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石漠化治理的软实力:大众素质与高师地理教学目标

发表于:2022-12-09 21:40: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对石漠化成因的研究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措施,为石漠化防治提供了硬实力;而相应知识的普及和大众素质的提高,为石漠化防治提供了软实力,这是高师地理教学重要的目标取向,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

[关键词]石漠化;喀斯特脆弱生态;软实力;高师地理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谌洪星,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与地理科学系副教授,贵州六盘水553004

[中图分类号]F3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144-05

梭戛苗族彝族乡位于六枝特区西北面,距六枝32公里,与本特区的新华乡、岩脚镇、新场乡、牛场乡毗邻。和毕节地区的织金的鸡场乡、阿弓镇接界,是六枝特区的西北大门。全乡并村后辖7个行政村62个村民组,面积5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65亩,其中水田600亩,25度以上坡地6760亩。2004年共有4173户17650人,其中农业人口16615人,劳动力8902人,苗、彝、回、布依等少数民族6770人,长角苗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全国仅有5000多人。中挪文化合作项目——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信息中心坐落在该乡高兴村,是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由于独特的“长角苗”文化现象,梭戛也越来越为外界知晓,民众文化素质明显比从前提高。但是,同中国西南广大的喀斯特地区的生态脆弱状况一样,这里的石漠化现象也较为严重,大众对其成因的认识和理解欠缺以及对防治措施的配合和治理后的维护等问题,都成为石漠化防治的困扰因素。虽然喀斯特石漠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关注,并且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治理措施的科学化及政府政策上的重视和资金上的倾斜,石漠化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环境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石漠化问题仍困扰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梭戛乡也不例外。在这一严重的生态不安全状况下,教育尤其是高师地理教育教学这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加以重视和倾斜,使其成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本文以梭戛苗族彝族乡为例,在问卷调查、资料研究和访谈中,了解石漠化治理中的大众素质问题及与地理教学的关系,力图从另一视角思考和解决石漠化治理中的另一种实力,并将其加以落实。

一、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乡石漠化问题认识调查状况

(一)调查对象

在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乡境内,分别以成年村民、乡村工作者、教师、学生四个板块作为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1 问卷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共13个题目,涉及的主要内容为:石漠化的概念、石漠化的成因、石漠化的危害、石漠化的防治及自己应作的努力等问题;调查之前向调查对象作出说明和提出要求,让其认真阅读题目,仔细考虑后如实回答。

2 电话调查。自行设计问题10个,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向村民、乡村干部、教师、学生进行调查。

3 当面访谈。自行设计问题10个,以面对面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力图了解问卷和电话调查中没有解决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

发出问卷460份,收回有效问卷386份,结果

二、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乡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一)石漠化及其成因与危害

南石(石漠化)、北沙(沙漠化)是制约我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生态环境问题。西南喀斯特地区(102-111°E,23-32°N),面积约为54万km2,包括以贵州为中心的桂、滇、川、湘、鄂、赣、渝八省市(区),在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中连片裸露碳酸盐岩的面积最大,是青藏高原隆起在南亚大陆亚热带气候区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生态脆弱的独特环境单元。独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溶岩成土速率缓慢;(2)水文过程变化迅速,旱涝时常发生;(3)水平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4)水热因子的高度时空异质性贯穿在喀斯特生态系统形成与演化的各个环节;(5)氮、磷、钾极度缺乏的高钙/镁土壤环境;(6)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可恢复性低。同时,该区居住着1亿多人口,48个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人地矛盾非常突出,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表土和养分流失与生态系统退化是最基本、最突出的问题,综合的表现形式是石漠化。关于这一认识,国内外理论界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很重视,自Le·Orandl973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文指出了喀斯特地区地面塌陷、森林退化、旱涝灾害、原生环境中的水的质量等生态问题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1983年5月,美国科学促进会在149届年会安排了“喀斯特环境问题”专题讨论,并将喀斯特环境列为一种脆弱的环境;1983年9月,贵州环境科学学会召开“贵州喀斯特环境问题”学术研讨会。喀斯特石漠化现象及其成因已成为学术界长期以来普遍关注的问题。然而,处于这一脆弱生态中的民众,对自身这一巨大的现实危险和潜见表2。

