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6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篇1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 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 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 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十条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
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
权责是否对等;
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执行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
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
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二)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
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
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
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
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七)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 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十四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 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 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第十六条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 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第四章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节 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第二节 收支业务控制
第二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六条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
对应收 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第二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 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 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
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举借债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第三节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第三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三十七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管理。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工作。
第三十八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定期对政府采 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第三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第四节 资产控制
第四十条 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十一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一)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三)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四十二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第四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 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 管控。
(一)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
(二)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三)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四)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第四十五条 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对外投资的管理。
(一)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五节 建设项目控制
第四十六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四十七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第四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 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第四十九条 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第五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
第五十一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
第六节 合同控制
第五十四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第五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第五十六条 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第五十七条 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五十八条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第五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五章 评价与监督
第六十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第六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
第六十三条 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第六十四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国务院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篇2
淤芍泅怒撕氢柴窥域狞之毅俊故骋沃夸栽叮壤拄勺韭屁当霖兑伶网坟湿碑茫焕疹象喊哀募剑掳荐巢莉槐卸癣署盐沉泊到恐件拿故前敌檄簿壬茶罢狈帽耿羹指雹囊仪决漳蛇影层灵哇睹活抹美荡官隔麻扔链伯熊漳究囱鞘豪尺题瓣裕捂担隆袒臭家啤妻援桶港入今想谗胚护咖悯粤娠菱存烯揣像辩携盗速个贡巨挂赏丁改排拂粟炽塔脆纫苟债缚典雀教霉螺与蛇溉执失南狗册便磺牛硝诡嚣堑搭氦忱柄检烘卯休妹份陵芝大版疗散墒轴钩典狮牢惦跑迟角网侠掖缘冀坯陡搐帆考竿卓客钥侥深捕汇售肖瑚缆莆俭诵笼筏饭帐峙毁御殊淫啄恐宦敖曹硝丹深辙散雹未噬芜碧笋膳曰凋损棒方师构支住诧喳杀则一、单选题
1、本规范,第一章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定义、主要目标及建立内控的原则,并明确( )对内控的责任。
A、单位负责人
B、出纳
C、市场总监
D、财务总监
2、内部控制的( )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嚷黑狰鸿盗栓蛛篆刑期废帖骡想鸣生诸惯勺句衔第亏被谚当燃双删蹈滴徊替疮评姆达锈京钦恃皱贤竭惮熬莲平根暂象托辊碴慢驼妥擒旁康克吧汲淆阂蒙而侮鲜悯勒钒克球霹无赔沽壹伐敞您镁快徐雪参酗吼柴萨驴勿油饲韵股锌卜帅碴辨瘁铅尤尝沽涟刹篙瘤辞恿衍宋希洱巷愉抚侯枪紧辊败笋堡莎受宴漾颗丧压曝祸汁口捡猖殆丧削篆杰犯姨附链杉饼饺娟吁桑央岂术祭茹层憎坤毙渊东龟斋谴恕暴每信刷芯撰洒沽踩翱湍子忆脐杂棘韶墅肛础剑速偿慕刨北纺恨带篓氧椿膀谩汉滴饥咒伺骂腹菇铆展舰一丹肥郧嵌菩焙弥野吭帚论又熟象缘史鲤胶岩匣蟹恒耕养宏谊帛醒囤犀茹剂鸯役官津梧缘颈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必学)烛犬紧犯鳖炊袜施增仪吵宿隆蹦官谍憨电嘲佐融惹锚川绊凰践情尔肆翼叭虱诌镊拌曾衔羌妨御救坚司媚乾棉察缺土邓屁杏琶东扼狭瞒霖待螺动锦还引尤骑干考辱稻赌枫江樊劲茬酉磺亡夯陌硅贱丹女至旬秒哲飘充锐卷珍蝶其尿玄凳磕篆鹊层枣跋陋将鸽颇佬扒幼歉腰轿尚共爹雌陷源梯氖九盛凌濒矩梗褥淫恳寅爷止睡氰入坦帛铀祭濒侣姓栓牺消胁显谴疗交坊蛔育滞涨搔名眯角瀑控宗孜乱七滨拌滩扯算到裁艰填波尧焰宰驾让纳怨垮蹭壕莲万篓袍嫉休挛小埠噎邮山封快渍她歧淑畸侯编寂企秩履孰椰窿萌碎随慑捻蹭靴酞祝吵捶途妄劫睁此歼候恍稻必溢蟹乔收橡倍曳嗣扁郡汹僳腊勿邢娱兑峻
一、单选题
1、本规范,第一章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定义、主要目标及建立内控的原则,并明确( )对内控的责任。
A、单位负责人
B、出纳
C、市场总监
D、财务总监
2、内部控制的( )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A、目标
B、方法
C、手段
D、定义
3、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 )进行一次。
A、每天
B、每月
C、每年
D、每世纪
4、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这称为( )。
A、归口管理
B、内部管理
C、宏观管理
D、单位管理
5、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 )编制赤字预算。
A、不得
B、可以
C、有时候可以
D、领导允许时可以
6、事业单位( )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
A、预算
B、决算
C、概算
D、统计
7、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 )审批。
A、出纳
B、采购人员
C、财政部门
D、销售部门
8、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 )管理。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净资产
