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精选文档)

发表于:2023-02-25 14:25:09 来源:网友投稿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1  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精选文档)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1

  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洗新秋。

  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1)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3篇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1

  虞美人· 赋虞美人草 【南宋 】辛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注:本词写于作者在山东参与抗金义军兵败南归之后,希望得到南宋朝廷重用,重回北方征战。但朝中却无人体味作者想法,他只好暂处镇江挂一闲职。

  [1]拔山:比喻力大。

  [2]青青:兼谓鬓发,指虞姬。

  [3]敛袂(mèi):整理衣袖,此言罢舞。亭亭:状形体挺拔。

  赏析: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2

  ●虞美人

  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陈亮

  老去凭谁说?

  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

  父老长安今余几?

  后死无仇可雪。

  犹未燥、当时生发!

  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分月!

  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

  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

  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

  但莫使伯牙弦绝!

  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

  龙共虎,应声裂。

  陈亮词作鉴赏

  陈亮与辛弃疾(字幼安)同为南宋前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二人志同道合,意气相投,感情至深,但各以事牵,相见日少。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约朱熹在赣闽交界处的紫溪与辛弃疾会面。陈亮先由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访问了罢官闲居带湖的辛弃疾。

  然后,二人同往紫溪,等候朱熹,在那里盘桓了十日,朱熹竟不至,未能会谈,陈亮只好东归。别后,辛弃疾惆怅怀思,乃作《虞美人》一首以寄意。时隔五日,恰好收到陈亮索词的书信,弃疾便将《虞美人》录寄。

  陈亮的这首老去凭谁说,就是答辛弃疾那首《虞美人》原韵的。自此以后,两人又用同调同韵互相唱和,各得词二首。他们这时期的交往,便成为词史上的一段佳话。

  上片主旨在于议论天下大事。首句老去凭谁说,写知音难觅,而年已老大,不惟壮志莫酬,甚至连找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这是何等痛苦的事!作者借此一句,引出以下的全部思想和感慨。

  他先言世事颠倒变化,雪仇复土无望,令人痛愤;下片则说二人虽已老大,但从来都是志同道合的,今后还要互相鼓励,坚持共同主张,奋斗到底。

  作者先借《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和《淮南子》所说的冬日之葛、夏日之裘来指说世事的不断反复变化,并且,越变越颠倒错乱,越变对国家越不利,人们日渐丧失了收复失地的失望。且看,父老长安今余几?南渡已数十年了,那时留在中原的父老,活到今天的已所剩无几;如今在世的,当年都是乳臭未干的婴儿。朝廷数十年偏居江南,不图恢复,对人们心理有极大的麻痹作用。经历过靖康之变的老一辈先后谢世,后辈人却从生发未燥的婴孩时期就习惯于南北分立的现状,并视此为固然,他们势必早已形成了无仇可雪的错误认识,从而彻底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战斗力。这才是令人忧虑的问题。上片最后四句,重申中原被占,版图半入于金之恨。词以二十五弦之瑟,兼寓分破与悲恨两重意思。《史记·封禅书》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一如圆月*分,使缺其半,同是一大恨事。末再以胡妇弄,汉宫瑟,承上二十五弦,补出多少恨的一个例证。汉、胡代指宋、金,南宋诗词中屡见,如陆游《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诗云:上源驿中搥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而说汉宫瑟为胡妇所弄,又借以指说汴京破后礼器文物被金人掠取一空的悲剧。《宋史及皇后、太子北归,宫中贵重器物图书并捆载以去,其中就有大乐、教坊乐器一项。只提胡妇弄,汉宫瑟,就具体可感而又即小见大地写出故都沦亡的悲痛,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愤慨自在其中,同时对南宋朝廷屡次向金人屈躬卑膝,恢复大业坐失良机的现实,也就有所揭露、鞭挞。读到这里,再回头去看老去凭谁说一句,益感作者一腔忧愤,满腹牢骚,都是由此而发的。

