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业媒体,《科技日报》始终把气候变化作为报道热点,今年以来已发表相关消息、通讯、言论、访谈90余篇,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紧密跟踪全球变暖的事态进展
今年1月12日,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立,《科技日报》立即发表《提高我国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立》;3月1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发布我国首个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报告,《科技日报》立即予以报道。这些文章向国内读者,甚至国外舆论传达了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的最新进展。
对于世界各地出现的气候变化相关事件,《科技日报》也会在第一时间传达给国内读者。1月9日,刊载《瑞典遭遇前所未有的暖冬》,报道瑞典及部分欧洲国家出现异常暖冬,使许多动物无法进入冬眠;1月11日,刊登《日本关注全球变暖问题》;1月22日,发表《天气暖油价跌?——加拿大报告称全球变暖并非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可能面临极严峻一年》;1月31日,刊登《多国气候专家预测,本世纪全球气温可能上升2到4.5摄氏度》……这些世界各地气候变化的相关报道刊登在《科技日报》显著位置,让读者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事态发展。
对于各个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相关文件,科报也会及时传播与分析,让更多读者理解气候变化与自身的关系,以及自己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今年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在巴黎出炉。《科技日报》在2月3日立刻刊登了多篇独家报道,从各个层面解读。
突出传播科学家声音
《科技日报》坚持以科学精神报道科学,对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观点、看法,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
今年3月3日,《科技日报》发表《农业生产:其实我很脆弱——科学家呼吁重视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就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CGIAR)发表农业生产在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时显得极其脆弱的观点进行了深入采访,提出新的观点即:“早先人们普遍担心,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引发海平面上升。但气候变化造成的粮食短缺可能会比海平面上升产生的影响来得更快、也更早”。同时,传达专家的警告: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的研究人员呼吁世界各国增加投入,大力研发培育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农作物品种,而且该项工作必须成功,如果有任何闪失,人类面对的后果将不堪想象。
在新闻聚集的两会期间,《科技日报》对全球气候变化报道同样重视。上会记者在政协分发给媒体的委员建议中发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气候与农业问题专家林而达委员的文章,他呼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是事关国家发展、国家安全的大问题,我们一定要像重视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一样重视气候安全”。《科技日报》立刻策划了一篇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专题报道,采访了包括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德二在内的几名专家委员,于3月15日头条刊登了《政协委员呼吁:加紧准备,应对气候变暖》。
对于那些非主流、甚至有些另类的观点,只要本着科学精神进行探讨,《科技日报》同样会予以关注。今年4月9日,《科技日报》刊登《科学也“疯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另类设想》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篇报道介绍了国外出现的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疯狂想法”,比如:格里多方案设想将大量铁粉倾倒人海洋中,生成浮游生物,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报道在介绍的同时也客观地告诉读者“尽管一些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行,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能产生生态破坏余波”。
及时向公众普及气候知识
普及气候知识,是《科技日报》在报道全球变暖问题中的另一特点。今年3月21日,头版显著位置刊登《气象局长细说地球“被子”——秦大河高层论坛上科普全球变暖》。这篇文章向读者解释温室气体如何引发全球变暖,并介绍秦大河对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的深度关联作了易于理解的形象化描述,即将大气圈比喻成一个被子。形象生动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既能吸引读者关注气候知识的兴趣,又能使读者对晦涩的科学知识有形象的理解。
2月14日,《科技日报》刊登专题《气候变化我们将面临什么?》。报道从中国正在经历的暖冬开始谈起,介绍北京出现百年最高气温,且全国各地普遍遭遇罕见冬季高温。但仅仅一两天后,气温突变,东北、华北、黄淮等地普降大雪。与此同时北美和欧洲同样经历了暖冬和严寒的双重袭击,澳大利亚则饱受旱涝双重影响。文章告诉读者,这些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紊乱的气候现状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人为因素造成。气候变化造成生物圈发生紊乱,人类自身也会受到威胁。
4月9日,《科技日报》《倾听地球物种的诉说——全球变暖正使大批生物种群销声匿迹》一文,采用拟人的写法,讲述从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到北极圈的极地大熊,从热带雨林的青蛙到非洲荒原的树种……大批生物物种的消亡是气候变化在地球上酿成的恶果,既形象又生动。
注重为节能减排献计献策
今年两会期间,《科技日报》以“两会代表委员关注资源节约型社会”为主线,策划了十期特刊,从能耗最大的钢铁、水泥、冶金等十个行业入手,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相关专家献计献策。3月11日刊登的《纺织业,怎样把能耗降下来》,关注的是中国纺织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和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提出:“纺织已经成为潜在过剩行业,在产品利润率不断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等其他成本不断升高的情况下,高能耗带来的高成本已经严重削弱了纺织企业竞争力。因此,通过节能降耗降低能源成本,并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提高单位能耗的价值产出,必将成为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下,我国纺织企业的必然选择。”这是给纺织企业敲响的警钟,更是给所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敲响的警钟。
实际上,节能减排贯穿于《科技日报》的日常报道中,5月23日《IT耗电逼近500亿节能计算路在何方》是一篇题材较为新颖的文章,平时谈到节能降耗,很多人会想起钢铁、化工、制造等高能耗重型行业,但家电和IT等产品也是能耗大户。尤其是近年来IT产品日益普及,PC保有量的急速增多,其带来的能耗更不容忽视。
此类报道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让读者了解身边容易被忽视的高能耗产品,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节能减排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