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果谐是西藏高原上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歌舞种类之一,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淀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本文主要对果谐的历史起源、表演的结构形态以及当下的新发展作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字:果谐 农业 历史 歌舞
西藏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为“歌舞的海洋”,藏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的民间音乐从题材上讲丰富多彩,有歌颂宗教的、赞美爱情的、赞颂英雄的等,到了现当代又出现了许多以歌颂祖国和赞扬中国共产党为内容的民间音乐等等;从音乐的类型上讲同样更是多种多样,有堆谐、囊玛、果谐、卓、热巴、古尔鲁、格萨尔、喇嘛嘛尼等,它们的旋律优美、形式多样、风格独树一帜,具有浓郁的高原气息,是藏族人民在几千年的生活劳动中孕育而成的。本文笔者主要对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果谐歌舞作简单的论述。
果谐在藏语中“果”为圆圈之意,“谐”为歌舞之意,顾名思义果谐是一种围成圆圈表演的歌舞,即圆圈歌舞。果谐是广大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歌舞形式,它的旋律流畅多变、舞蹈韵律优美、歌词丰富多样,主要以歌颂劳动、丰收和爱情为主。解放前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状态,也就只有以歌颂宗教和寺庙为内容的果谐。解放后,旧的社会制度被推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因此出现了以歌唱共产党、毛主席、解放军和社会主义制度为内容的新果谐。果谐主要流行于西藏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的农区,常在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等地方进行表演。到了一些盛大的节日,人们往往从白天唱到黑夜,从黑夜唱到黎明,载歌载舞的跳果谐来庆祝。
一、关于果谐的起源
果谐的兴起和发展与西藏的农业生产有很深的渊源,与春季播种和秋后打场的男女分班唱和的劳动形式和劳动节奏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果谐的步伐、手势、韵律和旋律都与劳动生产有很大的关联,充满了浓浓的劳动气息。①那么果谐究竟产生于那个时期呢?一般认为果谐产生于吐蕃雅砻部落文化时期。
“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劳动不仅孕育了许多建筑劳动歌曲,而且也孕育了其它许多种类的劳动歌曲。如自‘上顶二王’时期布德贡杰的丞相,被誉为‘七良臣’之首的茹乐杰充分利用雅砻河谷有利的自然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地资源,兴修水利、引水灌溉,利用牦牛开垦土地、拓宽耕地面积、钻木打孔、制作犁及牛轭,大力发展农业,这不仅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增加了农业产量。而且从当时新的劳动方式及工序中产生出了耕地歌、锄草歌、饮水歌、收割歌、打场歌、运谷歌等等诸多农业劳动歌曲。”②从以上记述中不难看出,远古西藏的布德贡杰赞普时期,农业生产已经比较发达,尽管没有提到果谐,但是提到了其它一些劳动歌曲此时已经产生了,笔者推测这些都可能为果谐的产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另外从西藏传统节日“望果节”的产生来看,似乎也能找到一些关于果谐产生于雅隆部落文化时期的线索。赤列扎西在他所著的《西藏风土志》中这样写道:“望果节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雅砻香布(今天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据《苯教历算法》等资料记载,早在公元五世纪时期,雅砻地区已经兴修水渠,开始使用木犁耕地,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这时为了确保粮食丰收,藏王布德贡杰便向苯教教主请求赐予教育,教主根据苯教教义,教农民绕田地转圈,以求天保丰收,这便是望果节了。”望果节的时候白天举行仪式,晚上则主要是农民们聚在一起表演果谐,从上述关于望果节产生的叙述中,看出果谐似乎是伴随它的产生而出现的。
综合上述两种依据,关于果谐产生的时期,大概是公元一、二世纪布德贡杰赞普时的雅隆部落文化时期。另外在第斯桑杰嘉措所编撰的《金光灵塔赡州之目录》中关于桑耶寺落成典礼时的记载:表演了狮宣、虎宣、牛宣以及农民青年男女的歌舞表演等。③这也充分说明了果谐在公元八世纪之前已经存在,并广泛流行于西藏高原的农区。
二、果谐的结构形态
果谐是以四二拍的节拍变化为主,重拍起步,舞蹈步伐三步一变、顿地为节,跳时膝盖到脚掌硬直落地,步伐结实稳扎,节奏鲜明,劳动气息浓郁,以抒发集体的热烈情绪为其基本的特征。④观西藏各地的果谐,不管是山南、日喀则还是阿里等地,果谐一般都分两个部分,先是一段抒情优美的慢板歌舞,之后是一段热烈激昂的快板歌舞。慢板部分多以唱为主舞蹈为辅,快板部分以舞蹈为主唱为辅,慢板快板交替循环再现。有些果谐也会加入引子,如日喀则乃宁寺的“乃宁果谐”在慢板开始前先表演一段望果节的仪式歌舞,仪式结束后紧接着表演男子群舞征战歌。“乃宁果谐”为什么将这两部分作为引子,这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过从它加入望果节仪式来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果谐的产生与望果节有必然的联系。
