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3年农村创业故事3篇(精选文档)

发表于:2023-01-08 17: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农村创业故事1  《种一亩大棚灵芝投资18万年收10万,白魁伟种灵芝致富》  文章导读:“种灵芝,投资大,风险大,回报也大。”白魁伟介绍说,种植一亩大棚灵芝,成本投入8万多元,一次种植,生长期3至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农村创业故事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农村创业故事3篇(精选文档)

农村创业故事1

  《种一亩大棚灵芝投资18万年收10万,白魁伟种灵芝致富》

  文章导读:“种灵芝,投资大,风险大,回报也大。”白魁伟介绍说,种植一亩大棚灵芝,成本投入8万多元,一次种植,生长期3至4年,一年采三茬,除去成本和人力,每亩*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

  十几栋白色钢构大棚格外惹眼,棚内一朵朵戴着白色小帽子的灵芝从地里悄悄探出头来,像一个个小雨伞。6月20日上午,在市锦绣河山农业服务中心董事长白魁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城区岗头村参观了这里的灵芝种植基地,亲眼目睹了灵芝仙草的风采。

  灵芝俗称“仙草”,是我国医学库中的一种珍贵食药用菌,具有滋补强壮、固本扶正、延年益寿等功效,但灵芝对日照、气候等条件要求苛刻,养殖难度较大。“种灵芝,投资大,风险大,回报也大。”白魁伟介绍说,种植一亩大棚灵芝,成本投入8万多元,一次种植,生长期3至4年,一年采三茬,除去成本和人力,每亩*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

  锦绣河山农业服务中心是晋城市农字号企业家族中的新丁,其经营者白魁伟曾是商界有名的“销售能手”。2010年,从商20余载的他,因看中高端食用菌市场,义无反顾地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在城区西上庄办事处岗头村建起了高端食用菌生产厂。

  嗅到商机,看好高端食用菌市场

  日前,记者走进市锦绣河山农业服务中心。从外面看,这里并没有什么特别,但一走进生产车间,便看到里面摆放着一排排铁架子,层架上的圆柱体生长着褐黄色的灵芝。这些灵芝长出时间不长,大多只有半个手掌大小,一些甚至只有耳朵大小。在另一个车间,一排排整齐的耳棒上,“盛开”着朵朵洁白的银耳。据介绍,这里生产的成熟灵芝和银耳,少部分直接销售,大部分将被进一步加工。

  记者还了解到,锦绣河山农业服务中心园区内设有一栋用于生产银耳、黑木耳、灵芝和蔬菜育苗的三层联动智能温室大棚,以及相应生产配套车间。

  据介绍,白魁伟1997年下海创业,一直经营润滑油贸易。经过20多年发展,他的生意不断扩大,代理的润滑油种类已经囊括了国内外主要品牌,是晋城的“润滑油大王”。其白手起家时建立的中山资贸服务客栈也已经改制成为晋城市新中山能源贸易有限公司,并发展成为一家资产总值7000多万元,年销售额上千万元的大型贸易公司。

  他和食用菌结缘是在2010年。当时,白魁伟察觉到,随着人们生活水*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养生,而银耳、灵芝等高端食用菌对神经衰弱、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有疗效。在考察过多个项目后,他正式决定转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

  “我做事一定要做到底,食用菌工厂的建设虽然经历了资金、人才、技术等诸多困难,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白魁伟说。

  耗费心血,做农业如同养小孩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关键点是技术。以灵芝为例,一棵灵芝从菌种到成芝,一般要4个月到半年左右的时间。刚开始因为技术不过关,种出来的灵芝卖相不好,白魁伟根本赚不到钱。

  记者还了解到,食用菌工厂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技术要求可不低。

  首先需要引进菌种,然后自己培育改良。菌种好不好,有没有生霉菌,只有行内人才能看出来。菌种培养好了,下一步就是做菌包,也就是灵芝的“营养包”。锦绣河山农业服务中心专门有一间配料房,堆放着一大堆木糠和麦麸混合的成品,它们就是“营养包”的组成材料。

  “一个‘营养包’里,只能长一棵灵芝,之后就成了废包。”白魁伟说,“营养包”做好后,要用蒸汽高温消毒,像蒸包子一样,这样才可以杀死“营养包”里的杂菌和虫子等。这个环节很重要,如果不消毒,什么菌都能长出来,一些杂菌具有传染性,可能毁掉整个种植场的灵芝。

