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教案设计> 正文

高中地理教案【10篇】(完整文档)

发表于:2023-01-06 18:25:05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学设计  xx中学  地理组:孙赛英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作人:孙赛英抚顺德才高级中学  课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和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10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教案【10篇】(完整文档)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学设计

  xx中学

  地理组:孙赛英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作人:孙赛英 抚顺德才高级中学

  课题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和分析数据明确水资源的概念。

  2、结合实例了解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3、通过分析图表资料认识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我国为例,针对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结合所学,学生合作探究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方案,进而归纳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和措施。

  2、应用相关案例,以课堂讨论和学生发言的形式,得出水资源及其利用等相关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表现欲,挖掘学习潜力,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新课标要求。

  3、分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包括资料搜集、整理和成果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从全球和未来的角度认识环境,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

  难点: 能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具: 多媒体课件及教材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打开水龙头,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仿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聆听和思考,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从身边或者目睹的事实来开始本节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

  显示“水资源卡和国家节水标志”

  【用时1分钟】

  学生说出各幅图片所代表的含义。

  图片含义依次为:

  1、水资源危机严重,危及到我们的生产生活。

  2、国家对水资源的重视,节水需要公众参与,鼓励人们从我做起。 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读图思维。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所以说,水资源与我们息息相关,那么我们来共同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1、了解水资源的含义和水资源丰歉的衡量指标。

  2、能运用图表说明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3、理解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掌握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明确学习目标,为接下来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好准备。

  显示“广义的水资源和狭义的水资源” 示意图,回答一下问题:

  1、概括广义和侠义水资源的含义?

  2、哪些水资源是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呢?

  学生读图,小组讨论回答:(小组合作探究,推举代表回答)

  1、广义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因此不能把水资源单纯理解为广义的水资源,更应该是指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

  2、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既然水资源如此重要,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所拥有的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呢?

  学生思考。 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显示“世界水资源分布”示意图

  请学生读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分析水资源状况,引出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之间有何关系?

  2、水资源丰歉程度的衡量指标是什么?

  3、各大洲中,水资源最丰富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一个?

  2、衡量指标:多年*均径流总量

  3、最丰富:亚洲;最少:大洋洲 分析水资源状况,引出问题。

  显示“世界主要国家水资源分布”示意图

高中地理教案2

  教学内容分析】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运用图形语言(示意图、层级图)和文本语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中的位置及其环境

  2、学生能通过举例分析(太阳系模式图和八颗行星基本数据分析,认识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学生能举例说明和解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4、通过读图等活动方式,学生能灵活运用数据资料获取地理信息以及具有系统的对比、分析,归纳等地理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运用课本中的图表信息,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地球是否存在生命的影响

  2、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演讲等活动方式,绘制出或勾勒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掌握地球的普通型及特殊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能通过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因素,初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宇宙观,增强学生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观念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

  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提出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高中地理教案3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

  一、位置、领土、人口

  二、自然条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四、文化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均密度为300人/*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原是关东*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士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布置作业预习第120——124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引入新课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教师讲解]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

  [提问]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读图导入]读课本第121页插图。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Article/Index。html>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121页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提问]想一想,当地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

  [读图]从《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教师讲解]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提问]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展示景观图]简单介绍四大工业城市,着重介绍日本首都——东京。

  [提问]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此外还有社会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讲。)

  日本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农业也非常发达。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3页“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由学生归纳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进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及发达的渔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鱼量等。)

  [导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样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上,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呢?可以说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国资源上水*是相当高的,我们看一下日本农业的分布状况就可略知一二。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读图]根据日本工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业部门的分布地区。(水稻——*原,林业——山区,茶桑及果树——丘陵)。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渔业发达?(以现代化工业做基础,拥有庞大的捕捞船队,日本是个岛国。有广阔的海域及优良港湾,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看图]读“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说说北海道附近成为著名渔场的原因。(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

  [提问]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农业为主,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呢?(国土狭小,耕地有限,但劳动力资源丰富。)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发达的科学技术资源,充分开发了各类土地资源,才在地狭人稠的岛国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我们从日本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

高中地理教案4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 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思考: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成因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课堂小结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课后习题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常见天气系统。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高压、低压系统的活动规律与天气特点。

  2、过程与方法:会运用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各地天气系统及天气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防灾抗灾意识。了解科技前沿,树立学习科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气压分布图判断其气流状况及天气特点;

  2、能读懂简易的天气图,推测近期的天气变化趋势,并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别有意义,它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阅兵仪式了吧?这些镜头,你们还记得吗?