在危害的安全性认识又是怎样的?从问卷的回答来看,总的表现为:(1)认知欠缺:文化层次稍高的人如乡村工作者和教师当中,有一部分人听说过石漠化现象,也能理解石漠化的基本含义、表现特点及对人类的危害,但对防治措施等问题并不了解也不关心。(2)认知模糊:在学生中,小学生基本上没听说过石漠化概念,至于其成因和危害及防治问题更是一无所知。中学生当中,有一部分人比较了解石漠化的成因和危害及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能理解相关的治理措施及自身的努力与石漠化防治的关系,但是这种认识仍属于比较模糊的认知水平。他们对石漠化的成因既没有科学的、全面的、深入的认知,对其危害的描述也是片面的和肤浅的,表现出的情感也是淡漠的和置身事外的。(3)认知错误:村民对石漠化基本没有概念,不理解其表现和成因,他们能够切身体会到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岩石裸露等现象对于自身的危害,但不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更多的认为防治工作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同时他们还认为防治工作主要靠资金,认为金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学者们对于这一现象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的研究与大众的认知欠缺、模糊、错误两者之间差距太大。大众的无知是石漠化防治中的巨大困扰因素。所以,有关的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必然历史地落在教育事业上,尤其是高师地理教学。

(二)石漠化的防治措施

关于石漠化的防治,理论上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已达成共识,例如,治理的主要途径为:(1)开展生态建设,促进植被保护和恢复;(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3)发展县域经济,搞好新时期扶贫开发;(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5)完成政策引导机制,加强资金投入的统筹安排。治理工作的重点及相关工程有:(1)加大石漠化及其环

境条件调查力度;(2)以岩溶流域为基础,以县为单元,制定“西南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3)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有关工程建设力度。具体的工作有:生态修复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岩溶水开发利用工程;农村能源工程;认真总结、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试点工程。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防治措施,无疑给西南广大地区石漠化的治理创造了条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调查结果看,石漠化区域内的大众素质及对治理中的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状况令人担忧,其特点为:

1 不理解。在治理过程中,牵涉到一些群众的利益时,往往他们不理解,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而看不到整个治理工程的长远意义,他们也不关心这一意义,更不会以实际行动加以配合,表现为有抵触情绪和行动。

2 理解。积极作为者:在治理过程中,有的群众表现为能够理解政府的政策、措施,能够牺牲个人眼前利益,他们看得更长远,他们是积极的作为者。但缺乏科学的指导;消极的作为者:他们不管对石漠化治理措施理解与否,只干点表面工作。

