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浅谈鲁甸纳西族民歌的数字化保护传承

发表于:2022-12-11 13: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现今的鲁甸新主村纳西民歌“喂喂调”,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处于失传的边缘。面对这一现状,采用数字化手段对纳西族民歌“喂喂调”进行记录,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关键词:纳西民歌“喂喂调” 数字化保护 鲁甸新主村

一、引言

“喂喂调”传承人(杨荐)目前已经有71岁了,却没有人跟随他学习“喂喂调”。对于鲁甸老一辈的当地人来说“喂喂调”都是很普通的耳熟能详东西。但现在年轻人对这些感兴趣的已经很少了,没有多少人去传承,很少人意识到要去传承与保护。而且鲁甸新主村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一年只回来几次,他们接触“喂喂调”的机会就更少了。虽然新主村还保留着一些纳西族传统风俗,但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风俗也逐渐现代化、形式化,因此更需要及时的保护与记录。

二、人文环境

鲁甸乡,位于玉龙县西北部,地处老君山腹地,东与巨甸镇和黎明乡接壤,南与怒江州兰坪县相连,西接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北与塔城乡毗邻,总面积574平方千米。有鲁甸、新主、杵峰、太平、安乐5个村民委员会。乡境海拔在2100—3839米之间,距玉龙县城156千米,主要居住的有纳西族、僳僳族、汉族、普米族、彝族、藏族、白族7个民族,纳西族的人口居多。极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为该乡纳西族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鲁甸乡作为丽江东巴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东巴之乡”,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东巴。在鲁甸新主村村民依然进行着纳西文化中的许多传统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族祭天”仪式。祭天一般选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进行,祭祀前要选好祭天场,选择祭天场一般选择朝向北方。纳西族文化的繁荣,不仅体现在东巴文化方面,也体现在纳西族民歌文化方面。在纳西文化多样的鲁甸乡,纳西族民歌“喂喂调”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受到纳西文化中的传统活动的影响。鲁甸乡素来享有“纳西民歌之乡”的佳誉。拥有众多的纳西族民间音乐和舞蹈等,纳西族民歌主要分为四大类:“喂蒙达”、“谷气”、“喂喂调”、“窝仁仁”。而“喂喂调”在丽江仅仅存在于太安乡和鲁甸乡,早期“喂喂调”流行于太安乡一带,后来传入新主在新主繁荣,在太安地区则逐渐衰落。“喂喂调”是纳西民歌文化中最为绮丽的明珠之一,在后来传到鲁甸乡后,演唱风格与其他的纳西民歌有很大的差异。

三、纳西民歌梗述

纳西族民歌,包含歌谣,它是短小民歌型,有两个分支:传统歌曲和即兴歌曲。按歌曲的表现内容又可分为生产民歌,习俗民歌,情歌,喜歌,牧歌,苦歌等。代表作为《打猎歌》。纳西族民歌有纳西古乐、东巴祭祀和大量民间歌曲。纳西族在接受了汉文化后,在种群内传入了很多其他民族的音乐和乐器,但传统的纳西古乐一直在后代中流传。由于生存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风俗习惯以及各地方言等有所差异,纳西族民歌在不同村落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纳西民歌内容淳朴,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刻遵循着大自然的变换规律,在田间劳作休息时就会即兴哼唱民歌。这种即兴表演需要民间歌手具备深厚的纳西族传统文化,有广博的阅历,还要有活泼开朗的性格,才能征服广大听众。所以,每一个村落让人信服的民间歌手为数不多。即兴演唱的歌曲也不同,有一些民歌有固定的旋律和具体的歌词,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属于纳西传统古歌。像记录祭祀东巴经文一样,纳西族人用本民族特有的东巴文字,把每一首民歌记录在黄皮纸上,用线装订成书,代代相传。

