能有今天,主要有三条:第一得力于勤奋学习考上了大学,同时又懂得珍惜这一受系统教育的机会,所以几年校园生活下来,从谈吐、气质到眼界都如同换了一个人;第二得力于工作后的勤勉谨慎、毫不放松学习,才能随着事业发展的需要脱颖而出;第三得力于对做好自己的工作始终设定很高标准,所以从不认为知识够用,总有强烈危机感。在他们眼里,学习从来不是“任务”,而是补充自身营养的急需。而这些总感到自己知识和能力不足的人,反而往往成为被压上更重担子的对象。因为,一个人越注重学习,他的知识结构和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越会超出直接经验的限制;他的注意力,就越不会停留在身边的个人恩怨和无原则纠纷上,而会投向更广阔的时空;他的思想境界,更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会变得更大气、更宽厚、更睿智、更成熟,因而也更适合于承担重任。我们说,学习改变命运,学习改变人生。每个人不同的发展道路,固然有环境、机遇造成的差别,但最重要的差别,还是学习的差别。
(二)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离失去监督的干部是危险的干部,自觉接受监督,不仅对党和人民事业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而从党组织来说,也要通过用人导向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党性和转变作风。在年前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坚持品行为本,用靠得住的干部;坚持责任为重,用敢负责的干部;坚持务实为要,用肯实干的干部;坚持民意为上,用口碑好的干部;坚持廉洁为贵,用严以律己的干部。这“五坚持五用”,就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六个着力,六个切实”在用人导向上的具体化。首先要坚持“以德为先”,习近平同志说:“什么样的人该用,什么样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注重选拔那些确有才干、实绩突出的干部。”这个“德”的实质,就是党性强、作风好。提拔一个这样的干部,可以使更多党性强、作风好的干部涌现出来;反之,如果重用一个作风不好的干部,也可以搞坏一个单位的风气,助长干部道德缺失的现象。其次要坚持“务实”标准。考察干部时,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优点突出的人,缺点可能也突出;胆小的打不开局面,胆大的又容易失控;敢于改革创新的,投满意票的人未必多;而群众关系好、人们几乎谈不出什么缺点的人,唯一缺点就是“没干什么事”。但在抉择时,求稳思想往往占上风。当改革开放大潮来临时,就会面临乏人可用的尴尬局面。因此,考察干部要从大处着眼,看事业心、责任心、看实干精神。第三要坚持群众认可的标准。用人首先想到身边熟悉的人,领导也不例外。身边的优秀人才当然要用,特别经过多年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对他们的优缺点和成长过程比较了解,用起来心里有底,也是重要原因。但领导者能直接接触的人毕竟有限,作为下属也会努力在领导面前留下好印象,而隐藏自己另一面,如果选拔时还掺有作为酬报的感情因素,用人失当的几率就很大。真正优秀的干部未必是总在领导眼前晃的干部,更多的是那些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干部。领导未必看得到他们,但群众一定看得到。解决办法,就是领导者不能陷入个人选人,而要强调组织选人,用好的体制和机制来选人,依靠群众公认的原则来选人。这样才能营造有利于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制度环境和组织氛围。
(三)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根本。
坚强的党性、良好的作风,都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之上的。我接触的一些大学生党员说,党章别的都好理解,就是觉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太虚、太远,也有个别讲授马列主义的教授在课堂上讲:“什么是社会主义啊?社会就这样了,主义你看着办。”这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说坚定理想,不是要你对共产主义是什么样,何时能实现做这样那样的设想。在今天,坚定理想,就是要扎扎实实地为我们党提出的“三步走”目标而奋斗;坚定信念,就是坚信十七大高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道路,是适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因而也必然能够成功的。
三、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要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1、着力增强宗旨观念,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宗旨观念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它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中处于管总的地位。宗旨观念切实增强了,做好其他方面工作就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不竭的发展动力和深厚的感情基础。
增强宗旨观念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在汶川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实践和升华。为了挽救几个普通村民,几千万元一架的进口直升飞机冒着巨大风险飞入深山峡谷。大型设备未到, 先头部队的干部战士就用血肉之躯扛起沉重的钢筋水泥横梁,每个被救群众身后,都是多少双鲜血淋淋的手和衣服被磨漏的肩膀。被誉为“铁军”的济南军区某师官兵说得好:“就是动员一万个官兵,能救出一个受灾群众,也值。”因为“生命无价”!