  下片转入抒情。所抒之情正与上片所论之事相一致。作者深情地抒写了他与辛弃疾建立在改变南宋屈辱现实这一共同理想基础上的真挚友谊。过片一句树犹如此堪重别,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堪重别即岂堪重别,陈、辛上饶一别,实成永诀,六年之后,陈亮就病逝了。

  虽然他当时无法预料这点,但相见之难,却在意料之中。这一句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上承老去凭谁说自然引出的。下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又正是对岂堪重别原因的解释,也与词首老去一句遥相呼应。这句正面肯定只有辛弃疾才是最能理解他的唯一知己。据辛词《虞美人》题下小序记,此次陈亮别后,弃疾曾追赶到鹭鹚林,因雪深路滑无法前进,才悻悻而归。行矣置之无足问一句,就是针对这件事宽慰这个远方友人的,也是回答对方情深意切的相思。句后缀以谁换妍皮痴骨,意为自己执着于抗金大业,尽管人们以妍皮痴骨相看待,我终不想去改变它了。妍皮痴骨出自《晋书。慕容超载记》。南燕主慕容德之侄慕容超少时流落长安,为了避免被后秦姚氏拘捕,故意装疯行乞,使秦人都歧视他。惟姚绍见其相貌不凡,便向姚兴推荐他。慕容超被召见时,注意隐藏起自己的才识风度,姚兴见后,果然大为鄙视,对姚绍说:谚云‘妍皮不裹痴骨’,妄语耳。妍皮,谓俊美的外貌:痴骨,指愚笨的内心。谚语原意本谓:仪表堂堂者,其内心必不愚蠢。姚兴以为慕容超虽貌似聪隽,而实则胸无智略,便说谚语并不正确,对慕容超的行动也不限制。

  作者借此来说明,即使世人都说他们是妍皮裹痴骨,遭到误解和鄙视,他们的志向也永不会变。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友情乃愈可贵,所以就自然地发而为 但莫使伯牙琴绝的祝愿,将两人的友情跟抗金的共同志向联系到一起,使这种感情升华到圣洁的地步。然后,话题一转,写出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这两句至理名言,实际说的还是救国之道。

虞美人原文及赏析3

  虞美人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故国而思,据说是促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原因而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音调与曲折回旋、流走自如艺术结构,作者沛然莫御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美感效应。诚然,李煜故国而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帝王生活与朝暮私情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而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枨触,跌衬出他囚居异邦而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阶下囚作者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与向征性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情感。因为人们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2)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原文、翻译及赏析 (菁选3篇)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原文、翻译及赏析1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

  陈与义〔宋代〕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译文:

  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稳地行进着,*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注释:

  甲寅(yín)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春官:即礼部侍郎。出守:出任太守。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秋杪(miǎo):秋末。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乙卯(mǎo)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琐闼(suǒ tà):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奉祠(cí):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多以宰相执政兼领,以示优礼。老病废职之官,亦往往使任宫观职,俾食其禄。以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因亦称为奉祠。卜(bǔ)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青墩(dūn)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扁(piān)舟:小舟。秋塘(táng):指荷塘。*度:船在水面*稳行驶。病夫:词人自指。更值:又遇上的意思。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拏(ná)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赏析

  词的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三显出词写无官一身轻的潇洒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种确;“*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稳,反映了词写心情的恬适。“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写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白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写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两句,使词写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写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出,沁写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写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原文、翻译及赏析2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

  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

  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

  立秋后三日行。

  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

  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

  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宋代·陈与义《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乙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划着送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送舟在水面上*稳地行进着,*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乙繁花到青墩。

  注释

  甲寅(yín)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

  春官:即礼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领iǎo):秋末。

  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

  乙卯(领ǎo)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

  琐闼(suǒ tà):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

  奉祠(cí):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多以宰相执政兼领,以示优礼。老病废职之官,亦往往使任宫观职,俾食其禄。以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因亦称为奉祠。

