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学习强国> 正文

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及其实施策略

发表于:2022-10-19 18: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具有非系统性、多元性、灵活性等特征,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和社会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文章简要介绍了非线性学习的涵义,探讨了非线性学习所具有的几个优势,构建了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几点实施策略,以促进非线性学习的实施。

[关键词]非线性学习;学习空间;移动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2-0017-03

当前,学校的系统化教育塑造了大量知识型、应用型的人才,却忽视了对人才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少学习者受限于固定的思维模式,缺少与外界环境的交流,与社会新信息产生脱节,不容易适应多变的社会形式,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学习者自身的成长。在这种情况下,非线性学习、移动学习理念登上了教育舞台,为解决现阶段的一些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良好的解决途径,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的缺点,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一 非线性学习

非线性学习是以非线性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以复杂的领域知识习得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新型学习形态,它具有学习内容的非系统性、学习时间的碎片性、知识生成的交互性等特征。

非线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具有非系统性、多元性、随机性等特征,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表现出间断性和不确定性,学习者知识体系的生成也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各种信息,包括学习资源、学习工具、社会新闻、交流对话、环境变迁等,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和处理,将其整合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学习者知识的生成不仅包括大脑中内在的建构过程,而且包括与外界环境(如媒体、他人等)进行交互的结果。学习者在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完成非线性学习,整个过程发生在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中。

二 非线性学习的优势

非线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非系统性、学习时间的碎片性、知识生成的交互性等特征,因此,这种学习形式在对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 非线性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国学者斯皮罗等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的知识与劣构领域的知识两类。良构领域的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如学校教材,它将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整体地构成一套逻辑严密的体系;而劣构领域的知识则呈现出离散型和非系统性,如外界环境中的信息,它具有非系统性、随机性、多元性等特征,成为非线性学习的重要内容。

非线性学习主张学习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这种非系统化、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者发现问题的不同侧面,引发联想,将知识与不同的情境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在探究和行动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不断地尝试、失败和重试,更容易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拓展思路,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2 非线性学习促进了知识的生态循环

学校教材集结数代学者的智慧,形成了一套符合人们逻辑认知的庞大知识体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是完备的、无需再加工的。然而,生态化知识的提出,体现出现代知识观的重要变革。生态化知识体系要求知识必须是可以再生的,学习者原有的经验、产生的行为、交流的方式等都应当可以进行拆分与重组,进而构成新的知识体系,非线性学习提倡多角度的思维方式、非结构化的学习过程,更容易促进知识的生成,实现知识的生态循环。

在非线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从外界环境接收各种信息,经过一系列的筛选、联想、分析、处理等信息加工过程,与已有知识结构整合,构建出新的知识结构,并不断地对其进行修订,形成一个如图1所示的非线性学习的生态循环结构。

3 非线性学习彰显了21世纪教育的人文关怀

21世纪不仅是科技的世纪,而且是人文的世纪,社会中各个方面都竭力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气息。由于非线性学习的开放性与广源性,学习者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和学校教材之中,而是实时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展兴趣爱好,了解真实的社会情境,与各界人士交流心得,从各种信息中感知新事物和新变化,获得不同的交流体验。此外,学习者还可通过网络等媒介享受一些休闲、娱乐信息,舒缓长时间学习之后的紧张和疲惫感,使学习变得轻松、愉悦。因此,非线性学习彰显了21世纪教育的人文关怀。

三 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模型

移动环境是指无固定时间和地点的学习空间,而学习空间是一种能让学习者开放获取、自由参与、互动交流的环境,它既包括实体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空间包括课堂、公园、网络、社区等所有可能发生学习行为的环境,体现出社会开放性和信息延展性的特征,此外,移动已不再局限于“移动的设备”和“移动的学习者”了,而更倾向于把现代社会看作一个移动的整体。

在移动环境中,学习者可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外界信息,实现与他人的交流。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学习者和外界环境通过各种渠道(如手机、PDA等),更加便捷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学习者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确定合适的学习伙伴、请求他人的支持、了解各类实时信息、采用更灵活的方式进行交流等,以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模型如图2所示。

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模型包括学习者、学校、资源、伙伴、社会这五个要素。学习者在接受学校常规教学的同时,还可通过其它媒介获取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请求学习伙伴(包括教师、专家、同学等)的协作与支持,以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习者还需实时了解社会形式的发展与变化,对学习做出相应的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与互连网环境中的非线性学习相比,移动环境中的非线性学习范围更广、形式更灵活,学习者不仅可以从课堂中获取信息,而且还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等方式将学习延伸到了外界环境的方方面面:获取的信息也不再是单纯的建立在逻辑认知上的、环环相扣的教材内容,而是复杂多样的信息,需要学习者主动获取、加工。并与外界交流,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学习者无需在固定场所或使用固定设备进行学习。学习者在移动环境下进行非线性学习时,他们可以通过手机、PDA等移动通讯设备,在公交车、偏远郊区等地方便捷地获取信息,这对有线网络不发达、计算机设施落后的地区来说,是一种更为有用的学习途径。

四 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实施策略

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更加灵活多变,学习者需合理

调节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做到统筹兼顾,真正体现非线性学习的优势,在实施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一些策略:

1 注重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提取与加工技能、信息道德等,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学习者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面对数量庞大、复杂多样的信息时,有些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觉得手足无措,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习者获取、筛选信息,如告知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习网站导航的使用方法等,使学习者不偏离主题,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防止不合理利用信息现象的产生。

2 鼓励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从多角度看问题

教师可鼓励学习者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如无线网络、手机等)积极获取各种资源,引导学生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了解新的信息及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经验体系,拓展思维、发挥联想,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培养学生从单一方面看问题到从多元化角度看问题的转变,从系统的、单一的学习模式中跳出来,寻找新的问题解决途径,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 鼓励学习者在行动中探究问题

在非线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更容易遇到新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可采取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协作、网上搜索资料、向其他人咨询等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尝试、失败和重试的过程中得出结论。这种方式既能增强学习者面对困难的勇气,又能提高他们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和协作交流的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4 鼓励学习者自我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决定了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非线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定制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而非严格按照既定的教材,顺序、逻辑地完成每一节学习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习者自由发挥特长、调动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充分体现了非线性学习的人文关怀。

5 非线性学习的实施不能脱离学校教学

很多情况下,非线性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而学校教育在建立学习者初步经验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目前非线性学习只能作为学校常规教学的一种补充,以培养和提升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不能取代学校教育,只有协调好非线性学习与学校教学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非线性学习的价值。

五 结束语

非线性学习因其非系统性、多元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社会适应型人才方面独具优势;而移动的环境使非线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更加灵活和便捷。移动环境下的非线性学习,将更好地体现出其优势,实现其真正的价值,促使学习者自身的成长,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2]王继新,郑旭东,黄涛,非线性学习空间的设计与创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9-22。

[3]张伟,陈琳,丁彦。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基于分布式认知论的视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0,{4):21—25

[4]吴小鸥,非线性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实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6(2):70-73。

[5]王继新,黄涛,论非线性学习的模式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9,(4):6-8

[6]王广新,单从凯,认知风格理论视野中的超媒体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5,(2)26-29

[7]桂清扬,学习的未来从E-learning到从E-learning——戴斯蒙德·基根博士新著解读之一[J],中国远程教 育,2003,(4):74-76

[8]胡通海移动学习的定义、特征和结构[J),软件导刊,2010, 9(7):178—180,

[9]林艳琴,网络环境下非线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LD]』c京:北 京交通大学,2008

编辑 宋树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