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筑可以给作曲者带来灵感,使作曲家把建筑的气魄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反之,建筑师也在音乐中去体会探索新的建筑构造。
关键词:音乐;建筑
说到音乐与建筑,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毫无瓜葛的两个概念,一个是视觉上的艺术,一个则是听觉上的艺术,互不影响。其实不然,“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音乐和建筑之间存在种种共通点。由于不同艺术类别之间具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使得艺术家们从不同形式的艺术中得到灵感,同时也使各种类型的艺术之间进行互相渗透、转移、综合。建筑的存在最基本的要素就是需要一定的空间,而音乐中也会有空间感,每首曲子都由不同度数排列的音程似空间的和声组成。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意思是说,如果使音乐的时间流动全都凝固下来,我们从音乐中可以听出诸如严格数学化的比例、对称、均衡等造型特点以及樂曲形式与建筑结构的联系。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将给人类以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建筑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但它也有时间艺术的某些特点。因为建筑空间往往是一个空间序列,是一个需要在运动中逐步铺陈开来的、置于时间推移序列才能领略其全部魅力的一个空间序列。空间序列的展开既通过空间的连续和重复,体现出单纯而明确的节奏,也通过高低、起伏、浓淡、疏密、虚实、进退、间隔等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出抑扬顿挫的律动,这就颇似音乐中的序曲、扩展、渐强、高潮、重复、休止,能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旋律感。建筑给人的第一反应是固定不动的空间,但我们在参观任何一样建筑的时候都需要行走或是在视线移动中进行,从此可以看出建筑可以变成不断在向前延续的空间整体,这与音乐不断向前变化发展相同,都让欣赏者不断对之后的东西充满期待。建筑中的结构布局和音乐中的结构同样有相似之处,他们都需要创作者经过精心的思考,而且也要根据一定的规律来完成作品。并且他们两者都具有比拟性、抒情性和象征性的特点。生活场景再现以及情感表现是艺术的两种基本功能。音乐与建筑都能抒发情感并且能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音乐和建筑的抒情性来源于他们内在本质属性和特殊的表现手段: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以调式调性的变化,旋律的进行,节奏的舒缓,表达作者的心灵世界;而建筑则靠结构、空间、形态、色彩、质地等方面的实体特征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建筑家和艺术家的每个作品都是他们的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一个特定的情感下诞生,寄托了它的创造者的各种心情,更重向往。哥特式建筑多建于教堂,它表达了一种信仰,对神的虔诚的渴望。而哥特音乐却表达了人对社会的不满,揭露了社会肮脏的一面,对死亡,超脱与自由的无限向往。虽然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但它们确实是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建筑家和艺术家的感情。
柴科夫斯基曾说过:“伟大的音乐家在大教堂绝顶之美的感召下写成的几张谱纸,就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刻画人类深刻内心世界的,犹如大教堂本身一样的不朽丰碑。”而我们所熟悉的贝多芬,据说他的《第三交响曲》就有受到巴黎建筑的启示。浪漫主义时期的舒曼则在他的《第三交响曲》中试图表现科隆大教堂的壮丽宏伟。罗丹曾经说过:“在我的心中,音乐是芬芳的花园,是幽深的森林,是友谊的桥梁。”而在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蒲州的普救寺塔、河南的蛤蟆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各具特色,蜚声于世,它们是非常富有音乐性的建筑,闪耀着劳动人民的音乐天赋在建筑中的智慧光芒。难怪梁思成、林徽因先生说:一柱一梁的连续重复,好像四分之二拍子的乐曲,而一柱二窗的立面节奏,则似四分之三的华尔兹。“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