  卜(bǔ)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

  青墩(dūn)镇:湖州南边的一座送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piān)舟:送舟。

  秋塘(táng):指荷塘。

  *度:船在水面*稳行驶。

  病夫:词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拏(ná)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赏析

  词的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出词人无官一身轻的潇洒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白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两句,使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出,沁人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原文、翻译及赏析3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

  陈与义〔宋代〕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拏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译文:

  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稳地行进着,*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注释:

  甲寅(yín)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春官:即礼部侍郎。出守:出任太守。湖(hú)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秋杪(miǎo):秋末。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乙卯(mǎo)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琐闼(suǒ tà):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奉祠(cí):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多以宰相执政兼领,以示优礼。老病废职之官,亦往往使任宫观职,俾食其禄。以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因亦称为奉祠。卜(bǔ)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青墩(dūn)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朝霞相映(yìng):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扁(piān)舟:小舟。秋塘(táng):指荷塘。*度:船在水面*稳行驶。病夫:词人自指。更值:又遇上的意思。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拏(ná)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赏析

  词的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三显出词写无官一身轻的潇洒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种确;“*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稳,反映了词写心情的恬适。“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写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白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写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两句,使词写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写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出,沁写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写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3)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1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4)

——到秋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到秋原文赏析及翻译1

  蝶恋花·月到东南秋正半

  月到东南秋正半。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谁起水精帘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

  凉露湿衣风拂面。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苑柳宫槐浑一片。长门西去昭阳殿。

  注释

  双阙:古代宫殿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双阙。

  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

  苑柳宫槐:喻承雨露之恩者。

  昭阳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居,因以指得宠者承恩之处。

  注释

  双阙,古代宫殿前的高建筑物,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二阙之间有空缺,故名双阙。

  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

  苑柳宫槐,喻承雨露之恩者。

  昭阳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居,因以指得宠者承恩之处。

  赏析

  借用宫词的体裁,以寓对“君国”的情思。封建宫廷中,专制君主和宫人的关系,纯粹是主奴关系,宫人们仰承君主的鼻息,盼望能得到恩宠,这与文人们希冀进入朝廷,谋取官位是一致的,所以历来文人宫词中的宫怨,实质上也就是文人失意时的怨愤。作于1908年秋。

  月亮转到东南方的天中,正是秋半时候在宫殿的双阙中间,银河在浩荡奔流。是谁人起来在水精帘下窥看?只听到晚风吹送来隐隐的箫管之声。凉露沾湿了她的衣裳,西风拂面。她自个儿在欣赏明月的清光———分别照着宫中两处的承恩和孤怨。苑中的杨柳和宫里的槐树,望去连成一片,唉,长门宫西去就是昭阳殿了。

  清秋时分的孤寂情思。这阕词用语深沉冷艳,“银汉”、“水精帘”、“凉露”、“清光”尽是冷的意象,表达了词人内心一片冰封的茫茫世界。静安先生常用这样的语句来搭建心中的“理想国”,愿常住于此,隔绝红尘,这是词人对自己人格精神的忠诚恪守,对“般若境界”的孜孜追求,诚如饶宗颐《人间词话*议》评云:“拳拳忠悃”,让人唏嘘不已。

到秋原文赏析及翻译2

  到秋

  唐代 李商隐

  扇风淅沥簟流离,万里南云滞所思。

  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

  译文

  像扇子般的凉风吹过,像长簟般的细雨闪光。我遥望南天层云万里,怀人不来呀多么惆怅。

  从春望到夏,从夏望到秋,只是一片寂寞凄凉。枫叶红时,苔藓翠绿,正是我闭门独处的时光。

  注释

  淅沥(xī lì):形容风声的轻微萧索。簟(diàn):竹席。流离:竹席纹路光洁的样子。

  南云:南方的云,指代南方。滞:停留。所思:指所怀之人。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怀人诗,大约作于大中二年(848)诗人滞留巴、楚之时。