  消毒后,工人要把菌种放进“营养包”里。“在无菌的环境下,到特制的接种箱里,才能种菌种。就像医生做手术一样,工具是消过毒的镊子、接种钩等。”他说,菌种种好后,才可以放到生产车间内,让它慢慢生长。这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技术人员一天要查看好几次,看菌种出不出菌、有没有杂菌长出来等。

  “就和养小孩儿一样细心,要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只有这几个方面都做好了,菌种才能长得好。”他说。

  销路理想,已经打开周边市场

  白魁伟说,夏季是灵芝销售的淡季,因为天气比较热,买的人不多。因此,他们现在销售的主打产品是银耳。“其中,我们公司推出的“伊人仙”鲜银耳,已经在晋城、长治等周边城市的各大商超上市。”

  “上午已经卖出了价值1万元的银耳,下午还有人来提货,这段时间非常忙碌。”白魁伟说。他告诉记者,新鲜的银耳含有的天然胶质比干银耳高得多,口感好,更有观赏性,因此效益也要比干银耳好些。

  鲜银耳利润可观,市场前景好,但其弊病是不能长时间保存,常温下仅能保存2天,采摘下来放到冰箱保存也不过10多天,远远没有干银耳贮藏得久。因此鲜银耳在我市及其周边可谓是独门买卖,市场前景远大。当然,白魁伟在营销策略上也留了一手,他往往会挑选品相好鲜银耳当做鲜货出售,剩下的烘制成干品。

  “未来生产稳定,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后,我们还将挑选一部分有兴趣的农户,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保底回收、农户接包零成本和免费培训帮扶等方式,带动附近村庄的群众共同致富。”白魁伟说。

农村创业故事2

  《谢开举:贫困户种甘蔗葡萄,养猪走上脱贫致富路》

  文章导读:68岁的谢开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手患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在*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种起了甘蔗、葡萄,养起了生猪,通过发展种养业,多渠道增收,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隆昌县龙市镇点灯村4组68岁的谢开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手患残疾,但他身残志坚,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在*精准扶贫政策扶持下,种起了甘蔗、葡萄,养起了生猪,通过发展种养业,多渠道增收,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脱贫致富梦。

  丈夫致残妻子患病,全家失去经济来源

  近日,记者来到谢开举的家。站在院坝边,放眼望去,谢开举家的田地里青绿色的秧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精神”,院子边一群土鸡正在觅食,猪圈内的几头生猪即将出栏……

  当天,室外温度有28摄氏度,谢开举刚刚从田地里回来,立马又给猪喂食,身上的"衣服已经全部湿透。虽然年纪较大,手还有残疾,但凭借多年的养殖技术,谢开举干起活来得心应手。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是谢开举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今年68岁的他,瘦弱的身体里藏着坚韧的气质,乡亲们都亲切地喊他“硬老汉”。

  曾经,谢开举和妻子一个打工一个务农,经营着小家庭,日子虽不富裕,也算衣食无忧,有滋有味。但在2009年,因为不小心,谢开举把自己的右手掰伤,落下了终生残疾,不能再使力干重活。而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2013年,62岁的妻子张古琴又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东拼西凑凑够了动手术的3万元。目前,手术后的张古琴仍然无法务农,每月看病也要花销1000元左右,全家仅靠谢开举的儿子在外打零工谋生,原本幸福的一家陷入了贫困中。

  但是,遭遇的困苦并没有磨灭谢开举对生活的希望。“我是个农民,知道不耕作就没收成,要把生活过下去,就要加倍勤奋。”谢开举告诉记者。虽然右手因为致残无法劳作,但他坚决不放弃,学会用左手干活、种地、喂猪……由于缺乏发展资金以及种植技术,只能在自家田地里种植玉米、水稻,勉强能够自给自足解决温饱。

  部门帮扶,贫困户走上种养脱贫路

  2015年,谢开举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谢开举一家摆脱贫困,2015年10月,隆昌县农林局与谢开举一家结对认亲,帮扶干部们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通过反复和他交流谈心,帮扶干部们发现,谢开举脱贫愿望强烈,有脱贫的信心和斗志。

  隆昌县农林局驻点灯村“第一*”潘俊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家通过商量,结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发现非常适宜甘蔗生长,谢开举也表示愿意种植甘蔗。

