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振兴乡镇> 正文

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软实力【精选推荐】

发表于:2022-10-31 10:0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软实力【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软实力【精选推荐】

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软实力5篇

第一篇: 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软实力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深入开展质量兴农行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好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人文禀赋,积极推动农业新发展,构建三产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对机械化和信息化供给基础,有效提高土地产值,优化资源利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提高,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实施藏粮于地于技战略

守好耕地红线,保证基本农田永久保护。贯彻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并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增基本农田数量,防止大量城镇近郊区的优质耕地被占用,确保足够面积的耕地,以达到保护优质耕地的目的。依靠技术力量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如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影响;
加强对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要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利用科学技术解决制约耕地生产能力的障碍因子,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提升。到2020年,确保49.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34万吨以上。

(二)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合理确定建设优先顺序,围绕巩固和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安排已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块,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的镇村,积极支持贫困乡镇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和产出能力。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将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纳入规划范围和年度建设计划,增加资金投入,充实建设内容,实行连片治理,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到2020年,建设完成20.97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例40%以上,其中建成13.18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学习“垦造水田雷州模式”先进经验,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优先将集中连片、适宜规模化开垦的地块纳入垦造水田计划,到2020年完成0.3万亩水田垦造。

(三)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高服务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扶持引进农机大队,加快农机结构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主要农业生产机械化工程,特别是粮食作物的全程系列化机械作业,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运用现有科技创新大厦等科技型孵化器平台和农业企业,形成贴近农民需要的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信息、种养等方面的科技信息、技能培训信息以及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信息。在信息传输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信息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同时,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对于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技术使用的水平,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各镇村农技作业体系基本建成,县域农民信息化使用水平达50%。

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布局

(一)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以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为目标,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在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茶则茶、宜果则果、宜渔则渔,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在水资源较匮乏或引水较困难的地区合理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与水库和灌渠建设相配套,改井灌为渠灌,多方法解决实际性问题;
在山田/地交错带,积极推广山田/地结合、粮果/茶兼顾、生态循环种养、植果模式,在水源缺乏选育推广耐旱节水作物,发挥红薯类等旱地作物作用,调整种植制度,适度发展粮物轮作、粮肥轮作。在限养区控制生猪,稳定肉禽、蛋禽,适度扩大标准化肉牛养殖规模;
推进畜禽养殖适度规模化,实行生猪、肉牛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发挥山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名茶优果等产品种植生产等。(责任单位:县农委,各乡镇、园区基地)

(县16镇农业基本情况表)

(二)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在继续稳定农户家庭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扶持农村个体运销大户,培育民间运销组织。制定生态富民强县产业行动方案,优化生产结构。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向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行户户连片,产业集中统一规模化,做好做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的改组改造,把有市场、有效益的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改造成为龙头企业,打通生产链,延长产业链。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广泛吸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社会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参与龙头企业建设,增强企业资本力量。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鼓励采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以五华经济开发区、河东工业园区为基点,串联三组团打造物流枢纽网,联合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及中农批等平台,构建五华产业网,为农民及时提供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种子、苗木、种畜禽、菌种等,并为农民解决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责任单位:县农委、科工商务、中小企业局、区管委会)

(三)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

根据“一核两区三组团”先进布局,立足现有各镇农业产业情况,基础条件,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打破各镇仍处于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产业链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的局面。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整合各镇乡村农业产业资源或潜在发展产业,整体推进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储藏保鲜、精深加工、创建品牌和市场开拓,能有效提高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县农委、科工商务、中小企业局、国土局)

(县16镇农产品基地规划表)

三、加强农业质量品牌建设

坚持农业提质为导向,坚持品牌发展战略,以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目标,启动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富农“三大行动”,引导企业创建“三品一标”推广农村电商商标注册,鼓励各镇根据镇内优势产业积极申报国省级商标、名牌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抓住现有农业产业基础,突出五华县茶、果、蔬等品质优势,2020年努力实现全县16镇各增农产品申报省名牌产品1件,申报省著名商标1件,农村电商商标注册增加15%。(责任单位:县农委、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园区基地)

(一)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依托农业产业园、基地,田园综合体等农业载体,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以茶叶、油茶、红薯、果蔬等名优农产品为重点,完善种子种苗、生产资料、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等级、检验检测等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做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建设。重视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
重视各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
重视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建设,确保上市的农产品都符合标准要求。坚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农业标准化工作一起抓。充分发挥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切实加强工作协调,完善农业标准化建设总体规划,掌握发展动态,研究解决农业标准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进五华县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到2022年,农业标准化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