  赏析

  纪昀评此诗说:“到字好”“住得恰好。”纪昀对“到”字的理解可谓是慧眼独具,别有会心的。先言“好”,后又言“恰好”。前面称“好”,是因为诗人选字精到,言约意丰,后面称“恰好”,是因为此诗含蓄深婉,情韵悠远。其实,细味全诗,这“到”字的“好”处不只两点,它还别有一番深意在。

  首句“扇风渐沥簟流离”,先拈出“扇子”和“竹席”这两件东西,以必不可少的夏令用具来点明时令节气。选物典型,特征鲜明。而夏季的点明,又将预示箸秋天的来临。要知道,这“秋天”在诗人心目中是个重要而喜人的季节。因为到了秋天,他就可与早有相约的友人相聚,把酒临风,一任倾诉离别的愁苦,“秋天”,对于诗人来说,已不是一般的季节概念,而是喜庆的象征,幸福的象征,是“相聚”的代名词,正因为现在已是夏天了,那么秋天不会远。当此际,他的盼望之情当然急迫难忍,火灼火燎。他恨不得时间老人一夜之间就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然而,愿望再好也不等于现实,他依然只能苦苦地等待着、等待着。每到夜晚,他只能独自一人躺在光滑的竹席上扇着凉风,百无聊赖,无人共话语,唯闻扇风“浙沥”声。这单调枯燥的声响,更衬托出诗人孤独寡居的愁苦,一阵阵撩拨起对远方友人更为炽热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万里南云滞所思”,紧承首句,集中写对友人的深深念情。“万里”,是虚写,即指与友人相距之遥。诗人与友人虽然相隔“万里”,但与友人始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他对友人的思盼之情并未因“万里”之隔而淡薄,却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剪不断,理还乱。此句将诗人的一往情深纳入广阔的万里空间来展示,表明他们感情之厚重,友谊之深笃,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两句:“守到清秋还寂寞,叶丹苔碧闭门时。”诗人千盼万盼,好不容易盼来了秋天,实指望友人即来相会,谁知道迟迟不见踪影。诗人的一腔热望和期望,至此已无可奈何地变成了空望与失望。“守到清秋还寂寞”中的“守”字与“还”字,看似寻常,毫不经意,其实含意颇深。先看“守”字。自从诗人与友人“秋以为期”的相约之后,就一直信“守”着这个约定。他从春守到夏,又从夏守到秋,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信“守”不移。如此之“守”,表现了诗人与友人那如胶似漆般的挚情密意。再看“还寂寞”的“还”字,与前面的“守”字相看,诗人的寂寞已非今日始,像这样盼“寂寞”,诗人不知经受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而到了这一次,本可实现的团聚之望,却一下子又落了空。这回的“寂寞”,可要超过以往任何一次,使他简直到了难以忍受的“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地步。一个“还”字,写活了诗人的焦躁和烦怨之情。“叶丹苔碧”为秋天所特有的两种景象,与上句的“清秋”相呼应。“闭门时”的“闭”字,十分形象直观地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中所特有的孤寂冷寞之感,意深思远,耐人寻味。

  剖析了全诗,再回头看诗题“到秋”之“到”的妙处,至少还有两点可作为纪昀评语的补充,即“到”字隐含了诗人由希望而失望的心灵历程。通过时间的延伸跌宕,加深了诗人的离愁别绪,此其一。“到”字,还稍露出诗人由失望而生出的对友人未能践约的淡淡的怨艾之情。而诗人的怨艾,恰恰是其对友人怀有深情厚谊的怨中寓爱的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怨得越深,爱得越切。总之,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已全部凝聚到达个“到”字上了。诗人锻字炼句之功,于此可见一斑。

  此诗短小精美,含蕴深广,通篇不着一“愁”字,而诗人思念友人的深沉愁思和寂寞凄凉之景已跃然纸上。通过从夏至秋的时间和万里之遥的空间来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久及友情之深,含情绵邈,十分感人。