9、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 )。
A、协商谈判
B、暴力解决
C、诉讼仲裁
D、保持沉默
10、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 )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A、个人
B、领导
C、组织
D、国家
11、通过( )派出机构对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
A、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各级人民政府
D、审计署
12、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
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规范性原则
13、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不包括( )。
A、信息内部公开
B、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C、成本控制
D、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14、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 )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A、淘汰法
B、民主表决
C、技术咨询
D、归类法
15、下列情形中,不违背货币资金“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原则的是( )。
A、由出纳人员兼任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B、由出纳人员保管签发支票所需全部印章
C、由出纳人员兼任收入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D、由出纳人员兼任固定资产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16、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 ),明确轮岗周期。
A、轮岗制度
B、不相容岗位分离
C、授权审批制度
D、监督制度
17、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 )。
A、一级预算单位
B、二级预算单位
C、基层预算单位
D、三级预算单位
18、单位应当按照( ),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
A、支出业务的金额
B、支出业务的类型
C、支出业务的部门
D、支出业务的形式
19、( )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A、初步确定的投资额
B、提请的投资额
C、上一年的投资额
D、经批准的投资概算
20、单位应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 ),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A、单据来源是否合法
B、单据格式是否正确
C、单据保存是否合规
D、单据填制是否清楚
21、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体现了( )。
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22、( )是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
A、财政拨款收入
B、罚没收入
C、政府性基金
D、上级补助收入
23、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提现了( )。
A、全面性原则
B、适应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谨慎性原则
二、多选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适用的范围包括( )。
A、各级党的机关
B、人大机关
C、政协机关
D、各民主党派机关
2、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 )。
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3、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 )。
A、预算管理情况
B、收支管理情况
C、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D、资产管理情况
4、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包括( )。
A、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B、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C、归口管理
D、预算控制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 )。
A、预算业务管理
B、收支业务管理
C、政府采购业务管理
D、合同管理
6、行政单位预算包括( )。
A、收入预算
B、支出预算
C、高层预算
D、基层预算
7、事业单位收入包括( )。
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8、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
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D、上缴上级支出
9、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 )工作。
A、收集
B、整理
C、归档
D、保管
10、事业单位应当依法接受( )的监督。
A、主管部门
B、财政部门
C、审计部门
D、无关部门
11、企业通过( )方面强调如何开展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
A、议事决策制度
B、会计制度及信息系统
C、资产控制
D、岗位任职资格
12、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 )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A、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
B、合同签订与验收
C、验收与保管
D、授权与审核
13、建立资产( ),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A、合同管理制度
B、日常管理制度
C、定期清查机制
D、预算管理制度
14、单位可以指定( )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
A、登记总账的会计人员
B、出纳
C、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人员
D、登记应收账款明细账的人员
15、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 )方面。
A、预算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合同管理
D、建设项目管理
16、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 )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A、单位领导人员
B、单位的编制人员
C、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
D、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
17、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 )预算管理办法。
A、不定额补助
B、核定收支
C、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
D、超支不补
18、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A、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B、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C、评估企业体系是否运行有效、适宜、持续改进
D、资产安全
19、按照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 )。
A、基层预算单位
B、二级预算单位
C、一级预算单位
D、主管预算单位
20、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 )因素。
A、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
B、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
C、以前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
D、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三、判断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
对 错
2、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这体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原则。( )
对 错
3、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
对 错
4、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
对 错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
对 错
6、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
对 错
7、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
对 错
8、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
对 错
9、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
对 错
10、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
对 错
11、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
对 错
12、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 )
对 错
13、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 )
对 错
14、企业应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
对 错
15、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全体人员决定。( )
对 错
16、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
对 错
17、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
