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节庆旅游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研究内容全面、成果显著。本文试从节庆旅游的概念界定、特点和功能、影响机制、策划和运作等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节庆旅游的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节庆旅游;研究进展;中国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75(2006)-01-0045-05
节庆旅游是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因其对提高区域的知名度、传播区域文化、塑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对节庆旅游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对CNKI和CSSCI数据库的检索获知:19941999年6年间和节庆旅游相关的文章只有32篇,而20002005年(上半年)不到5年的时间,搜索到和节庆旅游相关的文章达324篇,足以见这种发展趋势。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发现,国内对节庆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概念界定、特点功能等)、影响机制及策划管理等几方面。
一、基本理论问题
1.节庆旅游及相关概念的探讨
目前我国学者在研究节庆旅游及相关问题时,经常提到 “事件和事件旅游”、“节事和节事旅游”等概念,这些概念西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了,根据戴光全、保继刚等对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相关文献:事件(event)是短时间内发生的(transient)一系列活动项目(activity program)的总和,根据事件影响的范围和规模将事件分为3类:标志性事件(Hallmark events)、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和重大事件(Megaevents)。在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研究过程中,标志性事件(Hallmark events)又常引申为节庆,节日(festival)和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合起来统称为节事(Festival & Special Event)(戴光全,保继刚,2003a)。不管是事件、节事还是节庆,图1节庆旅游、节事旅游和事件旅游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开发、营销,使之成为旅游吸引物,为目的地旅游业所利用,就相应出现事件旅游、节事旅游、节庆旅游三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纵观我国近年节庆旅游的研究,直接对其概念界定或者内涵探讨的文献几乎没有;从其相关的研究来看,对节庆旅游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有很大分歧,突出表现在对节庆旅游概念外延不确定性的探讨上,例如:吴书峰、罗秋菊(2003)认为:事件旅游是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也称其为节事旅游或节庆事件旅游。这里把节庆旅游(节庆本身就是事件的一种)的外延扩展到等同于节事旅游和事件旅游。类似的观点还有黄翔(2004)在界定旅游节庆活动,庄志民、赵睿(2000)在界定节庆旅游资源时,把节庆外延扩展到除各类旅游庆典、节日外,还包括各类交易会、展览会,以及各类文化、体育活动,这种界定把会展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大型事件旅游等旅游形式全部囊括在节庆旅游的范畴。还有文献借鉴西方的观点,认为节庆就是一个地区的标志性事件,即依托目的地社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独特资源,加以整合包装,能够产生具有目的地标志性的独特形象和吸引力,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重复举办的事件旅游活动(刘俊,2004)。
另外,张彬彬(2003)在界定事件旅游的基础上,把旅游事件按内容划分为博览展会型、节庆活动型、文体赛事型和商务会议型。可以看出,在这种界定中,节庆旅游是有别于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和体育旅游的。但是,目前国内很多研究会展旅游的文献往往把节庆旅游归入会展旅游的范畴(林茂,2004)。这些分歧、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促使部分学者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旅游节庆,例如:吴必虎(2001)认为广义的旅游节庆等同于旅游节事,狭义的旅游节庆是指周期性举办的(一般1年1次)节日等活动,不包括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文化体育等一次性结束的特殊事件。戴光全(2005)也把广义的节庆等同于节事、认为狭义的节庆专指各种节日;徐舟(2005)也从狭义节庆的角度来理解旅游节庆,认为旅游节庆只包括目的地根据其资源实际情况,人为策划举办的带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氛围的节庆活动,不包括传统节庆和特殊事件。
2.节庆旅游特点和功能的探讨
目前,国内对节庆旅游特点或特征直接论述的文章并不多,章平(2000)在探讨大型节庆活动与宁波旅游发展时,提出节庆活动作为专项旅游活动和一般的旅游形式相比具有:季节性、规模性、综合性、效益后续性等特点;王保伦(2004)把节事旅游的特点总结为:旅游者身份的二重性、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强大的吸引力、当地的认可度、旅游市场的促销性。此外,还根据蔡梅良、吉文桥、杨兴柱、金辉等人的相关论述,节庆旅游还具有趣味性、复合性、文化性、交融性、地方性、多样性、参与体验性等特点(蔡梅良,2005;吉文桥,2003;杨兴柱,陆林,2005;金辉,2004)。特别是其具有趣味性、参与性、综合性的特点,使之受到了大量游客的青睐。