  【PPT投影】展示阅兵仪式的照片:英姿飒爽的三军仪仗队、激动得流着泪的抗战老兵、踏着“七彩祥云”而来的空军方阵。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阅兵仪式上那道最美的风景——湛蓝的天空呢?事实上,如此美丽的天空,来之不易。为了确保阅兵的顺利进行,从8月20日起,北京地区正式启动空气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全市上下共同联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协同减排,全力保障阅兵纪活动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气质量已连续天天优良,空气质量保障情况甚至超越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当然,如果没有老天爷帮忙,谁也不能保证当天一定是好天气。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担心过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让我们来看看专家9月2日的分析预测吧!

  我们之前已经对气候有所了解了,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均状况,范围大,时间长,一般变化不大。但是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那么,专家们凭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我们发现文中在讲到晴的时候,提到了当时“影响北京的天气系统主要是东移的槽脊”。

  【讲授】引出“槽、脊、高压、低压”的定义

  教师引导:其实槽和脊是天气系统的名称。天气系统通常指引起天气变化的高压、低压和高压脊、低压槽,锋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而所谓天气预报就是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预报,通过对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产生、移动和消亡的变化来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了解“高压与低压”、“槽和脊”,并归纳在这些天气系统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的气压分布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学习到了“高压”和“低压”,“高压”即中心气压高于四周,“低压”刚好相反。由高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由低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教师引导: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师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可先找到高压脊,画与之相垂直的一条线,请同学们说说其与等压线相交的点上分别对应的数值,对比后发现,脊线上的气压值高于两侧。所以脊线本质是气压比两侧都高的点集合。

  【活动】探究一 高压与低压的大气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 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气系统及其对北京天气的影响

  活动一(1)标出控制北京地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

  教师引导:下面让我们来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区的海*面气压分布状况,请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图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着?

  学生活动:读图后,分析北京附近气压的分布情况,找到天气系统的中心,通过比较中心与四周等值线的数值分布,结合教材内容,找到了“高压”中心,并在图上用“G”标出。在此基础上,画出由它延伸出来的高压脊(脊线)。(一位同学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学在学案上画。)

  活动一(2)画出此时北京和伊尔库茨克的风向

  教师引导:先请同学讲讲风向的画法。

  学生活动:画过北京的风向的基本步骤,回答要点如下:

  1、先确定水*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责画法),风向右偏。

  3、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确定风向,用箭头标出。

  4、准确说出风向:西南风。过伊尔库茨克的风向的画法类似,为西北风。

  活动一(3)(4)完成高压(反气旋)示意图(画出高压系统周围四个点各处的风向以及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并用简要的文字归纳小结。

  教师引导:请学生在黑板上标出该高压系统北部和东部的风向。

  学生由此发现,在高压系统的不同部位风向是不同的。水*方向上大气好像发生了旋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大气水*涡旋,我们把它叫做反气旋。高压和反气旋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一个指气压状况,一个是指气流状况。画过北京、伊尔库茨克等四个风向后,可利用这一方法在高压系统的模式图当中将大气运动的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地理教案: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节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的影响。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

  【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美妙的歌声把我们带入了地球的第三极——神奇的青藏高原。

  原本“高处不胜寒”的青藏高原经历气候的变化,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最典型的受影响地区之一。

  监测和研究表明,过去半个世纪,*地表年*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1℃,极端高温频次显著上升,而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mm,高原冰川面积在30年级退缩15%。