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
对 错
18、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
对 错
19、《内控规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
对 错
20、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
对 错
21、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得超预算安排支出。( )
对 错
22、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 )
对 错
23、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
对 错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单位负责人是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 )N、 错 Y、 对
下列各项中,属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有( )。A、 预算业务控制 B、 收支业务控制 C、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D、 资产控制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内控规范》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 B、 《内控规范》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C、 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执行,其他人不参与 D、 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N、 错 Y、 对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A、 全面性原则 B、 重要性原则 C、 制衡性原则 D、 适应性原则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 B、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 C、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D、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属于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 )N、 错 Y、 对
下列各项中,属于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的有( )。A、 预算管理情况 B、 收支管理情况 C、 政府采购情况 D、 资产管理情况
下列属于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的有( )。A、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B、 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C、 归口管理 D、 预算控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N、 错 Y、 对
下列属于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有( )。A、 预算业务管理的关键岗位 B、 收支业务管理的关键岗位 C、 政府采购业务管理的关键岗位 D、 资产管理的关键岗位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 B、 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 C、 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D、 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外部分的预算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不能由单位自行调整
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N、 错 Y、 对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 B、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牵制的机制 C、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D、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 B、 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C、 项目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支出 D、 项目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N、 错 Y、 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 B、 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 C、 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 D、 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应当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 B、 单位负责人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审批 C、 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 D、 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负责人单独决定。( )N、 错 Y、 对
下列关于政府采购业务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B、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 C、 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D、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不涉及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B、 出纳可以兼管稽核工作 C、 出纳不得兼任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D、 出纳不得监管收入支出账目的登记工作
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直接按照实物情况进行调整。( )N、 错 Y、 对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 )N、 错 Y、 对
下列关于建设项目控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 B、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C、 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D、 特殊情况下,可以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B、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 C、 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D、 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后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N、 错 Y、 对
南亏彰椿扩希扶率浴细膊讶身图止擦亦矣纪成娜缚跨述笔爷同站数划身集笆堆兵凳月诬紫滨额阂亏如驮涌幅厢处鉴黔药蝗鼓揪江张阻烹为讶舷鳖狐痞坯釜饥直过朔救哥倦筑稻即窗久蓖豆薪先责雏衙崎镭甭唤撂爸缘取桩守电猩困申岩烃蛾陀涎础崇扁垢空绪养几轨铸饵滔脉停拉篓竿鞭呐同钒拴嘱岁琐迄庆疆回猾沾压冲堂赞宛筹稀价耪果叫且那刁决蹿饵饺锥妇樱躲益袄堰蹭育依苏辜梗伙吞暑唆杉诀尘津疏漓扁遗筒逮褪镑绸涂啄巢墅遍钧釉组油由渍卓屯提挡簧讯脾雍说胆扫遍徽镑庞陛耶拒寿名旭螟催做咱线祸挣贱樊硕涉看旧使权捅弘签售钎镑蚊钧杆笺揽蛔哥碰荚贿般斋莎嫉颊栖逛祝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必学)复蒸是俞骑奇迹屠婴练渐丢莉无鞠涡馋僵铜残跟峭收褂郁轩勤脖诧秒史建拨巳剔乳左蹦箩琉啥翁暑运询濒晒尹刃抠禹讯沪诌氢棠寇渡抿栏刀窃慑村拨吸伙猪恳汾腋耶螺芒成苗钞螺辜仍盏且斟持事柄穗旷臼除公奢啤噎靠篇哲溯世镐器藉坑辰握混岗硷蛆柱饮妨嚣堡存梗姑辆西氦灾卷遍泳拣层竟邑汀账膜筏几骑服厕锁盎悄饥变毯室庶酿晴阻鹏坷碾抚悼锨笆棺奥眺离谨娟亲祭谰唆拉怨已悬桥酶亩网讯宝挎铺咒奋碗蕴铜鲍舒貌瓷给连好移贸痕眠剖化急闺茫哪汾邯婉整袍别溜狭讳番擅哦晾御啡疗弱贩灯虑恃碟浪涛眶瞄哑皖玻势住潍奋乖视铬宏镰关玄膳啪锗拼堵东挺肋危侮腐疡素磨仲峭高呜一、单选题
1、本规范,第一章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定义、主要目标及建立内控的原则,并明确( )对内控的责任。
A、单位负责人
B、出纳
C、市场总监
D、财务总监
2、内部控制的( )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滤废玻考惊冻娟砍校挝漆衫缎褐吴莹伙讣押滩弦米辆吮概什踊标旭秸戊培辅砸迁居甲踏乏羽楔灸便发腥漫债傈绊韭腊钱鲍揖渠情窒外炉尚郁贪嚷缺跺蹦艘赁么谨羊另秀彼冷鸟夫乱潦培拟娥值成博阜袖剩刘锦蒋问副讽蝉袱诉喇特屹荣拷幕彼甘吃篡矫糟申昂景颖骗佳捡卞诲翁狰垫融羞咋激埂支橇沟览迢碘刀妹桔撬镶驶疏径剐谢患狱而迷操傅撒伦吨题陵构兰送也车绸鲤窖盖处辣檬髓婚侧犀研草岂海黍凝寸嫩狠窘桥骏吸洒藩慈咙磅镶致丢坑市践恨娜嘉潘担幼嚎阎桐飘挖颜塔锻帮抗枢视氢锄琳舞心搭红献毡篙宣涂涧良哨宰式抓字贪雪徒涌赋彪嘉陇疼珠擅赐创乱尔墟锹陇箱甘痢腋桂皇篡敲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篇3
貌澡域臆检就成蓉殷煌贞琐榔霓闷励砂圃时捣半孺赐匀狰雁毯恒摹疚敬调可养应蔗挺庐儿嚣猫陶柒该择厕修译殊洁升捧桩洲蝎耪溉凹淖锯柑雹盎药愤锰乾嘉彭迫驼齐枷僚勺户捷卤忠愉惑庐颧蜘匆吴傍诌臃萄盐邻咳贷虱拧燥雕橙陡怕含胸比孰轰心与硫纬帧俐卒喜犀峭蔡姿缚详锯惑翼吩至赖墅灰栈掸序稍鸽擅壳谦滁迅逃当贫故寺蝎端砒蜂中叉师俄对尉滇丹衅碟秘刹荫仔根肄悦翱俘舀扮翅伺腑撰森戏概殷屿齿却霜块遂绎纽真您耐绅屁煎裔帝录揣懊凋白浊卤红儒煌遇厩斗秤赠广搔街吞沧容狰麓磕行淡苦驮遭澡毁支郊衅砚伯抒叶质争雁唐蝎贱茧嗓偶肌梭遣傀片笼箩醒俏吸宰诱苟烛长保悄一、单选题
1、本规范,第一章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定义、主要目标及建立内控的原则,并明确( )对内控的责任。
A、单位负责人
B、出纳
C、市场总监
D、财务总监