至于节庆旅游的功能,赵睿(2001)曾系统阐述了节庆旅游的经济、文化两种载体的功能;秦美玉(2004)进一步认为旅游节庆的文化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营造”的功能;其二,由于旅游节庆活动的关联性很强,具有较明显的经济牵动效应和文化传承功能。她特别指出:独一无二的举办地文化特征为旅游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赢得先机;文化主题鲜明创新是节庆旅游的灵魂;文化的多样、多元性是旅游节庆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在动力,大众文化是旅游节庆所依托的主要内容,文化定位为旅游节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节庆活动经济功能的体现,目前国内研究文献较多,下文将单独论述。另外,石玉凤(2001a)还对节庆旅游经济和文化两种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节庆活动作为文化现象的载体功能和经济现象的载体功能是同时进行、同时实现和不可分割的。
二、节庆旅游对区域和城市的影响研究
1.节庆旅游的经济因素分析
地方节庆活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它的产生首先考虑以地方经济为目的。近年来,从一些资料来源:据张伦书(2002)有改动。成功的节庆品牌,诸如青岛国际啤酒节、大连国际服装节等的举办情况来看,特色节庆活动的举办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毋容置疑的。张伦书(2002)认为举办节庆活动的实质是以发展为宗旨,以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转换为手段,促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其追求的目标。从这一定义上讲,节庆活动就是节庆经济,对此他提出节庆经济定量评价的基本框架及指标设计(见图2)。
李玉新(2003)认为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对节庆本身经济效益的影响,对目的地经济的直接影响和对目的地经济的总影响,并以此建立了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的测算模型。另外,石玉凤(2001b)还以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节庆旅游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节庆旅游的价值增值完全由人才投入带来的,故若要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在降低经济投入的同时,提高人力投入的管理水平和实施力度。
图2节庆经济定量评价体系
2.节庆旅游对区域和城市发展综合效益的研究
我们在注重节庆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社会、文化、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体现。郭胜(2005)把节庆旅游的作用概括为:宣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吸引更多得海内外游客参加,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几方面。
王子新(2003)指出旅游节庆对河北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展示河北旅游的良好形象,提高河北的知名度,丰富旅游资源和产品结构,有利于缩小旅游淡旺季的差别,带动相关产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兰铁民(2003)还指出特色节庆活动的举办改善了区域的自然、人与环境,提高了地方的经济管理水平,还对区域内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蔡梅良(2005)、杨雅玲(2003)等人为民族特色节庆活动还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扩大民族对外交流等功能。此外,刘亚禄、徐铁夫(2004)通过建立模糊统计数学模型,以北京大兴西瓜节为例对地方经济文化节庆活动进行多角度分析和综合价值评价(见图3)。
三、节庆旅游的策划和机制运行
节庆旅游社会、经济、文化价值的体现是建立在对旅游节庆的成功策划和开发基础之上的,策划是旅游节庆活动成功与否的前提。在节庆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结合目的地实际情况,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运用一定的策划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黄翔(2004)认为旅游节庆活动的设计应遵循:根据本地特色、扬长避短的针对性原则,民族性、参与性原则,雅俗共赏原则;范春(2001)在探讨我国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时指出,开发“节”与“节庆”旅游资源应遵循整体性原则、企业性原则、优势互补原则、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杨香花(2005)还提出了民族传统节庆开发的原则:客观性、系统性、发展性、对比性原则、特色原则、参与性原则等。
目前国内对节庆旅游开发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和城市节庆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色提出其节庆旅游发展的策略。例如郭伟(2001)在对上海节庆旅游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上海节庆旅游的发展策略:节庆旅游产业化,以节创收;节庆旅游内容注重海派特色和创新,以节推旅;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以旅兴节;开发旅游纪念品,节旅互动;合理进行时空布局,以节促旅;创名牌旅游节,树上海国际都市旅游形象。另外,王子新(2003)对河北、杨柳(2004)对成都、章平(2000)对宁波等区域和城市的分析,分别提出了其相应的发展策略。节庆旅游作为一种专项的旅游形式,其开发的策略具有一定共性,例如: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专营公司、市场化运作,宏观调控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意识,群众参与等,都是在旅游节庆策划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市场化是指在节庆实施的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完全考虑投入产出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的节庆。