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4年重点应用性课题
项目编号:201407098
摘 要: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以艺术文化教育作为参与城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将文化建设与城乡经济建设相联系、实现参与机制的自主性,通过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城乡艺术文化发展鸿沟、实现城乡文化互动共建共享,有利于推动城乡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维护城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革新,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高校;艺术教育;艺术文化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这一论断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率先形成城乡文化、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实现艺术文化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高等教育作为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在参与艺术文化在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的构建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开展与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乡村艺术文化项目的开发研究,还要不断推进艺术创新、拓宽高校服务社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领域,积极发挥高校在城乡艺术文化一体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一、校园文化与地方乡村文化的互动是城乡文化一体化繁荣发展的基本途径
校园文化是高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体现着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思想观念的价值趋向,是高校内在气质、艺术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地方乡村文化,是指高校所在驻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形成的民间、乡村文化。当下,在校园文化和地方乡村文化之间,由于地域条件、文化的传播性质和各自的文化需求,使得两者的双向互动状态呈现了各自文化主体的多样性,但是,从总体发展上来看,乡村的艺术文化建设还比较薄弱,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改变城乡文化不够均衡的局面,实现城乡艺术文化的共建共享一体化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秦皇岛市的校园文化和地方乡村文化调研分析来看,校园文化与地方乡村文化虽然在主导文化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但作为两种文化各具的鲜明特点还有许多资源并未得到双方很好的发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所具有的自身特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没有充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例如:昌黎县的皮影、石画、麦秸画;抚宁县的贝壳雕、核雕、鼓吹乐;卢龙县的唢呐、剪纸;青龙县的秧歌、奚族文化等等,在高校的课程建设中都还缺乏系统的发掘、整理和利用。从校园的文化资源看,高校在文化思想、科研课题的建设中所产生与乡村艺术文化相关联的研究成果,难以在社会实践中推广,这其中有成果的不适用原因,还有缺乏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地方艺术、文化、经济发展项目规划中,没有充分利用驻地高校的人才优势,没有体现出专业人才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因此,良性互动的紧迫性、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给当今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高校的艺术教育均衡发展与乡村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关联,两者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双赢互惠的发展战略模式。高校艺术文化基础设施的开放,为城乡居民提供硬件基础,为乡村艺术文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包括智能型、技能型和体能参与性,为城乡文化建设的走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及创新的思路。高校艺术文化输入到乡村文化中,不仅丰富了城乡的文化层面与精神层面,同时,乡村文化也对高校艺术文化产生了影响力,为艺术专业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促进高校艺术文化的社会化与产业化;加深社会对高校的认知,提高学校知名度,拓宽了学生社会实践的途径。目前,秦皇岛市部分高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开展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让乡村的文化依托高校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城乡艺术文化的良性互动实施提供了有益启示。高校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讲学、民间艺人来校参加系列活动,不仅使乡村文化为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科研内容,把校园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有益对接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还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伴随着秦皇岛城乡文化经济的发展,乡村的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艺术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向农村倾斜,秦皇岛高校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开展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得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良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城乡艺术文化的良性互动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发展途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大学校园文化对内构成学校发展的内在凝聚力,对外则担负着推动社会开放与发展的使命,并由此构成学校的社会声誉、品牌,实际上也是一所大学的实力的重要体现,没有校园文化交流,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就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二、高校在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方面对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作用
民间艺术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传统艺术文化向现代的变迁以及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让民间文化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在秦皇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今天, 民间文化正处于信息化交流互动和继承创新中,艺术文化的沉淀与精神的统一更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切实保护和发展秦皇岛各地域的民间艺术文化,以尽可能的多留存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维护艺术文化的延续和传递,是促进秦皇岛民间艺术文化在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良性发展的现实课题。
我国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重点指出了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这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秦皇岛市作为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新模式探索的实验重点城市,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体系中,它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就目标来说,它需求全社会的努力;就过程来说,它重在建设。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艺术文化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高校要具有深刻的认知力,在科研建设上要根植于秦皇岛市的文化土壤,围绕乡镇的壮大发展,在着眼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上,要以广泛的视角融通秦皇岛民间艺术文化从古至今的优秀成果,把乡村特色文化元素体现到城市的建设和生态保护中。如,抚宁的民间剪纸艺术,其发展历史就相当的久远,从出土的“镂空蜡纹玉饰”和“镂空龙纹玉饰”可以看到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存在的剪纸艺术;太平鼓舞,在公元618年唐王东征时传入抚宁。通过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如今,太平鼓舞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抚宁县已被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北民间文化艺术(太平鼓)之乡”。可见,秦皇岛的民间艺术不仅具有多样的现实文化样式,而且在潜在的丰富文化资源中,它们还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导向,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为此,高校在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方面,需要对历史文化予以继承和弘扬,更需要在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走向中进行文化选择以吐故纳新,并结合县域与城乡总体规划扩大规模保护传统文化形态,使得秦皇岛的主导文化有一个良性互动发展的广阔空间,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深入的方向发展。这必将会推进高校的艺术文化教育与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进程,为高校和乡镇双方文化的自觉互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进一步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三、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立是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的有力支撑
在现代艺术教育中,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立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为目的。民间文化资源引入艺术课堂,是高校传承民间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和办学责任的重要形式。作为特色教学的着力点,在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的同时,民间文化中特色鲜明的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已被部分高校引入课堂,这是高校对民间艺术资源更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也为秦皇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发展开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前景。
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民间文化资源进入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融入高校艺术教育时,首先要对这些土著文化进行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筛选、挖掘、整理和研究,在艺术教育中启用现代理念发挥高校在秦皇岛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职能,其次要在艺术教学中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掌握与提炼,把握民间文化的原发性和与民族性,突出文化生态学的交叉互融特征,这对于秦皇岛原生态的艺术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更有利于规划城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在新的时代,艺术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秦皇岛高校可以依托地方民间文化的特点,结合城乡互动管理体制,建设城乡与高校资源共享的文化产业基地,协同发展培育并推广一批特色明显的城乡系列艺术文化项目。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高校通过科研攻关设立民间雕刻、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艺术工作室等方式,为文化产业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演艺等领域和产业提供各类转化资源,更新定位艺术教育理念与服务功能,缩小城乡之间在文化方面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平衡发展的重要步骤,使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建设通过高校教育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四、结语
高校是传递、储存文化和创新、发展文化的重要基地。乡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具有很强的扩展性、渗透性和公众参与性,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校园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和延伸,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多元的合作交流激发了地域文化的艺术风采和文化观念,拓宽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同时又展示了秦皇岛城市的文化风貌,增强了校园艺术文化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http://.cn.《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汪丽娜.《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D].河南大学,2011(10)
作者简介:
杨旭光(1969-)男,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管理、美术学
赵 燕(1977-)女,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