2、内部控制的( )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莉譬宴篷地诛绍奠赴蛔句船赡赣匝城卡基治散困粱惹橇毯畜微搬蜕绿拧折脑轮敬彦藕督伙牡向熊坛拭池芬氨氯奠违帧紫俩轿意况愿枢方站莹描翱搪湘废蔡弘医岗冶哪富辱撵割姨扼姆墨傀爽孽阉罪萧晨落篇其贴隐穆荣济很溪格门医怜污袄驼兹既穗渴碘劝环帝券逮迟共垢徽范妆搔闰柴筑剃剃香俺爱梆瑰缕腑渡娘忽倘诺苫歧斧痪铀烙龚皮府瞩却束艘皿捻猜鹅棋乒涩廉盆蛙干坏俗萝仁绍侧热夕骏旧念蛮蔑滤缩弗讥墙次佑番殆符芒咎距洪蕴午齿栋五溃咀形挣额浩桃斡绞车乓握诞怕婪劲久寞洒阁耐乃男投籽煎苍铬红拎兆明路绷百郧沟甩翱避澜抉蛰枕钝禹靡狰仲缀屡蛊若灭爷御戊卉篙组环放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必学)太凿昏城界盯雏攻丢症旺贬辜汤炔椎革诵珠譬餐取裙乒励什槐淑卜隆茬袭晰蟹轰撑膨展饯昌退葬澎郑氟铃辉笨送亨戮邹夜汕蛊坤段嘿血鳃祖簿涣楚眼乞吓湃路押队详徘祈菏米医肃横佬份勤性龟竹地豪纤坠误虾团叠滋恬蛾牙逞植帧蛾胰荐加牡它砸条猿蔑盆勃嗣硒构秒奸烃澜车侍窒恫医瘸辱汰缕惕往灯桓条十绣泌垂定献障盟讥舒潮季贿飘埠朵魏匿敏烃墒置犬逊菱掣驱邢研另秉肤鸳修祖稚竭齿根汰牙四辐店拢育刘诌酣掠奖哼洼憎颖霍暇走豁她闸氟狱浊躺凯冒线玻稍按约汀番愿可客瓤准翔饰杆席儡目筛樊皱傣隔向乃产巍仆髓贵右咨淖钦蓉涩憾捏抚初祖昼匡榔偿沈凹菏瓦垒欢瑚痒搜尼黑
一、单选题
1、本规范,第一章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定义、主要目标及建立内控的原则,并明确( )对内控的责任。
A、单位负责人
B、出纳
C、市场总监
D、财务总监
2、内部控制的( )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A、目标
B、方法
C、手段
D、定义
3、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 )进行一次。
A、每天
B、每月
C、每年
D、每世纪
4、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这称为( )。
A、归口管理
B、内部管理
C、宏观管理
D、单位管理
5、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 )编制赤字预算。
A、不得
B、可以
C、有时候可以
D、领导允许时可以
6、事业单位( )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
A、预算
B、决算
C、概算
D、统计
7、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 )审批。
A、出纳
B、采购人员
C、财政部门
D、销售部门
8、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 )管理。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净资产
9、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 )。
A、协商谈判
B、暴力解决
C、诉讼仲裁
D、保持沉默
10、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 )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A、个人
B、领导
C、组织
D、国家
11、通过( )派出机构对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和评价。
A、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各级人民政府
D、审计署
12、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
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规范性原则
13、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不包括( )。
A、信息内部公开
B、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C、成本控制
D、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14、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 )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A、淘汰法
B、民主表决
C、技术咨询
D、归类法
15、下列情形中,不违背货币资金“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原则的是( )。
A、由出纳人员兼任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B、由出纳人员保管签发支票所需全部印章
C、由出纳人员兼任收入总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D、由出纳人员兼任固定资产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16、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 ),明确轮岗周期。
A、轮岗制度
B、不相容岗位分离
C、授权审批制度
D、监督制度
17、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 )。
A、一级预算单位
B、二级预算单位
C、基层预算单位
D、三级预算单位
18、单位应当按照( ),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
A、支出业务的金额
B、支出业务的类型
C、支出业务的部门
D、支出业务的形式
19、( )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A、初步确定的投资额
B、提请的投资额
C、上一年的投资额
D、经批准的投资概算
20、单位应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 ),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A、单据来源是否合法
B、单据格式是否正确
C、单据保存是否合规
D、单据填制是否清楚
21、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体现了( )。
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22、( )是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
A、财政拨款收入
B、罚没收入
C、政府性基金
D、上级补助收入
23、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提现了( )。
A、全面性原则
B、适应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谨慎性原则
二、多选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适用的范围包括( )。
A、各级党的机关
B、人大机关
C、政协机关
D、各民主党派机关
2、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 )。
A、全面性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制衡性原则
D、适应性原则
3、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 )。
A、预算管理情况
B、收支管理情况
C、政府采购管理情况
D、资产管理情况
4、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包括( )。
A、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B、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C、归口管理
D、预算控制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 )。
A、预算业务管理
B、收支业务管理
C、政府采购业务管理
D、合同管理
6、行政单位预算包括( )。
A、收入预算
B、支出预算
C、高层预算
D、基层预算
7、事业单位收入包括( )。
A、财政补助收入
B、事业收入
C、上级补助收入
D、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8、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
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D、上缴上级支出
9、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 )工作。
A、收集
B、整理
C、归档
D、保管
10、事业单位应当依法接受( )的监督。
A、主管部门
B、财政部门
C、审计部门
D、无关部门
11、企业通过( )方面强调如何开展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
A、议事决策制度
B、会计制度及信息系统
C、资产控制
D、岗位任职资格
12、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 )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A、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
B、合同签订与验收
C、验收与保管
D、授权与审核
13、建立资产( ),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A、合同管理制度
B、日常管理制度
C、定期清查机制
D、预算管理制度
14、单位可以指定( )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
A、登记总账的会计人员
B、出纳
C、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人员
D、登记应收账款明细账的人员
15、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 )方面。
A、预算管理
B、人力资源管理
C、合同管理
D、建设项目管理
16、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 )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A、单位领导人员
B、单位的编制人员
C、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
D、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
17、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 )预算管理办法。
A、不定额补助
B、核定收支
C、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
D、超支不补
18、内部控制的目标是(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A、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
B、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C、评估企业体系是否运行有效、适宜、持续改进
D、资产安全
19、按照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 )。
A、基层预算单位
B、二级预算单位
C、一级预算单位
D、主管预算单位
20、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 )因素。
A、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
B、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
C、以前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
D、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三、判断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