  反衬手法在诗中运慝得也很成功。“叶丹苔碧”本是“清秋”季节的美好景物,可此时诗人恰因故人未得相会而闭门孤愁。就在这情与景甚不协调的氛围中,反衬出诗人极为寂寞的心情。这像诗人《天涯》诗中用春日莺啼和花开的美景来反衬出悲凉的心情一榉,同样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所不同的是,《天涯》为思乡,此诗为怀人,于怀人中写出失望的心情。因此,达首诗的深意又超过了《天涯》。

到秋原文赏析及翻译3

  原文:

  秋到长门秋草黄。画梁双燕去,出宫墙。玉箫无复理霓裳。金蝉坠,鸾镜掩休妆。

  忆昔在昭阳。舞衣红缓带,绣鸳鸯。至今犹惹御炉香。魂梦断,愁听漏更长。

  译文

  秋天到了,长门宫的芳草又染上秋黄。画梁间的燕子相伴离去,成双成对飞出宫墙。玉箫已是久久地沉默,无须再吹奏伴舞霓裳。发上的金蝉摇摇欲坠,妆奁镜盒早已关掩上,再不去照那矫美的容妆。

  忆时光。身往昔,昭阳宫内的美好时光,着绫罗翩翩起舞,舞衣上绣着七彩的鸳鸯。那鲜艳的红绸飘带,在舞曲中飞旋飘扬,至今还撩起御炉缕缕飘香。如今相思魂消梦断,夜夜愁听更漏声声悠长。

  注释

  长门:长门宫。此指皇宫。

  双燕去:谓秋深。又用燕双去衬人独在。

  玉箫(xiāo):洞箫。古人称精美物常以“玉”比喻,如“玉笛”、“玉容”、“玉楼”、“玉食”等。李隆基《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凤楼遥可见,仿佛玉箫声。”

  理:治,引申为演奏。

  霓裳(nícháng):《霓裳羽衣曲》的略称。此曲开元天宝间盛行于宫中,杨玉环曾因善舞此曲而受宠。

  金蝉:首饰。

  鸾(luán)镜:镜子。

  妆:装扮。

  昭阳:宫名。汉成帝宠幸的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即住在昭阳宫。此代指受宠时所居之所。

  绶(shòu)带:丝带。

  漏更:更漏。

  赏析:

  封建时代,宫女幽禁深苑、葬送青春的痛苦遭遇,是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封建皇帝的后宫,有成千上万的宫女。她们一生多在深院中捱过,绝少有出宫择婚的机会,身世处境令人痛惜。此词细致准确地表现了宫中女子孤寂愁闷的心境,流露出对她们的同情。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5)

——天净沙·秋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天净沙·秋原文赏析及翻译1

  天净沙·秋

  元代 朱庭玉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解与诗人意同。

  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

  译文

  庭院前落尽了梧桐的叶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仿佛是通晓诗人我的心思。

  一片经霜的红叶离开树枝,飞近身来让我题诗。

  鉴赏

  起首两句的对仗,概括了诗人在园林中所望见的秋景。“庭前”和“水边”是两处代表性的地点,暗示出诗人在四处徘徊,也在百般寻觅。但秋天对于诗人实在是太无情了,这两句中的“尽”和“彻”就不留一点余地。这两个字也正是景句之眼。既然是“落尽梧桐”,诗人的判断显然是基于未尽之时绿叶繁茂的秋前情形;同样,“开彻芙蓉”,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也必然是旧时荷花盛开的热闹景象。枝上萧索,水面凋敝,这现实与记忆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会勾惹起悲秋的心情。可明明是作者因红衰翠减而伤感,第三句却偏偏说成是红翠善解人意,因迎合人的心绪而自甘衰残。诗人的这种自我怨艾,一来反衬出心中无可奈何的悲感的沉重,二来也表现了他对园林中美好事物的一往情深。