(二)抓稳“食安五华”建设

围绕“抓重点,控风险,保平安,促和谐”目标,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全力开展全县食品安全专项工作。强化蔬果类生产基地的日常例行检测,检查蔬果类生产基地是否有有违法生产、经营、使用违禁药品行为。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严格实行种子经营许可证及代销委托书、农药、肥料登记证制度。同时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中交易市场监督抽检,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采用快检技术,做到对五华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的全覆盖,并按时上报快检信息,对于抽检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采取无害化处理销毁。做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将五华县打造成食品安全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三)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综合考虑五华县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实施富民强县产业方案,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业或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防止盲目跟风现象,避免产业同构、同质竞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同时规模化、产业化需要,可以多镇联合产业品牌化,打造县镇地理品牌产品。力争2020年打响县级“高山云雾茶、七畬径茶”,2022年新增3个县级农业农产品优势产业。

(四)打造五华农业“金字”招牌

大力实施县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打造名企业、名产品,形成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五华金字招牌”。加快“广东省产粮大县、茶叶产出大县”建设,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提高涉农地理标志商标及其他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组织实施五华县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塑造工程“五华+产品”,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打响五华招牌。围绕茶叶、油茶、柚子、烤烟、猕猴桃、桃驳李、柿子、龟类养殖、山地鸡、肉牛等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优势的产业和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底蕴、地域特色的特色品牌,推动其不断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管理,争当“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县。

四、加强农业平台载体建设

(一)加快“三区”建设

加快五华县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规划建设,明确红线及标准,并逐步完善提高效能,发挥“三区”作用,保证粮食生产、其他优势农业农产品的规模化高质量化产出,不仅要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提高五华县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主要以水寨、河东、安流、郭田等主要粮食主产地及连片高标准粮食地为主要划分区域,到2019年底前,完成1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任务,根据各镇农业产业特色及定位,力争2020年完成“三区”规划建设,2022年发挥“三区”主导作用。

(二)推进“三园”建设

把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纳入五华县产业平台重点项目建设范畴,打造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加快科学编制规划、加快制定政策及工作方案,配备骨干力量,同时建立健全“三园”体制机制,功职能明确,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为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的平台。升级强化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基地,提高建设标准和生产规模,对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和培育一批重点以茶叶、优质稻米、果蔬、油茶等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园,力争2020年申报成功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到2022年,完成建设2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力争2020年完成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3个,现代农业科技园2个,现代农业创业园2个,2022年实现运作效能80%以上。

(三)落实“一体”建设

打造优势农业田园综合体,依据“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发展定位,积极申报引入国省市级专项资金,推进实施县16镇的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乡镇优先建设以农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镇内产业基地等园区基础,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引领示范带动其余镇建设。力争2020年至少完成建设6个镇田园综合体各1个,2022年实现各镇各具特色田园综合体建设完成1个以上,争取形成县域田园综合体连线连片,实现合成多产业多特色的大型田园综合体。(“三区,三园,一体”建设责任单位:县农委、县发改局、科工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园区)

五、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龙头企业带动性作用,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责任单位:县农委、科工商务局等)

(一)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现代三农发展趋势重点,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工程,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鼓励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发展产业联盟,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进集群集聚发展。发挥农民合作社纽带作用,探索建立合作社退出机制,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吸引青年返乡下乡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等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搭好程序简便高效平台,支持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具备条件的向公司制企业发展。推行“筑基工程”(每年扶持2户明星企业,规范提升10个示范社(村),扶持规模经营示范农场或园区,培训上千名新型职业农民),鼓励他们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金融、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在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村官等重点人群中,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加快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政、税收、土地信贷、保险等政策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承担涉农项目规模。

到2020年,争取市级以上大型农业企业30家,家庭式农场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00家,吸引青年人才、大学生毕业生、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累计人数达1万人;
到2022年基本实现人才回乡、定点常态化,农业企业发展趋势化,市级以上大型农业企业40家、家庭式农场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00家以上。

(二)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组织

充分利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运销大户和中介人在生产、经营上的优势,利用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在资本、信息、管理上的优势,利用农委办(扶贫)、畜牧局、科工商务、汉光超顺、中农批等部门或企业在人员、场地、技术上的优势,通过组织创新,建立各具特色,符合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股份合作型、中介带动型和科技服务型合作组织。同时,强化对合作组织的有效监管,促进合作组织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真正做到民办、民营、民管、民享。构建以农户为基础、新型经营主体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技术服务“信息平台”为载体,组建“土专家”“田秀才”专家库,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创业致富“领头雁”培训计划,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参加社保的制度设计和补贴办法,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因地制宜,鼓励各乡镇、村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特点、自然环境和现实条件,以市场为导向,本着“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大力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把集体产权明晰到户或人,让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东,享有集体资产的收益权和分配权,参与集体经营收入的分配。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果园、养殖水面以及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各类房产设施、集体建设用地等资产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项目,按照“条件、自愿、规范、有序”的原则,在全县所有符合条件的村逐步全面推开。通过把集体产权明确明晰到农户,划定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入股参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拓宽集体经济发展途径。2020年初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达到40%以上,其中超过10万元的村达到20%以上。发挥党组织对集体经济的领导核心作用,防止内部少数人控制和外部资本侵占集体资产。完善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继承、抵押、担保、有偿退出等权能,充分保障合法农民权益,逐步提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把经营性和公益性服务结合起来。依托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在病虫害防控、农业技术指导与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鼓励有经济管理服务职能的部门,向农村延伸农资供销、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职能,打造为民服务综合平台。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打造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制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到2020年,各镇至少建立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站,服务体系持续建设完善,2022年基本实现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