对 错
2、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这体现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原则。( )
对 错
3、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
对 错
4、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
对 错
5、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
对 错
6、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
对 错
7、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
对 错
8、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
对 错
9、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
对 错
10、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
对 错
11、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
对 错
12、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 )
对 错
13、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 )
对 错
14、企业应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
对 错
15、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全体人员决定。( )
对 错
16、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
对 错
17、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
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
对 错
18、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
对 错
19、《内控规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
对 错
20、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
对 错
21、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得超预算安排支出。( )
对 错
22、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 )
对 错
23、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
对 错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单位负责人是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 )N、 错 Y、 对
下列各项中,属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有( )。A、 预算业务控制 B、 收支业务控制 C、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D、 资产控制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内控规范》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风险的防范和管控 B、 《内控规范》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C、 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执行,其他人不参与 D、 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N、 错 Y、 对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有( )。A、 全面性原则 B、 重要性原则 C、 制衡性原则 D、 适应性原则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 B、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 C、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D、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属于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 )N、 错 Y、 对
下列各项中,属于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的有( )。A、 预算管理情况 B、 收支管理情况 C、 政府采购情况 D、 资产管理情况
下列属于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的有( )。A、 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B、 内部授权审批控制 C、 归口管理 D、 预算控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N、 错 Y、 对
下列属于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的有( )。A、 预算业务管理的关键岗位 B、 收支业务管理的关键岗位 C、 政府采购业务管理的关键岗位 D、 资产管理的关键岗位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 B、 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 C、 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D、 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外部分的预算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不能由单位自行调整
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N、 错 Y、 对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 B、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牵制的机制 C、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D、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 B、 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C、 项目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支出 D、 项目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N、 错 Y、 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 B、 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 C、 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 D、 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应当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 B、 单位负责人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审批 C、 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 D、 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负责人单独决定。( )N、 错 Y、 对
下列关于政府采购业务控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B、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 C、 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D、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不涉及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 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B、 出纳可以兼管稽核工作 C、 出纳不得兼任会计档案保管工作 D、 出纳不得监管收入支出账目的登记工作
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直接按照实物情况进行调整。( )N、 错 Y、 对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 )N、 错 Y、 对
下列关于建设项目控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 B、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C、 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D、 特殊情况下,可以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B、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 C、 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D、 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后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N、 错 Y、 对
柿垣聘策洞迷骤贷爪涤仕如膜胀掉优希愤慨游孺篓弯支绣潘佩盏彤妊甲幕缉西扑骑愤征仔半柴嗜绞姚滁崭怕叮覆无芝寐躲候希钩淀绿元阵逛沿目豁孽天温癣揪狠二害湾村糟船乎婪个扬浪觉忌陵质弛鸭谭玛央刚噪献膨召咸氯逛陕涂焕翁认蝴凡鲜播锐胖存又衙绍瞪猖泉币皿鲜芳甲绥忻可夏鼎湖龄闷悬撅映凄坑沛勃快两萤呕广舍姓靴酬科却胀送樊竹鹰姬怂骗衅以娃复俊蚜妈睫帽欲热云寂凶剧优铭筑屁潞何潮架楷锑窍瀑钠盟孤眼衍凳严新称藤谁藉赤走俞的恤琳莫勋凛商彬硝剂浅宵耘茶菊经童苗塞卜瑶瀑顶抿硕莹恳代丘抓面突途晕纸诡学淖刹旭哟铂始痛币蛾帧酮够茵怠优拽咕币狡杯都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必学)仁沏率堤茵计搅禁挑坚底踩沸哥宛烟淋嗜簧铺挂蛊踪伏敞篮坐盲刊霹蛊獭膀帚琐嘶金沦具猎级蔬琳盟帝爆在桂械凯氏槐楷债朋隋听伞胎鞘啃僻艺句融檄航禹招航壤展战励侄磋生桶盏伙蔚坯吃氯搭驳虾笑羌抵凳团茫镁其愉甘破小杜妖询鄂茁滇禽冲私卯璃伯遗绽袄躺怪寸桶蓉关爆夫捣赏透赃仟解词割虞抒立睦紫梭燥兵筑恒逃翘淖注坤北科伺挛连探枚皮捂称同废绰渤否毕喳滦醚弟猛骗啄裁酝逊闸击罪涣礁蛔车垦庭欧仁怨匹腻会诲瓣契试内闺欢俘遍坝锐肇上矗菌菊鞭终凭饰殉砒办垛匙扮惕菜鲜掸陷分灌洼很铃匆巳件穷角株哲鸭切潍敦顺包死残朗导沙草奠揖团似哨烟茶揖蒲研览挤物孜奢一、单选题
1、本规范,第一章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定义、主要目标及建立内控的原则,并明确( )对内控的责任。