纳西民歌在其他少数民族歌曲中独树一帜,和其他民族不同,纳西族信仰东巴教、信仰多神、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具有本民族的节日,同时又有自己的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所以民歌的表现形式和表达的内容与其他民族的歌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纳西民歌“喂喂调”是早先纳西族人民在劳动中由本民族创作,本民族演奏,本民族观赏,本民族流传,表达喜庆与祝福的一种特有的民间歌曲。纳西民歌“喂喂调”是流传在纳西族种族群落里的一种喜调。喜调即在喜庆场合哼唱的调子。“喂喂调”主要唱奏于恋爱、做媒、婚庆、道喜的欢乐场合。纳西族青年男女在恋爱时,就会对唱纳西民歌“喂喂调”来互相表达内心深处的欢喜与爱慕。男方在请媒人去女方家说媒时,也会哼唱。通常由主人家中的民间歌手带头领唱,其他人附和着跟唱。主人和客人团团围在碳火正旺的火塘边合唱,表达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婚嫁時,主人家也会提前请来著名的民间老歌手来家里对唱“喂喂调”,既是大大增强婚礼热闹程度,更是表达族人对新婚夫妇无限的祝福与美好生活的期盼。纳西民歌“喂喂调”还传唱于贺喜之时,比如有新生儿降临,街坊邻居,远近亲戚都会赶来主人家道喜,有些人家就会请民间歌手来演唱“喂喂调”,来庆祝新生儿的到来,也祝愿新生儿平安健康的长大。有关“喂喂调”的代表曲目,比较出名的就是《喜歌》和《送新娘》。

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如今鲁甸新主的纳西民歌“喂喂调”处于失传的边缘。鲁甸新主村位于老君山上,房子沿山路而建,没有聚集在一起。由于当地运水不方便,所有多以种植烤烟为主。一个家庭中年纪大的人留在家里种植农作物,年纪较轻的都外出打工了。新主村外出打工的人比较多,接受了新思想,学习了新的东西,回去之后村里的其他人受到影响,逐渐地整个村都有了一些改变。

在纳西族村落里,会演唱“喂喂调”的人只有几位年迈的老人了。他们中有些人也只能简单哼唱几首“喂喂调”的曲目,歌词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遗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在纳西族人民很少再哼唱“喂喂调”。在婚嫁、说媒、贺喜的场合也基本不见“喂喂调”的身影。中年一辈也很少从上一辈那里学习“喂喂调”。以至于现在青年一辈的纳西族很少听得到“喂喂调”。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喂喂调”这一类民歌,更不要说传承。在民歌的传承中,也崛起了一批纳西民歌的音乐家,他们创作的民歌很受人们的喜爱,但同时融入了太多的流行音乐,不再是原汁原味的纳西民歌。流传至今,纳西民歌“喂喂调”已经基本失传。纳西族民歌从远古传颂至今,创造出了本民族独有的音乐文化。民歌其实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纳西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具体写实,他们以民歌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纳西族的历史发展历程。在此次的田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杨荐这位老艺术家,收集并整理了一本民间歌曲,其中就包含几首“喂喂调”的曲目。

四、杨荐先生民歌传承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是丽江市东巴文化的传承基地。

杨荐生于1947年,家住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他是纳西民歌“喂喂调”的传承人。杨荐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当我们去到他家中時,依然为我们展示他年轻时所使用的乐器,还向我们展示了一段舞蹈。老人对于我们去采访“喂喂调”表示非常高兴,并积极配合我们,接受我们的采访,并对纳西民歌“喂喂调”的传承和保护给予大力支持。杨荐是外婆养大的,外婆经常唱民歌,从小耳濡目染,杨荐从十岁开始就有了关于“喂喂调”方面的记忆。此后,杨荐在已有记忆的基础上跟随外婆学习“喂喂调”。但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是反对学习这些民歌的,也没有多少人传授给他们纳西调子。因为杨荐跟在外婆身边,所以对这些民歌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民歌比较盛行的时候,外婆就去世了,杨荐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情况。

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腔调都是后来人们分出来的。到了现在,纳西调子就有了“默达畏默达”、“谷气”、“窝仁仁”和“喂喂调”这四种。“默达畏默达”和“谷气”一般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唱,而“窝仁仁”和“喂喂调”则分场合才能唱。纳西民歌一般严格分着腔调,内容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些民歌一般多以对唱的形式出现。“窝仁仁”调属于上调,一般是在有人去世的时候才唱,杨荐以前也在其他家有人去世的时候唱过。而“喂喂调”属于喜调,只能在喜事的场合唱。一般在喜事场合中男女对唱,男与男对唱或者是老人与年轻人对唱。杨荐老人自己也写过一些关于民歌方面的书,老人大概记得的有四个调“默达畏默达”、“谷气”、“窝仁仁”和“喂喂调”。老人从写歌到现在有十多年的时间了,他一般写歌都是在晚上,白天没有时间去写。他每天晚上写两三页,写了大概有七个月左右,写好之后拿给其他人帮忙修改。可惜的是,这些歌在出版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后来就没能出版。老人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出于他的手,房子的建设,家中的用品,乐器等等。当我们去到他家中时,便向我们展示了他所做的乐器,种类很多,并为我们一一演奏了。