三、石漠化治理的软实力:大众素质教育与高师地理教学目标

高师地理教学总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教会地理实践能力,形成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和相应的关心品质,为将来作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其作为地理工作者、环境工作者,促进大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行为养成及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支持等打下基础。因而,在高师地理教学过程中,面对任何环境问题时,都应教给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环境观念,并把其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加以落实。在石漠化治理的问题上,有关教材中并没有很多内容,仅在喀斯特地貌一节中谈及,并且很多教材的论述方式着重于纯自然地理的表达,如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下,水对岩石溶蚀、侵蚀及沉淀沉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而这一表达是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一节。可以说,在教师讲课和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过程中,这一着墨不多的开场白其实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气象、生物、化学知识,如果一笔带过,教学任务也能完成,甚至可以不必作为必讲必学的知识,事实上长期以来的教学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复杂机理对其石漠化的形成埋下了怎样的“伏笔”,教材未曾涉及;另外,书中进一步论述喀斯特的作用,描述为“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与改造作用,叫做喀斯特作用”。继而说明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为: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水的溶蚀力;水的流动性。再进一步解释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是:(1)CO2溶解于水生成碳酸(O2+H2O←→H2CO2);(2)碳酸离解形成氢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H2CO3←→H+1+HCO3-1;(3)氢离子与石灰岩反应使碳酸钙溶解,H++CaCO3←→HC03-1+ca+2。如果这样的教材语言表达方式不能与实际结合的话,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是非常抽象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喀斯特地貌特征,书中论述了地面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如溶沟、石芽、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溶蚀谷底、蚀平原以及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孤峰等;还论述了地下喀斯特地貌,如溶洞、地下河、天生桥、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边石堤等。这些知识再配以适当的图片讲解,学生们会以为在欣赏美丽的大自然。的确,喀斯特地貌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能作为旅游开发的项目加以利用,但由于这一地区独特的大气、水、生物的相互作用及人力的破坏作用造成的石漠化及其给环境带来的巨大损害,又反作用于人类,致使人地矛盾尖锐的现象,很多的教科书中未曾谈及。对于专业学生都不了解的问题,乡村干部、教师、村民、中小学生当然认识更加欠缺。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六盘水实际,高师地理教学应在这一问题上倾斜,把其视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以落实,为石漠化的防治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转变观念:形成科学的地理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观念导致科学的行为;反之,则会带来不良影响。长期以来,由于中小学应试教育的陈旧观念影响,很多人已形成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际操作这一观念这对培养高师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阻碍。所以,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其不合因素,树立全新的地理教学目标观。对于高师地理专业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对于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的改善都有积极的作用。具体到石漠化问题上,科学正确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喀斯特地貌,既要向学生讲解清楚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表现特征,从地质知识上真正理解喀斯特作用的机理。认识其地貌特征具有的独特性和价值;又要充分理解这一地质地貌情况下出现的生态脆弱状况。即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遭破坏而导致的大量岩石裸露,即石漠化现象给环境带来的巨大损害,认识到环境的不安全已成为影响世界不安全的重要因素及生态恢复的重要性等问题。事实上,在教学和调查中发现,“只有一个地球”,绿色、环保的观念,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都根植于心。但是,对于普通大众,他们不太能认识到这一点,至于农村村民,虽然认识到土地、环境、植被与人的关系很密切,但生态破坏后的严重性,环境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或者说石漠化是其贫困的根源等认识问题,对他们来说几乎天方夜谭,遥远而神秘。这就要求地理教学在自身的目标观念上加以明确,并且具有紧迫感。地理教学观的转变又包括两方面:

1 教师地理教学目的价值观的转变。这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转变途径为:

(1)学校组织的专业学习。以石漠化教学目的的价值取向为例,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教师也基本不讲,或者教师适当讲解,没有把这一问题提到很重要的位置。而通过组织的专业学习,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六盘水地区石漠化问题非常严重,在六盘水石漠化治理工作中,高师教师具有责无旁贷的作用。

(2)自我的业务学习。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石漠化的研究和调查很丰富,有大量的理论和调查数据及结果,对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还有很多防治成功的经验。教师通过大量的学习,从思想上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已经深刻意识到自己在石漠化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

(3)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野外考察。以前的野外考察侧重于地貌成因分析及地貌特征、特点的鉴别、欣赏,是一种纯学者气息的研究,而近几年来的野外观察、观测,更注重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环境恶化的研究、探讨,更深刻认识到地理教学的人地和谐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学生地理专业学习目的观的转变。通过教师的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观也发生重大转变,经历了以下三阶段而达到成熟。

(1)纯学习关注阶段。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

学生只为学习地理知识,或者说只为考试及格、考试成绩优异、顺利毕业而学习。他们基本不关注环境问题。如石漠化、沙漠化、水资源缺乏、植被减少、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等。