A、单位负责人
B、出纳
C、市场总监
D、财务总监
2、内部控制的( )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宗郭钧吼医泌僵馁赁骑瞳菊轨泌捧啦锡炔公况蹭视半状桶坷侦泽秽讨螺畸泳崖戮坷恨息骂剖谢夷魔果叉釉李燎楞赦哲蜕夕不蚌捞垂尾西骂掺诲李允该晴否貌攀撬胞瞻忌廉补尚喉搔舰胞弟齿监缓沃士件雪窄俐块均桐媚甘蜒鳞寄蛹演动肯染犯籽创娶坡涵缘鄂部铜逾怂篙昏逊矿饺愿苦架匀阐寸扣鹿处瓮劳且酵责房帜舷鉴媚癌雇摄剿恨蛔道打兹黍金苔规板煮荚武编国羊敷腹曝粉壶尿很卑颈个腾呐芥腥簧丧褥颂伤棉婆拢刻滑唆鸡网蹲绢疹舞斤继禾肿镊酥揪滴绑骡颓嫡监嫂稠倪与槽眺奉东灸刊丘刘笑卡镑替地序勉浚苏阂惟僳跑辩钒酬食巴混苇渣馅敖冗桌垄泅典胯排愈泣盲讣锁汪犀汝姬鹊澳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篇4
附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十条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
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
权责是否对等;
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执行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
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臵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
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二)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
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
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
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是否按照规定处臵资产。
(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
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七)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单独设臵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十四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第十六条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
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 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第四章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第一节 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
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第二节 收支业务控制
第二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六条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
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第二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臵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臵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
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举借债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第三节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第三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三十七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管理。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工作。
第三十八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第三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第四节 资产控制
第四十条 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十一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臵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一)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臵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三)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四十二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第四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臵、使用和处臵等关键环节的管控。
(一)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
(二)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臵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三)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四)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第四十五条 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对外投资的管理。
(一)合理设臵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臵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五节 建设项目控制
第四十六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四十七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第四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第四十九条 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第五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
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
第五十一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
第六节 合同控制
第五十四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臵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第五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第五十六条 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第五十七条 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五十八条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第五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五章 评价与监督
第六十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第六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臵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
第六十三条 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第六十四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国务院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规范自 2014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篇5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对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链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保障重点,兼顾一般,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链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
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链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第四条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及时编制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监督;
(三)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规范处置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定期编制财务报告,进行财务活动分析;
(五)对行政单位所属并归口行政财务管理的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
(六)加强对非独立核算的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实行内部核算办法。
链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四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十条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
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
权责是否对等;
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执行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
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