  随后,潘俊江相继带来了由市农科院提供的甘蔗苗子,以及肥料等。谢开举迫不及待地埋种了近半亩地的甘蔗,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

  在种植甘蔗方面,谢开举缺乏技术和经验,县农林局便邀请市农科院的技术人员来为谢开举进行技术指导,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不仅如此,“第一*”潘俊江一有空就会到谢开举家,到田地里看看甘蔗的长势,在种植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就请教种植方面的专业人士,然后“现学现卖”,手把手教谢开举。

  “帮扶干部们鼓励我好好学技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谢开举感激地说。第一年,谢开举赶早摸黑,辛勤耕作,在他的精心种植下,甘蔗获得了丰收。“去年的阳光和雨水都还充足,甘蔗的口感清甜,*还帮忙解决了销路,甘蔗交易价格较好,收入1000元!”说起去年甘蔗的收成,谢开举高兴得合不拢嘴。

  *的帮扶让谢开举发展种植养殖的干劲更足了,利用*时种植甘蔗的空暇,谢开举在自家院子里的空地建起了猪圈。“去年,卖了8只小猪仔,收入了4000元。现在好了,一年种植甘蔗和养殖猪儿的收入有5000多元,这对我来说是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扶贫干部还为谢开举一家申请了医疗帮扶。一家人从此也不再为昂贵的医疗费用日夜叹息。说起帮扶干部对自己的帮助,谢开举说:“没有干部的帮扶,我们不可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拓宽增收渠道,积极发展葡萄种植

  “虽然国家的政策好,但也不能一辈子靠国家的扶持过日子啊,只有靠自己双手打拼,不怕苦不怕累,过上的好日子才踏实。”谢开举说,家里光是种植甘蔗、养殖生猪收入一般,离脱贫致富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他总想着找个合适项目致富。

  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开举发现当地村民种植葡萄效益相当可观,并且葡萄还是一种收获期很长的水果,市场前景广阔,他认定了葡萄种植这条路。

  县农林局得知了谢开举的想法后,于今年3月为他送来了“及时雨”——近100株葡萄苗子。同时,县农林局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到谢开举家手把手地教他施肥 、打药、搭架子。

  一有空,谢开举就守在葡萄园里查看葡萄苗长势,有几次还专门坐车到内江学习专业种植葡萄户的种植经验。从栽培、施肥到病虫防治,谢开举精心地照顾葡萄苗子。

  看到种下的葡萄苗子越长越好,谢开举越干越有信心。“县农林局和村里想方设法帮助我们家,我无论如何都要把种养产业搞上去,种葡萄是长远计划,3年就能挂果了,到时就能看到收益了。”谢开举坚定地说。

  如今,谢开举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下一步,他还寻思目前龙虾市场行情不错,想把自家剩下的一亩田用来养殖龙虾,多渠道增收,争取早日脱贫。

农村创业故事3

  “节奏很慢,特别安逸,是我在成都的那种生活状态。”曹陈江感慨颇深地说道,“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就会缺乏斗志。而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已过而立之年,但不甘如此*淡生活的曹陈江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离开成都。他回到了老家的农村,从养殖黄粉虫开始,到养土鸡,卖土鸡蛋,卖土鸡等,不断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慢慢打造出一家集生产到销售的生态美食体验店。他骄傲地说,让城里人享受到“农村福利”是自己一直努力的事业。

  告别成都慢生活,回乡创业从当农民开始

  2001年曹陈江从福建农林大学毕业,期间做过快递客服,机电销售,后来做建材生意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数百万元,也因此定居成都。在孩子出生后,一方面不想过成都的慢节奏生活,另一方面希望孩子接受福建本土的文化和成长环境,曹陈江决定把生意转手后回到老家,从零开始。

  回家后该做点什么呢?曹陈江一时毫无头绪,直到一次和农大教授的对话打开了他的思路,教授建议曹陈江可以从事农业,尝试“黄粉虫项目”,其衍生产品包括鸡蛋,土鸡养殖等十分广泛。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曹陈江眼前一亮,这不正是适合自己的事业吗?“打造原生态美食,让城里人享受到农村福利”这个念头开始在他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在对黄粉虫的养殖难度及市场前景充分调查后,曹陈江回到老家宁化县开始他的创业之路。虽然黄粉虫的衍生产品繁多,但刚起步的曹陈江决定以鸡蛋为主,求精而不求多。当时正值入冬气温骤降,黄粉虫孵化率急速降低,而这就意味着母鸡将失去食物来源。一筹莫展的曹陈江在YBC(*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China)的帮助下请来了多位专家,原来黄粉虫孵化率低是因为天气寒冷,其生活的适宜温度是25度以上。找到了病根后,曹陈江对症下药,通过调剂室内温度解决了这一难题。