(2)虚拟环境关注阶段。通过实物观察、图片观察、电视片、网络观察及野外考察,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以及“增长的极限”的含义,但仍是属于书生意气,并没有真情实感,也不能真正影响大众及提高大众素质。

(3)真正环境关注阶段。在理论学习与实地考察后,看到严重的水土流失、旱涝的发生、土地贫瘠、土质稀少、植被破坏、岩石裸露现象后,深刻的忧虑感和深重的使命感根植于心,化作学习的动力。

(二)开发课程资源,实现地理教学关注环境的目标

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形成科学人地观念、真正关心环境问题的前提条件,高师地理专业选用教材的确为学生系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但是,任何学习都不能只靠一两本教材便可以完成,教科书的学习与参考书目的阅读以及对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几者的结合,方能拓展学生视野,使之从多角度思考地理问题。而课外的实践活动则能使学生更充分地把握事实和现象。就石漠化的学习而言,也必须在这几方面加以拓展。这也是为六盘水乃至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所作的努力。

1 国家课程的学习与拓展。如地球概论,地貌学、地质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都应把地表环境恶化、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当作重要的内容加以落实。

2 地方课程的开发。结合贵州六盘水情况,开设乡土地理课程,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形成和发展真正的关心品质。

3 校本课程开发。结合本校区域特点和办学特点开设学校课程。

(三)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进行大众宣传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空气和水污染、臭氧层消失、人口爆炸、热带雨林锐减以及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索求也在加剧,扩张和贪欲无所不在。学校对环境问题有所注意,但是却对培养富有真正关心精神的人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环境教育仍嫌抽象,有关的课外活动如废物收集作用非常有限,根本达不到环境教育的目的。高师地理教学要培养真正关心环境、关心人与环境关系的“富有真正关心精神的人”,唯有他们,才能真正投身于大众科普事业中,提高大众素质,为石漠化防治、环境改变做大量工作。这一类的宣传有:

1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正如温代尔·柏利(Wendell Beery)所言:土地是一切生灵的连接者,土地是生命之源,土地是我们最后的归宿,土地治愈我们的创伤,赋予我们希望,拯救我们的灵魂,土地将疾病变成健康,衰老变成年轻,死亡变成生命。如果不善待土地,我们将失去生活的空间。没有土地,我们将没有生活。但是,石漠化已使我们的土地流失而难以恢复,使我们的土地日渐贫瘠。这样的宣传与教育,是大众尤其是农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当然,配合有关的数据及图片、影片展示,更能收到好的效果。这无疑是石漠化治理中最有效的宣传方式。

2 水资源匮乏与洪涝灾害的危害性。水是生命之源,这已是毋庸置疑的命题和不能颠覆的真理,人人都懂,无须教育。但是,大众对于自身用水问题及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关系的理解似乎很难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这样的宣传标语:“请节约用水。否则,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你的眼泪。”很多人不相信,或者相信它是某一人的眼泪而至少不会是自己的眼泪。正是这样的错误自私的认识,成为我们环境保护的严重阻力。大众看不到自己的行为与水资源缺乏的关系,看不到洪涝灾害和严重旱灾背后的原因。所以,对正在面临的危险及潜在的威胁都视而不见。而这正是环境恢复的大敌。所以,石漠化治理中,小流域治理的重要性及措施的宣传也同样是治理中的又一力量,这一点,高师地理学科组织的课外宣传活动应加强力度。

3 生态恢复问题。如前所述,在专家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防治措施,已在政府的政策执行中表现出来。如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坡改梯工程,再如减少民众对于树木燃料的依赖,利用沼气、节柴炉等。但是,没有深入人心的宣传,积习难改,仍是石漠化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这也成为高师地理教学要布置给学生的任务,这就是:必须学会关注、关心,学会在学生时代就介入现实,以改变大众。

[责任编辑:钟 山]

推荐访问:大众 教学目标 治理 地理 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