通过上述的音乐家的叙述和表达,还有我国古代时就建造的回音建筑都能充分的让我们体会到建筑和音乐之间是息息相通的。音乐与建筑在“形”和“神”上有很多契合之处,我们应从音乐和建筑的相通中获得灵感。不论是音乐、建筑、绘画、舞蹈、戏剧、文学等所有的艺术形式,它们都有相通之处。从一些音乐的标题就可以有所感受,如韦伯的《邀舞》,很多作曲家都写过《罗密欧与朱丽叶》,比才的《卡门》等。马勒的《大地之歌》更是直接引用了中国古代诗人钱起和李白的诗句。其实艺术是个大家庭,里面的每个成员都具有艺术的共同点——来源与生活,而高于生活。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大陆神权占统治地位,上帝及其信徒占领着社会权利。当时的音乐不仅风格受统治者影响,教堂中的圣咏甚至是唯一的正规音乐形式。当时的代表性建筑哥是特式教堂,三段式的教堂有左右两座高耸入云的尖塔,象征着上帝至高的存在;教堂采用集中式平面布置,教皇位居中央,座位抬高,一样是为了创造出在信徒心中的神圣感。巴洛克时期,权力中心由教廷转移至王室,由神权转为人权,同时社会的进步引申出了奢侈享乐的风气。此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巴洛克建筑室内,虽发展程度不高,并且强调戏剧性气氛,常在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两次社会大战前后,欧洲大陆政局混乱,社会思潮经历了彻底的摧毁和重构,人们开始质疑之前的艺术形式的合理性。现代主义音乐质疑一个观念:音乐一定是和谐的么?作曲家们发掘出音响的不协和性,打破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熟悉的音乐思维,使音乐带给人们的不仅是纯粹的愉悦感,更可能是一种破碎、尖锐、窒息的美。社会环境与社会思潮对音乐与建筑的发展有着共同的极大影响。让我印象最深刻应该是“中世纪的建筑”,通过欣赏比萨主教堂,英国林肯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布尔热教堂飞扶壁等的一系列照片和讲解让我喜欢上了中世纪教堂的建筑。中世纪的建筑以教堂为典型,主要包括拜占庭式建筑、罗马风建筑和哥特式建筑。这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中,我最喜欢的是哥特式建筑,它是在罗马风建筑上的进一步发展。哥特式建筑从它的外观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那高耸的尖塔,还有感觉它的外形很气派很庄重建造的很严谨。外部周围建有扶壁,侧廊上斜架飞梁。走进教堂里面不难看出建筑师运用尖拱劵来代替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它的窗户都很高很长,而且色彩很多,并且用玻璃色彩画取代了壁画;里面还有圆柱,主要用柱子或柱敦来重点承重为其特点。而这一时期的音乐和建筑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来说,外观上那高耸的尖塔加上内部那一根根有偿有感觉很庄重的柱子构造出了空间的高旷,就感觉这是为当时宗教歌曲能唱出最完美的声音而建;而且那么多柱子很有秩序的合在一起就让人觉得很庄严,这就类似宗教歌曲的庄重神圣。窗玻璃色彩斑斓,但却不会有杂乱无章的时就饿效果,相反有一种尽然有序的感觉,这仿佛是音乐中旋律的变化:高低起伏,渐强渐弱,虽然不断在变化但这个变化始终是围绕着音乐的主题。哥特式建筑中运用不同的装饰构成不同的空间,就像是不同旋律不同唱词的宗教歌曲,虽然有所变化,但音乐还是保持着同样的框架结构。我觉得这时期宗教就像桥梁一样把建筑与音乐之间联系的拉得更加紧密。这也更加让我体会到建筑和音乐的相通性。建设并不是单纯上的视觉形体,音乐也不是单纯听觉上的形态。他们当时的变化发展都是随着宗教的改变而改变。当我们亲身站在这样的教堂时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一群唱诗班的人拿着乐谱唱出那一首首庄重、干净而统一的音乐。
总的来说,建筑可以给作曲者带来灵感,使作曲家把建筑的气魄融入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反之,建筑师也在音乐中去体会探索新的建筑构造。
感谢建筑和音乐的彼此交融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更感谢他们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让我们能从感官上直接去感受前人的文化气息。在建筑中聆听,在音乐中展望,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似凝固音乐的建筑和似流动建筑的音乐所带给人类的美好和震撼。
(作者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