在杨荐担任书记的时候,他去请了塔城里的一个人(已经去世了)来他家办了纳西语拼音学习班。当时差不多办了一个月的学习班,村里每个队派一个代表来学习。他们开办的这个班帮助了很多人学习“喂喂调”,上课学习的都是纳西调子的基础,学习了一些基础之后,就可以将它写下来,整理之后就能看懂了。对鲁甸新主村老一辈人来说唱歌就像家常便饭一样,不管什么样的调,每个人都会唱,唱得好不好是根据每个人的唱腔来进行判断的。他们也经常被请去丽江市录歌、采访以及写歌。

目前杨荐老人已经有71岁了,却没有人跟随他学习“喂喂调”,对于鲁甸当地人来说这些都是很普通的东西,不止杨荐老人会,其他人也会。但现在年轻人对这些感兴趣的已经很少了,没有多少人去传承,很少人意识到要去传承与保护。这个村子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工了,一年也只回来几次,他们接触“喂喂调”的机会就更少了。虽然新主村还保留着一些纳西族传统风俗,但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扰,形式也逐渐现代化了。有些小孩从小跟着说普通话,受环境的影响,对本民族的语言反而生疏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也相当盛行,各种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碰撞、融合或是取代。

面对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如何将这些文化传承下来,是我们后一辈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保留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同时也为后代着想,造福后代。

五、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丽江鲁甸新主村民歌——“喂喂调”濒临失传。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决定采用数字化手段对“喂喂调”进行记录。深入鲁甸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之前,我们查阅了多方面的资料,然而记录纳西民歌“喂喂调”的资料却少之又少。带着对“喂喂调”的好奇我们深入到鲁甸地区进行详细的田野调查、定点采访,我们倾心于新主村的人文环境,沉醉于新主村的民歌,也感动于“喂喂调”传承杨荐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希望用数字化手段记录这一珍贵的纳西族民歌。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运用电视、电影制作手段记录民族文化情况下,观众的心理、习惯和喜好都在发生着变化,数字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渠道。民族志纪录片便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纳西族民歌“喂喂调”以传承人与“喂喂调”之间的故事为主,通过传承人杨荐的活动主线来记录和阐释“喂喂调”的内涵和传播现状。本片记录了杨荐老人在家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喂喂调的传承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访谈,做了一些探究与了解。他因年事已高出门不便基本整天呆在家里做一些家务活,如扫地、生火、喂鸡等。我们还了解到,先前几年他创作了很多的民歌,因为热爱音乐,收藏了很多种乐器,在平时没事的时候就一边演奏乐器一边哼唱。

通过数字化的保护过程我们才更贴近了杨荐老人与“喂喂调”,我们期望能通过数字化保护结果使这一传承保留下来,以方便感兴趣的人群理解与研究,也希望能用数字化保护的方式保护更多的面临传承问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总结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加快,很多民间艺术的生存已受到严重威胁,并在逐渐消亡,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加困难。尤其是一些口头文化,更是因为传承人的年纪而无法完整记录。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民族民间口头艺术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契机,利用数字媒体的先进技术,能够将民族民间艺术记录下来,起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本文作者通过对“喂喂调”的人文环境、传承现状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传承人杨荐对“喂喂调”的保护以及传承期望,以民族志纪录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对纳西族民歌文化的保护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金沙江大湾的旋律——纳西音乐的颤音乐彩[J].杨德鋆.民族艺术研究. 1998(01)

[2] 云南纳西族民歌初探[M].民族出版社,唐婷婷,2016

[3] 纳西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郭大烈主编,1999

推荐访问:纳西族 鲁甸 民歌 浅谈 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