胡锦涛曾经指出,“以人为本”主要有三层含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他又提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这是对共产党人宗旨观念的进一步阐发,也是“以人为本”在实践中的具体化。
问政于民,就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每个领导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人民公仆,自己所拥有的指挥、调度、决策和组织实施等公共权力,本质上都是实现人民意志的工具。权力的行使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遵守民主程序,接受民主监督,决不能反仆为主,把个人凌驾于群众之上。
问需于民,就要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例如,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特别一些外向型企业经营困难。而民营经济创造了我国GDP总量的三分之二,提供了60%以上的就业岗位。为他们创造商机,帮他们走出困境,是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城乡弱势群体来说,就更需要雪中送炭。同样,在深化改革过程中,领导者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需要,加大政策力度,努力缩小地区差异和贫富差距。既要避免或减少传统体制受益者的利益损失,又要满足新的受益群体在稳定和发展方面的合理愿望。总之,在经济多元化的今天,问需于民就是要努力满足最大多数人的需要,真心实意地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
问计于民,就要虚心向群众请教。事实证明,每当我们在发展上急功近利时,一般都得不到群众支持。因为群众在当地生活工作了一辈子,哪些做法行得通,那些行不通,怎样做符合自己的利益,怎样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最清楚,也最敏感。中国的老百姓很善良,也很聪明。他们不仅可以看出你的做法对不对,还可以看出你这样做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只是有时不想当面点破而已。因此,当有的决策面对沉默的多数时,领导干部多对自己打几个问号是需要的。当然,有些新举措本身没有错,但如果群众不理解甚至有很深的误解,也要反思我们的工作是否在哪里粗糙了些?人们最担心的是什么?能否拿出令人信服的对策和解释?如果我们确实是心无杂念地为人民谋利益,就要把勇于创新与从善如流结合起来,把依靠群众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把集中群众智慧和调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化危机为契机,为实现新的经济腾飞打好基础。
2、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
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包括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能力;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妥善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带领人民干事创业的能力等。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一连用了三个“世所罕见”,来形容我们面临任务的繁重、矛盾的复杂、风险的巨大,这是前所未有的,反映了中央的高度忧患意识。特别是今年,我们面临的挑战多于去年、发展的困难大于去年、拉动内需的建设任务也重于去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我们需要千千万万既有献身精神,又有很强实践能力的领导干部。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也是形势发展的要求。
当前,广大领导干部振奋革命精神,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但在少数领导干部中,也存在作风飘浮、轻视提高实践能力等现象。有的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既不努力吃透上级精神,也不认真研究本地实际,照猫画虎,把工作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中或文件里,做样子、走过场。有人受旧的“官场文化”影响较深,熟谙所谓“潜规则”。在谋官、谋人上花的精力太多,在谋事上的精力投入明显不足,甚至对本部门、本行业的业务知识都不甚了了,长期当领导内行的外行。有人讲话、汇报时头头是道,观念一个比一个“超前”,规划一个比一个“宏伟”,但对于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却视若无睹。还有人嫉贤妒能,自己不干事,也不准别人干事。领导干部作为各项事业的领导骨干,最起码要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谋好政”,这是党性的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当前就要自觉为国分忧、为党分忧。价值导向正确,实践能力就提高得快,即使出了偏差,甚至犯了错误,也容易纠正,使自己逐渐成熟起来。反之,如果在工作中掺杂了过多的个人名利地位的考虑,就容易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迈不开步子。
领导干部要增强实践能力,首先要有实干精神。问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发现,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水平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提高。实干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也是实践能力的鲜明特质。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干部,都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更不是跑出来的。吹出来的干部,没有实干精神和实践基础,很难得到群众信任。因为人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的标准,不是听他怎样说,而是看他怎样做;不是看他要干什么,而是看他干成了什么。而跑出来的干部,由于他们的提拔与实际能力无关,干起工作必然捉襟见肘,行之不远。只有那些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干部,群众信得过,自己立得起,才干也增长得快。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既离不开对群众智慧的集中和提炼,也离不开亲身参加群众实践的感悟和体验。因此,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及对群众的亲和力是非常重要的。增强实践能力,必须勤于思考,科学发展观就是实践的科学。只有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尊重规律与积极作为结合起来,把着眼长远与抓好当前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干事创业、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把经验性的实践上升为理论性的实践,把常规性的实践转化为创造性的实践,使自己真正成为建设型、现代型、开拓型的领导干部。
