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内外对中国传统理论的进一步深入探索,人们发现风水美学实际上是集地理学、生态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设计理论,中国景观设计中处处渗透着风水美学理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传统居住理念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景观设计日益注重人文化和地域性的今天,研究风水美学,不仅仅是照搬模仿古人的环境模式,更要把握它的思想根源,从精神层面更加贴近中国人的审美内涵,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族文化韵味的景观环境设计。
一、风水美学
风水理论来源于上古太极阴阳五行观,在它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又深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诸家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审美观。风水的美学原则是中国古典美学原则在风水运用上的体现。
(一)顺应自然——人与自然无为的统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风水理论指出,负阴抱阳,依山面水是陵园建设、城镇和住宅的理想基址所在。风水要分析基址的地质、水文、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优劣评价和选择,从而采取相应的规划和建筑措施,力求趋吉避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二)平衡对称和谐
一阴一阳自成太极。阴阳互为对立存在,阴阳互即,相乘相因,又统一于更高的精神里。风水在“觅龙、察砂、观水、点穴”运用过程中,几乎每个细节都遵循阴阳分明、对称,和谐、统一,讲究五行金、木、水、火、土生克制化。意境上含蓄、丰富,形体上层次分明,自成自足,整体感强,并有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效果,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汇使若浑然天成。
二、当代的景观设计现状
在这个崭新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旧时代的“桃花源”将随之消失,人类生存再一次面临危机。我们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和谐的人地关系来度过这场危机,包括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丧失的危机和精神家园遗失的危机。这也正是景观设计学前所未有的机遇,景观设计学应该重拾其作为“生存的艺术”的本来面目,在创建新的“桃花源”的过程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
三、景观设计的风格和趋势
(一)景观设计风格
主要风格有:国外传统欧陆风格、现代欧陆风格、传统东南亚风格、现代东南亚风格、传统中式风格、现代中式风格、纯现代风格。
(二)发展趋势
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装点着人类的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创造,焕发出不同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近几十年来,人口爆炸,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整体生活水平和物质能量消耗水平成倍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症候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
(三)生态化设计
生态化设计概念。近年来,“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也是疑惑之点。生态化设计就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景观设计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新秩序,使其在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
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原则。人性化设计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
人性化设计理念体系。物理层次的关怀。物理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性化设计的景观不仅是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使使用者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它会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感情,使人感到舒适,而不是让使用者去适应它、理解它。心理层次的关怀。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像物理层次上的满足那样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说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人们对景观的心理感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才能作出由视觉观察得到的对景观的评价,因而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景观的心理感知过程正是人与景观统一的过程。无论是夕阳、清泉、急雨、蝉鸣、竹影、花香,都会引起人的思绪变迁。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要让人触景生情,另一方面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成为感情上的升华,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现代社会的变革中,人们在深刻剖析工业文明带给城市的利弊和失衡后,进一步思考了如何对待当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如何构建适宜人居住的新型环境问题,这是人类生存与环境变革共同进化的一种必然选择。景观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生态设计是直接关系到景观设计成败以及环境质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的有效途径。但现阶段在景观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在环境生态效应、生态工程技术、人的环境心理行为分析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没有适用于它的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把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是未来景观设计的必然。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今译(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孔祥伟,李有为.以土地的名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彭吉象,张瑞麟.艺术边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传媒与现代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