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自杀、校园暴力或残害他人的事件屡屡发生,这些事情折射出当今部分高职学生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造成大学生轻视生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在其中承担着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落实到对“90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上。
关键词:生命关怀;高职院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3)11-0050-031995
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被投毒,导致终生残疾;1997年和2007年,北京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也分别发生投毒案;2013年4月复旦大学黄洋案,让许多人心有余悸,发出“谢谢同学不杀之恩” 。类似的案件一再出现让我们对高校学生的素质及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新的忧虑。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关怀的缺失
目前,在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都比较重视成人成才教育,对生命关怀教育关注的不多,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中,重点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统一,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更好地就业,而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比较少,生命关怀教育也是近几年刚被重视,往往只通过宣讲、开大会的形式向学生灌输。
1.生命关怀理念的缺失。教育只关注人,没有关注生命,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视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教育理念中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生命的激情需要,就是淡漠了对人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淡漠了对人生命环境的热爱,就淡漠了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这就导致了教师不会欣赏学生,家长不会欣赏孩子,学生不会欣赏自己。
2.生命关怀德育工作的缺失。教育必须诉诸生命活动, 教育过程要充满生机与活力。目前我们还没有树立生命教育的成才观, 不能处理好成才与“成人” 的关系;还没有建立生命关怀下的教师观,形成互动交流的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忽视生命的鲜活性;缺失生命教育的课程观,课程的设置、内容的取舍,还没能遵从生命发展的规则;学生缺少生命教育的学习观,学生缺乏学习、创造的自觉性。
3.学生管理中生命关怀的缺失。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往往被视为“工具人、幼稚人、问题人”,管理制度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生命个体的多样性,而管理者只强调学生对组织的权威服从。这显然对大学生个体生命关怀的程度不够,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忽视了这一点。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表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讲求现时的享受,他们没有人生的远大目标, 只追求“如何生活”, 而不懂“为何生活”,在他们看来,生活状态如何要重于生命的存在;自我意识的增强,当代大学生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当代大学生们习惯与同学、朋友甚至老师使用短信、QQ 交流,许多人更是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动画世界、现代神话世界中不能自拔……
目前的社会环境,加上高职学生自身的弱点,导致他们人格发展不完善,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面对学习、就业、经济压力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缺乏积极有效的处理方式,面对挫折和困难容易怨天尤人,甚至漠视自身生命,轻视他人生命,摧残异类生命。
三、生命关怀视角下的德育研究
生命关怀视角下的德育研究,不仅关注生命的现在(或称现实关怀),更关注生命的未来(或称终极关怀),这是德育的核心和生命力所在,生命意识教育则是生命关怀型德育的突破口。
1生命关怀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德育研究与实践
(一) 生命关怀视角下的德育理论研究
1.形成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现代德育观,构建生命关怀为核心的德育教育体系。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不仅意味着对高职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切,更意味着对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
2.融入生命关怀的德育更具个性化、人性化。德育要让人真正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体味生命的丰富和美好,从而使人坦然面对生命,达到与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境界。在倡导探索多元化德育现代模式的今天,生命关怀型德育模式打开了德育工作的一扇新窗,使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更能有的放矢,德育也因此更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
3.生命关怀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 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本质是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幸福服务,是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终极目的。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幸福的含义,体验幸福的境界,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具备奉献幸福的品质。
(二)创新德育教育内容
1.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德育文化建设。树立生命关怀为核心的德育观念,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建设德育制度文化,培育生命关怀的学校环境,用生命关怀的德育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2.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现代德育内容。将科技道德、环境道德、经济伦理、合作精神、网络道德等内容融入德育主旋律,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更具新意、富有时代气息。另外,加快实现公民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国学教育、家政教育、法律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德育内容的大融合,形成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意义”“和谐人格”“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意义重大。
3.构建生命关怀为核心的师生关系,这种模式所建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参谋或伙伴的关系。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共同面对自然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超越生命,并交流生命关怀心得的关系,因而从其心理需求与实际出发,自主地决定并以自己的方式去吸收、消化和建构道德。
生命关怀的要义是引导大学生明确生命的权利与责任,建立清晰和谐的人生目标,投身于现实目标的有价值感的活动,养成积极、开放、辩证、通达的人生态度, 以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感和幸福感,这不仅关系到生命关怀下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而且对学生人生的完善也是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命关怀视角下的德育实践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把大学生生命关怀的德育工作做到实处。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这在实践上有可操作性。生命关怀不再是大道理、大口号,学生不再抵触,而是主动参与,这种和谐的教育方式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1.建设高素质的生命关怀教育教师队伍。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教诲,因此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无疑是生命教育有效实施的保证。
2.开设独立的生命关怀教育课程。通过生命关怀教育课程教会大学生一些处理困难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维方式,由原来的被动咨询转化为大学生主动寻求解决方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3.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生命关怀教育。在某些课程中针对性地强化生命关怀教育内容的渗透,例如在法制教育课中,教师可以明确保护生命的权利和义务,从法制的角度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伤及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都是与法律相违背的;在专业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敢于提出问题、挑战传统。
4.通过社团等组织形式实践生命关怀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中有大量丰富的生命关怀教育资源,可以成立专门的学生团体,利用有纪念意义的时间、地点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自我教育、服务社会的双赢目的。
5.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通过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情绪的表达机会,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以免破坏性地爆发;同时建立班级、院系、学校层面的三级干预体系,及时洞察学生思想动态,多层次的开展危机干预活动。
6.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是资助者、受助者。家庭、社会都把生命关怀下的德育教育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提供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场所,为学生塑造和谐人格提供动力支持。
7.善于学习,学会生活。外因要通过内引起作用,大学生通过学习、自省、亲身体验等,矫正自己的行为而“积极的活着”。
五、结束语
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空洞的口号的教育机制必须改变,除了亡羊补牢,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危机干预,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将德育教育落实在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上,高职院德育教育努力的方向如下:
1.明确生命关怀对现代德育的意义。高校德育肩负着帮助大学生完善素质、提升人格、激发生命激情和创造力的职责, 要促进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健康地发展, 促进每一个生命的自我实现。生命关怀理应成为高校现代德育的核心原则或思想。教育管理者首先要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和学习。
2.构建生命关怀为核心的德育教育体系。从生命关怀的内容、实践、保障等三方面构建现代德育教育体系,比如从保障体系来讲,建设高素质的生命关怀教育教师队伍以及多层次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
3.构建生命关怀下和谐的育人环境。生命关怀教育的开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更是有其特殊性,单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通力协作,整合各自的教育功能,形成最大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4.发挥学生自主性。通过学习、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逐步树立“自我保护,善待生命,珍惜健康”的现代理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等,使他们明白服务社会是生命的价值体现,融入社会,学会关心,提升生命质量。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