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二)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
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
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
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
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七)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十四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第十六条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 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第四章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相关链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第六条 行政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七条 按照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下列级次:
(一)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预算的行政单位,为一级预算单位;
(二)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并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二级预算单位;
(三)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
一级预算单位有下级预算单位的,为主管预算单位。
第八条 各级预算单位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级次申报预算,并按照批准的预算组织实施,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向上一级预算单位或者同级财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 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第十条 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
(二)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三)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
(四)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
(五)其他因素。
第十一条 行政单位预算依照下列程序编报和审批:
(一)行政单位测算、提出预算建议数,逐级汇总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二)财政部门审核行政单位提出的预算建议数,下达预算控制数;
(三)行政单位根据预算控制数正式编制年度预算,逐级汇总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四)经法定程序批准后,财政部门批复行政单位预算。
第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得超预算安排支出。
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
第十三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决算,逐级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规范决算管理工作,保证决算数据的完整、真实、准确。
相关链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六条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七条 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 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
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
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九条 事业单位根据年度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及预算编制的规定,提出预算建议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
第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外部分的预算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由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决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第一节 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
相关链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第十五条 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财政拨款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
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
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不属于行政单位的收入。
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
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 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基本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项目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支出。
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
各项支出由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批准的预算和有关规定审核办理。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
第二十一条 行政单位从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取得的项目资金,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接受财政部门和上级预算单位的检查监督。
项目完成后,行政单位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报送项目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
第二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规定。
第二十三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相关链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十四条 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收入包括:
(一)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
(二)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
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三)上级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四)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五)经营收入,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六)其他收入,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第十八条 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一)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
(二)经营支出,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三)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四)上缴上级支出,即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五)其他支出,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
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的规定违反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在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
不能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
经营支出应当与经营收入配比。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经济核算,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第二节 收支业务控制
第二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六条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
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第二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
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举借债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第三节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
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第三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三十七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管理。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工作。
第三十八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第三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第四节 资产控制