  气温上升,降水增加利于牧草生长,增加了牧草产量,牲畜成活率得到提高;也改变了农区种植制度,作物适宜种植区域扩大,拓展了农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降水增多,冰川面积增加,高原湖泊和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增多,高原景观视觉效果更好。

  高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同时,融雪径流有时也引发了洪水、滑坡、泥石流灾害。影响生产和牧民生活。气候变暖还导致冻土消融,高原公路冻土病害加剧,许多跑运输的司机反映,一些路面起伏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归纳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同学们是否明白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问,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将选项填入合适的空格。

  从这两个关联图中,我们来归纳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活动的过程。

  据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高中地理教案5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区域发展差异。下面我将从本节课的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也是学生学习第二章的基础,知识结构层次递进明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能有效直观地让学生养成主动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这就使该节课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本节课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节为第一课时。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比较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的差异,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其爱国、爱乡情感,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难点: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原因。

  各地区应该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能力。考虑到他们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并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高效课堂五环节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从发现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主讲→引导点拨→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更新教师的观念,转换教师的角色,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它强调合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读图分析法

  3、任务驱动法:教师提供图表,设定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

  4、歌诀法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文本材料(教科书)

  3、图像展示(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幻灯片导入:

  现在请欣赏一组幻灯片,他展现的是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有雄伟的雪域高原,也有海南岛风光,更有攀枝花夜景等。从而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区域之间的发展究竟有什么差异,而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自主预习目标展示

  我利用书本上的几幅图构思了五个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看图解图的习惯。

  问题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问题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问题三:产业结构的差异;

  问题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差异;

  问题五: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3、交流展示

  4、点拨升华

  1、我首先展示一幅*省级行政区划图,并且分发空白的省级行政区划图,让同学们自主填写、自己总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对应的省级行政区。

  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

  中部湘赣鄂豫皖,黑吉晋入内蒙古。

  西部滇藏黔渝川,外加青新陕甘宁。

  3、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崛起,西部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取得了长足进步。

  4、三大经济地带差异形成的自然原因(四字模板)

  东部经济地带:位置临海,地势低*,土壤肥沃,矿产贫乏。

  中西部经济地带:距海遥远,位置闭塞,气候干燥,水源较少。

  5、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东北地区:重化工业为主导。

  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

  6、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东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从城市化水*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7、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5.板书小结

  6.活动题

  1、你的家乡位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哪一个地区?

  2、在你的家乡,区域发展有哪些优势与限制性因素?对于家乡建设,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议?

  7.布置作业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理论性比较强,知识点较多,我应该在讲课期间更加的生动有趣,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编歌诀、四字模板等记忆术,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高中地理教案6

  教学重点: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职业、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①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极为低下,人口增长速度极低,表现为“原始型它以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②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这一期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传统型”,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即“高高低”型。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医卫生事业进步。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即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这一时期,人口*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对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1.1,认真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各阶段的特点,了解其转变过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现为

  “三低”的“现代型”;发展*家或地区,出生率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1.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

  2.发展*家的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仍有差别:

  ①非洲国家是发展*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

  ②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产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但有些国家已进入或正进入“现代型”。如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等国。我国目前已接近“现代型”。

  ③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本课小结: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并能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了解其地区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8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教学提纲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

  一、位置、领土、人口

  二、自然条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风气候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四、文化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均密度为300人/*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

  [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原是关东*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多山的地形

  [提问]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指导学生分析“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亚洲东部边缘,正处在亚欧和太*洋二大板块的交界处。由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隆起成山,而且地壳很不稳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据测量日本正在向我国沿海靠近。)

  [提问]多山的地形给日本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了什么影响?(提示学生可从资源及其利用方面考虑。日本缺少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尤其矿产资源贫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矿,宜林地区广,国士三分之二为森林覆盖,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资源丰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许多优良港湾。)

  [教师讲授]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地形状况与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又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指导学生读东亚一、七月气压和风向图,从日本在图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日本在北回归线以北,属于温带,又处于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气温及降水情况,但也有很大差异。)

  [提问]从其海陆位置及领土组成看,日本与我国东部相比气候有什么差异?(日本是岛国,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因此在气温上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也更为丰富。)

