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间文学已不再符合当代人审美,但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应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民间文学;传承
民间文学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口头集体创作,包括散文体的神话、民间传说故事、民歌、曲艺说唱等等,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文学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群众审美,但是作为祖先智慧和历史的一种口述留存,我们有义务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同时在其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使之回馈社会,在今天发挥引领教育作用,重现光彩。
一、在当代传承与保护民间文学的意义
(一)民间文学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间文学属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应该得到保护与传承。
(二)民间文学可为文化和历史研究提供佐证
当涉及到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历史研究,特别是对于久远年代的人物、事件、生产生活方式等,已无从考证。但是很多历史上存在过的人、事、物,在民间文学中会留有存在过的痕迹,可以提供佐证。
(三)民间文学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一个民族或地域必然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特征,作为基因渗透进其居民的血液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与精神。民间文学则是这些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外化表达。虽然民间文学是通过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没有文字记载,但正是这种口口相传,传承着某种精神,鼓舞着一个地区的人民。即便某些文化现象已经消失,但仍可以在民间文学中找到线索,并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
二、民间文学在当代的传承发展路径
(一)民间文学的校园传承
民间文学最初是以故事传说的形式口头流传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有效载体,非遗项目进校园是有效的传承保护方式。例如非遗项目——医巫闾山民间文学的代表性传承人,90多岁的冯化民老人,自费出版了两本书,是老人记录整理的数百个故事传说,其中不乏教育意义。老人受邀到当地小学讲故事,整理成册的故事赠送给孩子们,孩子们不但从中学到故事,也传承了传统文化。此外,这些故事还可以排演成课本剧,在丰富孩子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培养孩子们对当地地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同一地域的非遗项目间会有一定关联性,当一种项目走进校园推广的时候,就等同于将另外的项目也推广进校园。例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与医巫闾山民间文学的精神一脉相承。比如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代表性纹样“柳树妈妈”,就是用剪纸讲述了“柳生万物”的传说。孩子们学习剪纸的时候,也传承了民间文学。
(二)民间文学的艺术传承
艺术手段是民间文学得以传承的鲜活载体。很多民间文学流传至今,得益于通过说唱等二度创作,使之在更广的范围内传唱。例如,笔者小时候听爷爷讲过一个关于继子受继母虐待,却以德报怨,一心尽孝,感化继母的故事。不久前笔者翻阅传统二人转唱词,竟发现了这篇故事,叫《鞭打芦花》,是一位老艺人口传的唱段。同一个故事,以艺术手段再现后,获得了更为长久、鲜活的生命力。
近年来,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将省级非遗项目义县社火——“竹马旱船”排演成舞蹈《竹马旱船宜州韵》。宜州是义县古称,是辽萧太后母家封地。竹马舞表现了辽代萧太后在医巫闾山行围采猎的故事;旱船舞表现了宋辽和好后,辽国公主送丈夫宋国王爷回国的故事。通过排演成舞蹈,使这些民间文学重获新生。
(三)民间文学的社会传承
1.与旅游资源融合。对与地域风物、人物有关的民间文学进行整理,融合进旅游资源的包装当中。例如在医巫闾山有一处景点叫做耶律楚材读书堂,在医巫闾山民间文学中,有很多关于萧太后和耶律楚材的故事,在闾山旅游资源宣传中,有关民间文学与景物相得益彰,不但增强了当地文化的厚重感,还可以实现民间文学的当代价值,使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与社会化活动融合。一些社会化的活动,能够推动民间文学继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得到传承与发展。例如民间故事大会、民间故事大赛等活动,将传承人、爱好者聚集起来,以活动的形式使民间文学得以交流、生根、发展。
3.借助新媒体力量。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民间文学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民间文学传承人、爱好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例如馮化民老人,经常将手写的故事手稿拿到锦州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将其录入,并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进行二次传播,使更多读者了解医巫闾山民间文学的魅力。
总之,民间文学是祖先的智慧结晶,沉淀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天,我们有义务以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其传颂千年,光照后人。
参考文献:
[1]官圆媛.义县社火的文化内涵与民俗传承[J].鸡西大学学报,2013,06.
[2]董晓萍.民间文学理论的“骨架”[J].读书,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