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城市设计生态转型的分析和见解,讨论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转型 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城市环境、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城市生态化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类聚居环境理想的追求,将其归纳为“真,善,美”3 个层面的追求。求“真”追求的是城市物质环境的“返璞归真”.求“善”追求的是“善待环境”,讲求城市活动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求“美”追求的是建筑外在形式与内在功能,文化环境意义上的统一.在城市规划生态化的进程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和规划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和挑战。
一,可持续发展下的城市生态化.
生态型城市的设计与规划.因不同国家的观念的不同而有差异。生态型城市尚处与城市的生态化发展之中。目前生态型城市已经跨越单体城市的环境空间,生态型城市的发展包括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新的生态理念。生态与城市环境构成受到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共同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城市生态化不再是单纯的结合自然与节能问题,生态化作为现实目标更需要从技术,经济和社会上全面思考,只有与城市和社区发展结合起来整体看待,生态化才具有实际意义。
二,生态化城市发展带来的规划问题
1当代城市生态转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城市生态化发展尽管是一个不断完善进化的过程,但在实践上都存在不尽相同的矛盾和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性,同样也导致了当今城市生态化的困惑,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技术手段的欠缺以及文化意识上的差异。 首先,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和地区经济的不平衡之间存在矛盾。 其次,从城市生态化的技术层面上来看,传统的手段和方法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城市大型的建筑功能和技术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传统技术的能力范围,需要以新的节能技术和手段达到生态化的目标。规划后,随之而来的是设计手段的欠缺,以及施工质量和精度低下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建筑生态化的发展。
2可持续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缺乏协调性.结构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没有一种完整性的组织构成,不具备合理的比例关系和高度的秩序性,这使得城市生态化成为个体行为,影响到整体系统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协调; 功能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环境没有环境运行状态的显著标志,城市的功能没有并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环境缺乏协调性,城市生态作用没有在空间环境中进行,系统是封闭的,与周边空间环境没能实现协同发展.
三、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
遵循生态的自然规律,把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复杂性,动态性,过程性等,注入了许多新的设计思想.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从现实出发,环境问题从更宽广的视角得到重新审视,当代生态化设计的理念也因而从单一的节能节地的,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走向系统的,综合的环境平衡,使现实策略与理想目标结合,成为自然—社会—经济构成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下的重要整合元素。
1、实现城市设计的生态转型. 城市生态化是要遵循生态学原理处理环境与资源问题,对生态城市目标和成果的评价有公认的统一标准。城市生态转型是对城市建筑和价值标准的重新确立。从生态系统观点来看,各个层级环境都是整体系统的子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影响环境质量。城市生态化目的是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有利于城市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人的身心健康。城市生态化需要依靠适宜的技术手段。城市环境不仅要对生态设计来进行改善,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规划中奠定生态观念,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物理环境,而且可以在景观与美化方面取得宜人的效果.城市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使我们认识到,要把生态化设计思维发展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在新的生态设计模式下,建筑师的地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以适应正在形成的整体的设计体系,从设计的技术策略到评价过程,都要进行合理的评价,发挥生态化建设应有的作用。
2维护和强化生态化的连续性
(1)生态安全:在城市扩展过程中,维护区域可利用自然资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及服务设施和减灾防灾措施的保障。
(2)生态卫生:即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维护生态自然景观的完整化,加强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3)生态产业代谢:即促进产业的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因此,维护大地景观格局的连续性,强化资源的再利用、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维护自然过程的连续性成为区域及景观规划产业代谢的重点。新能源的开发、生态高效的运输,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同时,不断逐渐着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
3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生态环境系统.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的加工改造, 通过道路修筑及水利工程的建设实现自然资源的整合.在防止毁掉特色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 生态意识培养,帮助人们认识生态系统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增强保护区的保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保护、恢复城化的绿化方式,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花异木的偏好,以及对物种的敌视和审美偏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成日,宋彦,黄艳,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夏海山,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