  正因为诗人将所见的秋景与自己系结在一起,才会有四、五两句的神来之笔,而在心情上发生一个完全的转折。

  我们在秋天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秋风卷着落叶扑面飞来,碰到身上有时就像粘住似的,好一会儿才飘落地面。诗人此时,就有一片“辞柯霜叶”缠上了他。何以见得?因为在上文的气氛中,飞舞在空中的霜叶只会加深“落尽”的印象,唯有停落在身上的片时的流连,才有可能启发诗人新的思考。霜叶“辞柯”而依人,这本身就沟通了“意同”的两者间的联系。“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在多情善感的诗人眼中,其“飞来”完全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及含情脉脉的行为;而“题红”在其“红叶题诗”典故的原始意义上,则饱含着真、善、美的生活激情。秋天固然有萧瑟的一面,但对热爱生活的诗人来说,却同时意味着希望和奋起。这一“辞”一“就”,尽翻前案,将初时悲秋消沉的气氛一扫而空,无异化衰朽为神奇。小令别出机杼的结尾,令人拍案叫绝。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6)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赏析 (菁选3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赏析1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虞美人》是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赏析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通:阑)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这首词流露出了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虞美人》就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他大怒,赐李煜毒酒一杯,这位失败的君主、成功的词人就这样撒手人寰了。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虞美人》是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7)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1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翻译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

  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

  梅破知春近: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个里:个中、此中。去国,离开朝廷。

  鉴赏二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与愤懑。

  上片写惊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下片以寿阳公主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引出自己的感慨。《太*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在情调上,上片写梅花,写得亲切婉媚,下片抒感慨,则颓然悲壮,在人与花的对照中,依然可见作者那正直不屈的人格。

  鉴赏一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创作背景

  黄庭坚因作《承天院塔记》,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被除名,押送宜州编管。词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到达宜州的当年冬天。他初次被贬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至此恰好十年。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8)

——虞美人浪淘沙对比赏析

虞美人浪淘沙对比赏析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

  春花、秋月本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可词人面对这些美好事物的时候,却发出了“何时能结束?”这样的天问。作为我们普通人,最希望的莫过于好景常在,好花常开。前提是,因为我们是普通人。词人此时的身份却连普通人都不及,随着统一步伐的推进,宋太祖赵匡胤将南唐后主李煜变成了阶下囚。一个囚犯,一个亡了国破了家的国君,面对如此美好的人间事物,还有何心情去欣赏呢?既不能欣赏,反复现于眼前,让自己的心更乱?故此,词人一声“何时了”道尽了内心深处的苦楚和无奈。

  旧时的往事,件件当是刻骨铭心的,可词人还是一句“还知多少!”此处的“知”当是“记得”之意。无限的往事到了现在已忘了很多,可是,难道真的遗忘了无数吗?不尽然。尤其是昨夜里小楼上一夜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此时此景,往事都历历在目。不是“不知”,一句“不堪回首月明中”给了我们答案。往事不是真的不记得,而是不愿去想起来。昔日的繁华欢愉,一旦想起来了,都成了今日悲愁的源头。因此,不是“不知”实在是“不堪知”。知了,也无果。

  不愿提,不愿想,却还是想了想。宫廷里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吧?是啊,“应该”,此处词人只能用“应该”这个词来替代了。毕竟,时过境迁,它们或许还在又或许已经被付之一炬了。但是,不论在或者不在,那时和我一起抚摸欣赏它们的人们都已经是变了青丝,改了红颜。正如易安所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就我们*凡人而言,居多的愁苦,莫过于故人之思,别离之愁,思乡之苦。愁再多,苦再浓,又会有多少呢?三杯两盏淡酒的倾诉,两行清泪的消解,或者一声声的叨念,这已经是够多的了。那么,词人的愁又会有多少呢?故国之思,亡国之恨,那无尽的家愁国恨就恰似眼前那一江绵绵不绝的春水,淌不干,流不尽。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既是李后主的代表作也成了他的`绝命词。

推荐访问:虞美人 扁舟 赏析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3篇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原文及赏析1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