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所折射出的是文化的多元性。而方言作为语言的地方变体,既是一个地方历史记忆的活化石,也是某一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本文将以高淳方言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淳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显著现象。
[关键词] 高淳方言;语音;词汇;语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载体。语言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所折射出的是文化的多元性。而方言作为语言的地方变体,既是一个地方历史记忆的活化石,也是某一地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中国,方言类型多且杂,就汉语方言而言,就分为北方官话、吴语、湘语、赣语、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十大方言语系。而在由其中方言所统治的某些地区,并非只有一种方言,而是受到多种方言的交叉影响,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几种方言地区的交界地带。如江苏高淳县方言,即是此类方言现象的典型代表,它地处两省交界地带,是江淮官话与吴语相互影响的产物,在语音、词汇等诸多方面受到两种大方言体的共同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方言的产生发展是地方文化发展的关键,而地方文化的发展也将对方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方言承载了移民文化的记忆,是一个区域内不同语言所融合的产物,同化或是被异化。而方言所折射的文化背景是相当丰富的,包括当地人民的心理状态、风俗习惯、禁忌等等。在民间文化中,地方小说、戏曲、民歌等民俗节目,也是以各地不同的方言进行演绎的。由此看出,方言与文化是密切联系的,并相互影响。如高淳县方言,则打上了江南文化的深深烙印,体现出生活在江南鱼米之乡的人们身上独特的文化情结。
方言研究,有着世界性的广阔平台。首先,从世界范围内说,各国都掀起了方言学研究的热潮,并且,方言也得到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保护。2007年 5月16日,联合国大会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教科文组织被定为这一活动的协调机构,对语言权力、语言活力、语言濒危、语言多样性、语言遗产等问题予以关注,并实施相关措施。而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语言生活的多样化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其一,方言学研究成为一片热土,由赵元任先生等学者掀起的近代方言研究的高潮,并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继续发展,这期间方言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其二,方言伴随着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马大帅》、《刘老根》等东北方言电视剧热播,而《吕梁英雄传》、《走西口》等也紧随其后,2011年热戏《让子弹飞》四川话版更是风靡一时。其三,几大方言系有强势与弱势之分,而作为小地区小县城的方言,如今面临着被强势语言同化的危险,而本文的研究对象—高淳方言,则是其中的一种。
高淳方言的发展与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南京下辖的一个县,高淳县位于长江以南,处于江苏与安徽两省的交界处,东临苏锡常,西接安徽宣城,由于历史上陆路交通不方便,多靠水路与苏锡常、安徽宣城等地进行横向交流,而与距离只有几百里的南京纵向往来较少,较为闭塞,使得高淳方言保留了很多古韵古音。但随着由于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大力推行,现在高淳方言已经逐渐丧失原汁原味的本地特色,据统计,只有4%的人才会说正宗的高淳方言,主要集中在年纪在70~90岁的老人,而现今高淳年轻人说的是高淳话与普通话相结合的方言。长此下去,正宗的高淳话将面临无人会说的绝境,一旦高淳正宗方言丧失,将是高淳本地民间文化的重大损失,也将是汉语方言的重大损失,因此,及时调查与研究高淳本土方言,记录相关语音词汇与语法等相关有价值型的预料,显得十分重要。
早在八年前,高淳县里就成立高淳方言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组长袁家旺在2002年至2005年间,带领工作组走遍全县8个城镇,走访120多位75岁以上的老人,采用收集声音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淳方言进行抢救性保存,在此次抢救中,颂春、龙船号子、哭嫁等几十种用高淳方言展示的传统民间艺术被完整保存了下来,尽管“申遗”没有成功,但此后高淳方言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媒体的极大重视,这几年,高淳地方台开设了许多方言专栏。并且,袁家旺编写的《中国的高淳方言》、《高淳方言》、《高淳方言的民俗文化》都已完成初稿。
方言在过去曾经受到过歧视,特别在普通话推广初期,方言一度被视为推行普通话的“绊脚石”,但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方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各地方言节目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不少娱乐作用,丰富了人们日益匮乏的精神生活,同时通过对方言的了解,也对本地的风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就如高淳方言,近几年来,随着《话说高淳》等方言节目的播出,高淳人民对自己本县的历史风俗的了解增进了许多,起到了淳化民风的作用,而较高的收视率也为高淳地方台增加了不少经济效益,很多生活拮据但是能说一口正宗话、了解本县历史发展的老人有了一定的收入,不可不说是多重效应。但是,学术界关于高淳方言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没有系统地呈现出高淳方言的整体面貌,因此,笔者希望通过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为高淳方言研究填补空白。
作为影响高淳方言的两大方言,近几年来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划分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而作为这两种方言体交界地带的方言,高淳方言的研究将为江淮官话与吴语近五十年以来的发展提供总结性的语料。
总体而言,关于高淳方言研究的学术篇章是非常少的,根据笔者调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处:
其一、在石汝杰、顾黔所著的《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一书中,作者运用大规模的布点密集田野调查法来界定江淮官话与吴语的边界,选择了丹徒、溧水、靖江等多个点进行声调同言线、口语词同言线的研究,脉络清晰,但是在第十一章《溧水和通州方言的混杂过度地带》中说到“一般认为高淳方言属于吴语,不过它并不典型,与东面的纯吴语有相当大的区别”,此处简单将高淳方言定性,没有说出高淳方言受到其他方言影响的事实。
其二、在侯精一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中,关于现代吴语方言分布图的绘制中,将高淳划分为吴语宣州片,这一点是学术界公认的。而在论述吴语的分区及主要特点中,将高淳东部包括顾陇、永宁等七乡划入太湖片,高淳西部划入吴语宣州片,这一点有待考察。结合高淳所处的地理位置,高淳境内方言片的划分绝非如此简单,就如在高淳与溧水交界的地区就显示出很大的不同。
二、高淳方言个案考查
因此,笔者通过对高淳地方志、县志、代表点的族谱、风俗录等文献资料的考察,主要围绕其语音、典型性词汇与语法进行相关研究,
1、独特的语音
作为江淮官话与吴语交界地带的高淳方言,在其语音上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使得它既与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不同,又与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吴话而大相径庭。考虑到高淳县内各镇方言仍存在差异,笔者将针对其共同的几处语音现象进行讨论。
1.母r与n
与普通话所对应而发r的语音在高淳方言基本上是很少的,因而出现了这样的语音现象。如:
高淳人—高淳宁 热心—聂心 染布—碾布
2.部分声母不分
在高淳方言中,尤其是在某些姓氏中,会出现语音不分的现象。如:
黄—王 胡—吴 曹—赵
由于某些姓氏中语音不分而造成了姓氏混淆的状况,因而高淳人则以描述字形而进行区分,如吴则以口天吴进行描述。
综上,笔者围绕高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探讨,并与现代汉语相比较。随着现代经济与交通的发展,原为孤立方言岛的高淳方言已面临着日渐消亡的现状。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若失去了方言特色,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也必会有所损失,因而高淳方言的保护与继承也成为当下之需。
参考文献:
[1]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美)石汝杰、顾黔:《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142-143
[3]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创新实验项目,项目编号是CX11132
作者简介:汤青妹(1991—),江苏南京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