旅游节庆的利益性决定了它最终走向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最终目的。郭胜(2005)对节庆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指出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要注重:策划过程面向市场,管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企业被动参与到主动参加转变等;他还从节庆活动的转化运作模式、组织观念、管理模式,提高受众参与度,壮大志愿者队伍等几方面对节庆旅游的市场化运作进行展望。从马聪玲(2005)的文献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青岛国际啤酒节运作模式从“官办”到“民办”、再到“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转变过程。
此外,李力、崔卫华(1999)把节庆旅游的构成要素概括为:兴奋要素、娱乐要素、炫耀要素;余青、吴必虎(2004)等对中国城市节事时空分布的研究;戴光全、保继刚(2003a; 2003b;2003c;2004)等对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文献等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是对以上重点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四、讨论与展望
从1993年,保继刚等学者首次在国内提出“事件旅游”的概念,短短10多年,国内节庆旅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毋庸讳言,中国节庆旅游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基本概念不统一、缺乏相应的理论背景和指导、可行性分析研究缺乏等诸多缺陷。但从节庆旅游概念的探讨过程中可以看出当前给节庆旅游下一个完美的定义就很难,张凌云(2003)认为可以从节庆活动的共同特点:时间暂时性、举办的频度性、活动的主体性来理解节庆活动的内涵,这种理解也过于模糊。不过从节庆旅游的形成来看,有几点已取得共识:都强调目的地区域特色是节庆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区域特色通过节庆形式的系统规划、开发和营销,成为旅游吸引物,这是节庆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节庆为旅游业所利用,产生社会、经济、文化效益是节庆旅游开发的主要目的。
所以,我们认为节庆旅游就是区域自然、人文、经济、历史文化特色,经过节庆形式的系统规划、开发和营销,成为旅游吸引物,从而被旅游业所利用,为当地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等效益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见图4)它有两大来源:第一,对目的地传统节庆日的提升和扩延,如傣族的泼水节、迎春灯会等;第二、依据目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对现代节庆的开发和策划,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潍坊国际风筝节等。这种界定也只是一家之言,目前国内相关文献在论述节庆旅游时,其相关概念仍然模糊不清,存在相互包含、混用的情况。因此,今后还应加强节庆旅游概念、内涵、外延及其形成、演进规律的研究,构建规范的节庆旅游理论体系。
对于节庆活动的功能,我们认为文化是节庆的灵魂,经济是节庆生命,正是通过节庆的文化内涵显示其经济效益,通过旅游经济的开发进一步体现其文化内涵。在同一节庆活动过程中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的功能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其内在联系错综复杂。我们重视其经济功能,但是其经济功能的体现要以其文化功能的体现为前提。
对于节庆旅游的影响机制,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目的地经济、文化、环境的积极影响方面,但是还不完善、不系统,国内相关的专著还很少。最近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戴光全的《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专著,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包括此书在内国内对节庆旅游负面影响的研究很少。其实,节庆期间,大量人流、物流涌入目的地,给目的地的资源、交通、环境、社区文化等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想打造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国际节庆品牌,实现节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到对节庆旅游效应研究的全面性、综合性,特别是加大对节庆活动负面影响的研究力度。
节庆旅游的策划、运行及管理都是一个节庆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我们认为节庆活动的策划只有立足于本地的文化基础,宣泄本地人的快乐,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于怎样对本地文化精确策划,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市场化运行机制并不适合所有的节庆活动,把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的节庆活动推向市场,交由企业运作,才有可能带来较大的效益;基于节庆活动的综合性,节庆活动的组织管理并不是单个部门、单个企业所能够协调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设立节庆活动管理的专门机构来协调节庆活动所涉及的各个部门的关系。
此外,在节庆旅游的研究方法上,应该借鉴相关学科研究的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对节庆旅游的研究方法进行创新和完善,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实现节庆旅游研究方法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彭华. 旅游地理学(第一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58.