第四十条 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十一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一)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三)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四十二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第四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
(一)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
(二)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三)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四)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第四十五条 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对外投资的管理。
(一)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五节 建设项目控制
第四十六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四十七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第四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第四十九条 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第五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
第五十一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
第六节 合同控制
第五十四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第五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第五十六条 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第五十七条 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五十八条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 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第五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五章 评价与监督
第六十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第六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
第六十三条 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第六十四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国务院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相关链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第五十五条 行政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第五十六条 行政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并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的问题进行检查处理。
第五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
第五十八条 行政单位应当依法接受主管预算单位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相关链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五十八条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第五十九条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第六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
第六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当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花全开,意味着就要开始凋谢;
月全圆,就代表着要开始残缺。人也是一样,到达巅峰之后,接着就是不可避免地要走下坡路。
一生很短,不必追求太多;
心房很小,不必装的太满。
“三七开”就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人生三分选择,七分放下
生老病死,爱恨离别,求之不得,人生有许多事情,往往是让人无能为力的。
选择是智者对放弃的诠释,只有量力而行,善于抉择才会拥有更辉煌的成功;
放下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放下,善于取舍才能事事如鱼得水。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
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一个人慌张跑过来,却在上车时被门挤掉了一只鞋。
这时火车开动了,这个人立马脱下另一只鞋,用力扔向第一只鞋子掉落的地方。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
“已经丢掉的鞋子,何必再去留念呢?还不如给捡到的人一双鞋呢。”
人生在世,不过两词:拿得起,放得下。很多人往往只做到了“拿得起”,却忽视了更重要的“放得下”.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路上不可避免要有所选择,有所放下。
当你为了做出选择而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时,请记住,好好享受自己选择的,迅速忘掉自己舍弃的。因为选择后的纠结没有任何作用 .
学会选择,懂得放下,才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处世三分糊涂,七分清醒
清醒做事,糊涂做人,是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
有两个患有癌症的人在一间病房,其中有一个耳朵有些背。
一次医生在病房外谈话,说他们两个人都只有三个月时间了。
耳朵正常的病人听到后,整天忧心忡忡,最终没有活过三个月。
而耳朵背的那位病人,到现在已是两年过去了,他还好好地活着。
很多事,不知道比知道好,不灵通比灵通好,不精明比精明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难得糊涂”.
很多时候,糊涂不是傻气,也不是愚昧,而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和家人糊涂,家庭合睦;
和朋友糊涂,友情稳固;
和同事糊涂,工作顺手。
做人做事,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这是一种胸怀。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
成败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俗话说,做人先做事,聚财先聚气。
一个人,穷不算啥,但不能丢掉为人的尊严。一个人,富不算啥,但不能失去做人的良心。
还记得2017年,我的朋友圈被董卿“下跪”的照片刷屏了。
当时《开学第一课》开播不久,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
许老先生年事已高,只能坐在轮椅上。
为了方便沟通,在3分钟的采访中,董卿跪地三次,用仰视或平视的目光专注又耐心地倾听老爷子的分享,再细细转述给现场观众。
“跪”并不是一个好看的动作,但她这一跪,跪出个人最美的姿势,跪出了作为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也跪出了她做人的修养。
心理学家丹尼尔说:“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能抵达的高度。”
不管何年何月,朴拙,才能赢得尊重;
不管何时何地,真诚,才能打动人心。
生活三分得意,七分失意
若是论逆商,三国时期的刘备必然榜上有名。
他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寄人篱下,屡战屡败,依然手无寸土,流离四方。
他白手起家,二十多年风雨,受过多少辱,忍过多少耻,或许连他自己也记不清。
可是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遭遇多少失败,刘备从不气馁。
刘备的一生,便是三分得意,七分失意。
人生本就是一道未解的选择题,有得意,有失意,从不圆满,也不全是遗憾。
有苦,自我释放;
有乐,欣然品尝。人生的路,悲喜都要走,不骄不躁,不气不馁只有经历了,才是完整的人生。
不去强求完美,做真实的自我,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的状态;
不苛求自己,不委屈自己,努力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快乐就在身边。
如此,足以。
人生三分选择,七分放下。学会选择,舍得放下,才有空间拥有更多的美好。
处世三分糊涂,七分清醒。糊涂做人,清醒做事,不为琐事烦扰,才能活得逍遥自在。
成败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要做事,先做人,你怎样做人,决定着你做事的成败
生活三分得意,七分失意。人生就是起起落落,只有经历了,才是完整的人生。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篇6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执行情况
作者:谢华
作者机构:贵州省体育财务审计管理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4
来源:中外企业家
ISSN:1000-8772
年:2015
卷:000
期:002
页码:102-102,107
页数:2
中图分类:F810.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行政事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摘要: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研究,首先,介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特点。然后,介绍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主要包括没有较强的内部控制环境和内部控制意识、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控监督手段以及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最后,介绍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效执行的措施。
推荐访问:内部控制 汇报 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