3、着力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说到“领导”,人们往往更多联想到权力、地位。其实,党和人民在赋予领导干部权力、地位时,也赋予了相应责任。权力越大,地位越高、责任越重。因此,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享受待遇的同时,务必想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想到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在汶川抗震救灾斗争和举办奥运过程中,中央领导人和各级领导干部表现出人民公仆的优良作风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赞誉。总理和总书记到达震中地区时,从电视镜头中都可以感受到余震和泥石流仍然不断。为了救人,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把自己变成营长,亲率300官兵,昼夜徒步行进90公里,穿越“死亡地带”到达汶川。成都军区一个集团军的军长,把自己变成排长,亲率33名突击队员,冒着塌方危险,率先进入震中映秀镇,救出300名伤员。有位海外记者在救人现场亲眼看到,从一处随时可能再次垮塌的废墟下面,钻出来的一个军人竟扛着金色的将星。这样战斗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全军和武警部队将军,就达80名。这是危急时刻我国新一代党政军高级干部一次重要的群体性亮相,令人耳目一新。正是这种“跟我来”的表率作用,成为激励灾区军民的强大精神动力。
但毋庸讳言,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在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上存在认识误区。一是想当官不想做事,要地位不想负责,要高收入不想多付出。而这种思想能够存在,是和一些机关人浮于事没有根本改变、考核制度从未真正建立有关。加上有的地方风气不正,“干得好不等于领导印象好、干得少不等于提拔机会少、干得差不等于组织评价差”,导致干不干事全凭自觉、凭党性,一旦出错,干事人有责任,不干事反而无责任。于是有人就抱着“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思想,对份内的事也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二是不能谨慎使用手中的权力,甚至以权谋私,这是缺乏责任意识的另一种表现。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干部,不可能成为一个奋发有为、深孚众望的领导干部。现在很多工作不是没人抓,而是没有上心抓,没有抓到位。只有真正理解“领导就是责任”的含义,才能“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
4、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
正确的政绩观首先离不开强烈的事业心。一个人有效的工作生命有多久?显然不会有统一答案,但领导干部可以说有4种生命年限。第一是生理生命,即自然寿命,随着物质条件改善和医学进步,现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0多岁。第二是政治生命。对共产党人来说,就是你能够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的年限,它也有一个标准,就是从你参加工作或入党开始计算。即使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政治生命也会比生理生命短20多年。第三是工作生命,是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为止。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参加工作时间越来越晚,到退休大约只有30多年,不到生理生命的一半。第四是领导工作生命。因为你要行使公共权力,职位越高,权力越大,条件越苛刻。这就决定了你参加工作的前10年,一般还处于“热身”阶段,要到35岁甚至更晚才会走上领导岗位。孔子说:“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说明人的学识、能力、思想成熟是与时俱增的。但人的生命力是有周期性的,每个人使命和生命的巅峰期其实都很短暂,应该珍视现在拥有的宝贵时间、机会和舞台,使出浑身解数,来为党为人民建功立业。
正确的政绩观来自造福于人民的价值取向。胡锦涛在今年第一期《求是》上撰文说,现在一些党员、干部,“有的在发展观念上存在重‘显绩’轻‘潜绩’、重当前轻长远、见物不见人、甚至制造虚假政绩等问题”。因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克服心浮气躁、好大喜功的倾向。去年4月1日的《人民日报》,把清明节期间各地热衷搞“公祭”、“抢祖先”的现象,称为“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蜗遍地开花”。有的地方搞文化政绩工程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城市耗资10亿元,建了近7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20公斤黄金铺满大幕炫耀金碧辉煌,用钢总量将近1万吨,宣称可以和国家大剧院媲美;南方有个城市建了一个4.3万平方米的歌剧院,也用了10个亿,号称用钢总量超过“鸟巢”。有人痛心地说,这是“花老百姓的钱,露当官的脸”。这种事在虚假政绩的背后,往往还隐藏着严重的腐败。