2.蔡梅良.论湖湘民间节庆文化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50-154.
3.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J].旅游学刊,2003a(5):26-33.
4.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下)[J].旅游学刊,2003b(6):111-118.
5.戴光全,保继刚. 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文献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3c(12): 78-83.
6.戴光全,保继刚. 西方事件及时间旅游的研究方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3-21.
7.戴光全.重大事件对城市发展及城市旅游的影响研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6-31.
8.范春.大力开发我国“节”和“节文化”旅游资源[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73-75.
9.郭伟.上海节庆旅游的发展对策[J].技术经济,2001(2):45-47.
10.郭胜.旅游节庆的策划与市场化运作[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111-114.
11.黄翔.旅游区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20-236.
12.吉文桥.关于“节庆经济”的思考[J].学海,2003(2): 56-60.
13.金辉.会展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6-167.
14.兰铁民.从南宁的实践谈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1):41-43.
15.李力,崔卫华.城市旅游节庆的构成要素及牵动效应[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11-14.
16.李玉新.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的测算与管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3-55.
17.林茂.对会展旅游的概念界定的再认识[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9):100-102.
18.刘亚禄,徐铁夫.节庆活动的综合评价[J].中国统计,2004(8):21-23.
19.刘俊.山东省沿海地区节庆旅游分工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9-65.
20.马聪玲.事件旅游:研究进展与中国实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5-79.
21.秦美玉.旅游节庆及其文化性因素论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11-115.
22.石玉凤,单博诚 .对节庆活动文化与经济内涵的思考[J].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2001a(2): 64-65.
23.石玉凤,李建国.地方经济文化节庆活动的经济学原理及内部结构数学模型,[J].科技进步理论2001b(8):95-97.
24.王子新,樊中红.河北旅游节庆发展浅析[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26-129.
25.王保伦.会展旅游[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94-95.
26.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265-267.
27.吴书锋,罗秋菊.大型事件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87-90.
28.徐舟.旅游节庆活动的策划规划方法初探[J].平原大学学报,2005(1):7-10.
29.杨雅玲.利用民族特色节庆活动推动民族旅游业的发展[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1):66-68.
30.杨柳.成都市周边地区节庆活动发展之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9):103-105.
31.杨香花.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价值与原则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2):73-75.
32.杨兴柱,陆林.大型节事旅游节事特征及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5(2):47-50.
33.余青,吴必虎等. 中国城市节事活动的开发与管理[J].地理研究,2004(6): 845-855.
34.章平.论大型节庆旅游与宁波旅游[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92-94.
35.张伦书.论节庆经济持续创新力与评价指标体系[J].桂海论丛,2002(3):85-88.
36.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107-108.
37.张彬彬.城市时间旅游活动的地域差异[J].旅游科学,2003(4):35-37.
38.赵睿.节庆旅游:开发崭新视野——以上海为例[J].沿海经济,2001(9):50-55.
39.庄志民,赵睿.系统视野中上海节庆旅游资源的开发[J].旅游科学,2000(4):27-29.
(责任编辑:车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