果谐表演时,男半圈、女半圈围成一个圆圈,表演的人数不限,多则数百人,少则十几人,且男女老少都可参加。男女各一位谐本即领舞者,跳的时候男舞者先唱一段慢板歌,然后男女一起舞蹈,接下来女舞者唱一段慢板歌后男女再一起舞蹈,边唱边跳并顺时针方向移动。慢板歌舞表演结束后男女舞者要一起齐声喊:切 切∣切切 切切∣切切 切切∣切 切∣,紧接着便是快板歌舞,藏语称“久觉”,和堆谐囊玛一样,快板部分主要表演舞蹈动作。⑤果谐的舞蹈动作主要以脚的跺、踏、踢、撩为主,踱步有力、踏步干净、撩步敏捷,基本动作有两步两跺、前踢步等;手上的动作主要以手臂的甩动为主,有双晃手、双甩手、围腰手。脚和收的动作收放自如、刚柔并济,整套舞蹈动作劳动气息浓重,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慢板的音乐部分,果谐表演时是不需要乐器伴奏的,属于自唱自舞的表演形式,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的不同,各地的果谐歌曲曲调一般都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调,一般都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但是也有些是以多种调式的变化循环交替为主的,如“乃宁果谐”开始是宫调式,之后羽、商、角、徵调交替出现,最后以角调式收尾,男女声演唱时女声以男声的高四度演唱,这些都是在没有器乐伴奏的情况下演唱的,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演员来讲这是很难做到的。快板歌曲是在不改变慢板歌曲的调式调性的条件下,经过加速、压缩发展而来的。同样,和堆谐囊玛一样,果谐也有一段吉祥的结尾,大家同时发出呼叫声,大多以赞美祝福吉祥为主,借以推动舞者的情绪,在舞蹈的高潮中结束。
三、果谐(锅庄)的新发展
在整个西藏高原乃至整个藏区我们都将这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民间歌舞称之为果谐,而在内地我们却习惯称果谐为“锅庄”。自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西藏的文化事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尤为突出的当属西藏歌舞艺术在新时代中的传承和新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青藏交通事业的不断发达,如今的果谐已单单不是藏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在田间地头表演的歌舞艺术了,其舞台变得越来越大,从人们茶余饭后的广场歌舞表演到大学校园,从老人到年轻人都可以随着果谐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踏着果谐特殊的舞蹈节拍悠然起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果谐的艺术审美似乎发生了变化,从以前单纯的娱乐性更多地向娱乐性和健身目的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是否是一种跨文化的音乐审美与实践呢?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如今的果谐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西藏高原上绚丽多姿的民间歌舞艺术,它对新时代西藏歌舞艺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为西藏其他歌舞艺术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之路。
果谐是藏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劳动生产中产生出来的精神产物,果谐的舞蹈动作是农业劳动生产的再现,果谐的歌曲是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作为被广大藏族农区的农民所喜爱的歌舞艺术之一,果谐在历史的长流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对藏族其他艺术种类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西藏高原上,果谐的流传性广、普及性强,只要是会说话会走路的藏族人就会跳果谐,它优美的舞蹈动作、悦耳豪放的歌曲旋律,展现了藏族人民智慧、勤劳、勇敢的民族品质。
注释:
①丹增次仁:《果谐》,《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3期,第12页。
②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页。
③丹增次仁:《果谐》,《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3期,第13页。
④何永才:《绚丽多彩的西藏民族民间舞》,《西藏歌舞》,1983年第3期,第24页。
⑤丹增次仁:《果谐》,《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3期,第13页。
参考文献:
[1]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略[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2]赤烈曲扎.西藏风土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3]第斯桑杰嘉措.金光灵塔赡州之目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
[4]边多.西藏音乐史话[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