5、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能否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感情问题很重要。因为感情决定态度,感情产生动力。邓小平能最早举起思想解放大旗,是与他亲身感受到“左”的错误给老区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分不开的。小平是个感情并不很外露,但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人。他的“不管白猫黑猫,抓得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名言,就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面对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的状况心急如焚,冒着很大政治风险提出的。他两次被打倒,第三次复出后还是选择要为人民做事而不是做官。到东北视察时,看到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他沉痛地对省委领导人说:“我们对不起人民”。在后来的中央会议上,他再次深有感情地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算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他说,不要再拿马克思主义的条条做标准了,而要以 “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于是联产承包、改革开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禁区都被打破了。而“三个有利于”也没有离开马列主义,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但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评判标准的变化,带来整个中国的大变化。这是当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解放。
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就会自觉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关注点上,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就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真心为民、真情待民、真话对民。而不会在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上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而且,感情问题历来是双向的。领导干部对群众有感情,群众就会把他当贴心人,有话对他说、有苦对他诉、有难向他讲。反之,如果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对群众态度冷漠,群众也会对他离心离德。我们尤其要警惕个别领导干部的 “傍富”情结所造成的“两面人”现象。他们不是一视同仁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而是“为穷人说话,替富人办事”。为穷人说话有形象,替富人办事有好处,话是假说,事是真办。这是严重党性不纯、作风不正的表现,胡锦涛特别讲道,领导干部要“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党员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的核心,而这“三观”又来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正是渗透于一言一行、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优良品质,形成了许多优秀共产党人风华绝代的特殊气质。
6、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胡锦涛要求,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而当前最大的一致,就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这是党的政治纪律,也是对领导干部基本的素质要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的改革,是从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但不一定每个地方、每个人在改革中都会同步受益。当改革措施与领导干部自己所在的部门、地区发生利益冲突,甚至与领导干部个人的利益相悖时,能否识大体、顾大局,处理好个人和组织、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就是对领导干部党性的最大考验。而且这样的考验经常都在发生。例如,中央从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出发,决定关停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企业,但对本地来说,却意味财政收入减少和就业难度的加大;还有我们立足国情军情,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的现代化,也涉及很多部队干部的升降去留。是积极克服困难贯彻中央决策,还是从地方、部门或个人利益出发软拖硬顶、出难题,都是对我们党性的考验。
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而搞“一言堂”,则很容易走向反面。一个领导干部,能从千百人中脱颖而出,无疑在学识、胆识等方面有很多过人之处;但因此出现的另一个情况是,被往日成功所堆积出的自信,使他可能会在复杂形势下,高估自己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主持工作的老同志,可以认为凭借丰富经验有资格“一言九鼎”。主持工作的新干部,也可以因为自己很年轻就被委以重任“恃宠而骄”。而他们所处的重要领导地位,又恰恰最容易出现认识偏差。
因为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能听到的各种无顾忌的批评就越少。有些擅长“密切联系领导”的人也一拥而上。他们博取领导好感的最大本领,就是对你的一切都赞不绝口,包括你的缺点:不坚持必要的民主程序,是因为你“办事有魄力”;不坚持原则,是因为你“为人宽厚”。如果你也不知不觉相信了这些,接下来便可想而知,你的弱点会被自己当作优点不断加以放大。
因此,一个睿智的领导者,首先要是个有高度责任感的领导者: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常会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次还是个有“自知之明”者。明白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视野能有多宽,还知道自己有什么弱点。所以不仅不会拒绝、而且真诚地希望得到班子同志的帮助。我们一直讲提高执政能力,努力提高个人的领导水平和认识能力是一个方面,但懂得如何依靠集体智慧来应对复杂局面,是更重要的执政能力。而领导者的自我批评精神,是形成班子凝聚力的重要条件。
(作者: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