  塑造品牌鸡蛋,建立完善的销售体系

  到了来年春天,虫也足够了,母鸡也长大了,那么鸡蛋自然就源源不断了。收获鸡蛋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一个致命的打击让曹陈江喘不过气来。农场日均可以出产1000多个鸡蛋,那销路怎么办?其实曹陈江并不是没有想过销路问题,他也曾通过在社区推销,放到奶粉店销售等方式打开市场。但是一方面销量有限,另一方面销量时多时少极不稳定。如今这种不完善的销售体系完全支撑不起农场的供应量。

  他陷入了反思,由于黄粉虫鸡蛋的成本高市场定价一颗鸡蛋约要3元,这样的高定价若是没有品牌,又怎么能让消费者接受呢?痛定思痛,曹陈江开始规划一条品牌鸡蛋的道路,满易鸡蛋就这样诞生了。而仅仅有品牌还不够,如何打造品牌知名度?如何打开销路?如何得到消费者认可呢?一个又一个难题接踵而至。

  在那段灰暗的时光里,曹陈江消瘦了许多。没找到新销路前,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这些鸡蛋免费送给福利院、残联等机构,这直接造成了十几万元的经济损失。真正的转机是在一个叫李青的人出现后,李青是新华都的财务总监。他们的关联要从YBC说起,曹陈江的项目成为YBC的扶持项目后,YBC给他配备了“一对一”的专业导师,而这个导师就是李青。正是在李青的帮助下,满易鸡蛋进入了新华都等几家大型超市的卖场,最好的时候月销量可以达到20多万元。此外,为了更好的塑造品牌的概念,曹陈江还开起了“满易精品行”,通过店面里的展示等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黄粉虫鸡蛋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市场。

  从为酒店供应土鸡到打造一站式生态美食体验店

  一次社交活动改变了曹陈江。在活动上他认识了一位从事酒店行业的朋友小A,小A在得知曹陈江的创业项目后,感慨万分地说,现在原生态的食品即使有钱也未必能买得到了。而这也正是他们酒店所需要的,他希望曹陈江可以成为他们的供应商,为他们提供土鸡等原生态食品。曹陈江盘算了一番,觉得有能力供货且有利可图就答应了。

  回到宁化后他开始投资新建鸡舍,购买土鸡苗。一只土鸡的生长周期大概是8-10个月,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后,为酒店输送土鸡才不到两个月,因国家政策的影响餐饮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接到酒店方面的订单急剧减少,而由于前期为养殖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曹陈江若是停止养殖业就要承受巨大的亏损。

  此时的“满易鸡蛋”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曹陈江灵机一动,与其依赖酒店订单,不如在自己经营的“满易精品行”出售土鸡。为了丰富品类,曹陈江还推出了宁化土特产等专柜。不过很快他就意识到,消费者对“满易鸡蛋”的认同并不能直接转换成对土鸡的认同。且小小的店面又支撑不起数量庞大的土鸡销售。“怎样可以吸引消费者”的难题摆在了曹陈江的面前。他不禁想,既然土鸡等土特产是种食品,而食品需要品尝,那为何不开一家专营土菜的餐厅,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吃到美味,这样一来自然就解决了销路。

  遭到“H7N9禽流感”“洗劫”,镇定自若

  可能是命运有时候爱开玩笑,在历经市场调研,选址,装修后,正要开业的“满易食府”遭到了“H7N9禽流感”的“洗劫”。曹陈江颇为无奈地说,那段日子简直是不堪回首。不过在经历了前几次的种种困难坎坷,这一次,曹陈江并没有乱了阵脚,他冷静了下来,受H7N9的影响,土鸡虽然暂时不能吃,但是还可以吃农家土猪肉,可以吃山上的兔子,还有数不尽的农家菜。曹陈江一方面自建养殖基地,另一方面也通过和别的创业者合作,由他们提供一些土特产来丰富“满易食府”的食品品类。“满易食府”是曹陈江打造的生态产业链的终点,更是生态农场事业的起点。

推荐访问:农村 创业故事 农村创业故事3篇 农村创业故事1 农村创业故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