  [教师讲解]就日本全国来说,受纬度影响南北气候有一定差异,而多山的地形也会使日本的气候相对复杂化,不仅表现在山地与*原地区气候有所不同,东西方向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总的说日本是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国家。

  2.海洋性季风气候(板书)

  复习巩固

  [提问]我们今天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领土、人口等基本概况及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提问]从上述几个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多山且多火山,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降水比较丰富,属海洋性季风气候。)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优良港湾多)、三少(国土少、*原少、矿产少)、一海(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岛国。

  布置作业预习第120——124页课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对其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有哪些突出特点?

  引入新课教师归纳特点。这些特点对日本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这一问题。

  学习新教材

  三、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板书)

  [教师讲解]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实力仅次于美国,而且有很多工业部门已超过美国,很多工业品占据了国际市场。从我们身边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产品。

  [提问]你能说出几种代表性的产品吗?(电器、食品、汽车等方面。)

  [读图导入]读课本第121页插图。日本的汽车制造闻名遐迩,我们所见到过的丰田、尼桑等小汽车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业还包括电子工业、钢铁、造船、纺织、化学等工业。日本依靠什么使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发展工业的条件。

  [读图表,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及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说明:

  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业原料和燃料?(多种矿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

  ②它们多从哪些地方进口?(从西亚进口石油,从大洋洲、南美洲等地进口多种金属矿等。)

  [教师总结]日本国土狭小,原料、能源严重不足,国内市场有限,这些都是不利条件。但是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学技术,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产水*。再加上日本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发展国际贸易,进口原料、出口产品。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产品输出国。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121页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

  [提问]想一想,当地有输出到日本或从日本进口的商品吗?

  [读图]从《日本地图》中找出主要对外贸易港:神户、横滨、大阪等。

  1.现代化的工业

  ①发展条件

  ②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教师讲解]日本是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技术先进,部门齐全,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

  [提问]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说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业区?(东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展示景观图]简单介绍四大工业城市,着重介绍日本首都——东京。

  [提问]日本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集中分布在太*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临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此外还有社会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后在高中地理再讲。)

  日本不仅工业发达,而且农业也非常发达。

  2.现代化的农业

  ①技术先进,产量高

  [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3页“渔业发达农业单产高”,由学生归纳出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表现。(采用小型农业机械,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进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以及发达的渔业,拥有庞大的船队,占世界第一位的捕鱼量等。)

  [导入]那么日本人民是怎样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资源上,建立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呢?可以说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国资源上水*是相当高的,我们看一下日本农业的分布状况就可略知一二。

  ②农业部门的分布

  [读图]根据日本工农业分布图说出主要农业部门的分布地区。(水稻——*原,林业——山区,茶桑及果树——丘陵)。

  [提问]为什么日本的渔业发达?(以现代化工业做基础,拥有庞大的捕捞船队,日本是个岛国。有广阔的海域及优良港湾,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看图]读“日本群岛附近洋流的分布”图,说说北海道附近成为著名渔场的原因。(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区。)

  [提问]为什么日本要以小型农业为主,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呢?(国土狭小,耕地有限,但劳动力资源丰富。)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发达的科学技术资源,充分开发了各类土地资源,才在地狭人稠的岛国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小结]我们从日本工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可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经济其资源丰富与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对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又取决于该国家科学技术的水*。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这一优势,才在一个地狭

高中地理教案9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衡状态,具有低水*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高中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职业、宗教信仰等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表现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①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极为低下,人口增长速度极低,表现为“原始型它以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②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这一期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传统型”,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即“高高低”型。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医卫生事业进步。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即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这一时期,人口*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对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1.1,认真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各阶段的特点,了解其转变过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现为

  “三低”的“现代型”;发展*家或地区,出生率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1.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

  2.发展*家的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仍有差别:

  ①非洲国家是发展*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

  ②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产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但有些国家已进入或正进入“现代型”。如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等国。我国目前已接近“现代型”。

  ③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本课小结: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并能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了解其地区分布。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