(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基于五华县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基本现状,要处理好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生产的关系,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不断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支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运用农超、农社等产销对接模式及中农批等交易平台,引领小农户对接市场。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支持各类为农服务组织釆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销等方式,面向小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分级备案、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

六、大力培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产业新业态“四型发展”,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推动生态旅游、康养、农旅产业,构建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县发改局、县科工商务局、中小企业局等)

(一)延伸整合产业链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立体化、复合式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链延伸整合,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全产业链布局中的关键作用,2018年开始实施培育扶持产业链领军企业,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支持香雪、康奇力药业在县域建设药材种植基地,做大加工制药,做强南药产业。鼓励长乐烧等酒业以规模化、标准化进行原料种植,推进酿酒技术升级,完善运营机制,做强“千年酒业”文化。加快华城、安流物流园建设及中农批平台扩容建设,依托电商大厦、科技创新大厦等孵化器平台,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一批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农业服务业企业,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农业产业链全面升级。培育和发展农(电)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到2020年,县级产业链领军企业5家以上,农业服务业企业6家以上,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集群2个以上。

(二)打造提升价值链

发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推动农业发展价值倍增。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填空、提升行动,支持发展农产品、林产品、禽肉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特色加工业,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可纳入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聚,建设原料基地和加工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隆起带。支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一批推动价值提升的关键技术和特色产品。重点延伸茶叶、油茶、红薯、果蔬等优势产业加工链,走精品、品牌、多品种化路线,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商标和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品牌溢价水平,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挖掘县域生态资源、温泉资源、红色资源,形成旅游多元化。提高酒店容量、星级标准,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民宿试点,逐渐完善民宿建设、运营机制合法化。推动五华足球小镇健身休闲点项目建设,推动乡村旅游创新创业。培育建设2个以上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到2022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1230.95万人次,总收入达到91亿元以上。

(三)优化融合供应链

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实现网点县域全覆盖并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支持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建设,推动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鼓励供销、邮政、快递和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经营布局,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初一站”。加快中农批、安流、华城物流园建设,支持完善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率先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区域性先进冷链物流中心。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深入实施“品牌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推广农超、农企、农旅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摸索定制化消费模式,形成产地与销地、生产者与消费者良性互动生态圈。提升农村供应链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开展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应用示范,促进流通环节节本降耗增效。

(四)打造农业农村“新六产”

打造农业“新六产”平台载体,争当农业“新六产”示范县。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支持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三园同建”,以园区化引领发展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关联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平台。

七、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县委农办、发改局、科工商务局)

(一)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引进对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或科技服务机构,并整合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建设五华县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匹配、资金资助、后勤保障等方式,制定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农业科技青年项目,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落实科研专家、团队在五华办实事,结合现有科技创新大厦等科技孵化器平台,加强精神加工、生态农业、生物工程、智慧农业、富硒大米和食药用植物种植等开发利用,争取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利用产业基地,建立茶叶、油茶、金柚、果蔬等优势特色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整体提升县域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县域农业产业需求,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提升科技含量和后劲力量,力争2022年农业科技贡献率大72%。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园区体系建设,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操能力。提供相应的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农业技术普及,定期组织参加专业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培训材料、组织实地观摩实操等方法,保证针对农民所开展培训工作的贯彻落实。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签约技术指导员,培育科技示范户,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保证农民对农业新技术了解和接受水平不断深入,进而达到对农业新技术进行大力推广的最终目标。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民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执行国省市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保障科技转化利益个人、团体的权益,鼓励科技成果技术入股等多元化方式投入价值链中,充分调动科技技术人员及其他人才的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性。对接省市,建设五华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农业科研项目储备库,继续建设完善科技中心、电商大厦技术孵化平台,结合农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载体建设科技引领示范基地,2020年,建设1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镇,3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

(三)探索“智慧农业”建设

在产业优势区或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示范区域,探索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釆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引进运用农业预警系统,实现生产全过程可监可控、风险预警和决策辅助,建设农业物联网、农业监测预警云平台,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样板。充分运用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智慧性水利工程、高端农机装备,打造1个以上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打造“五华惠农信息社”、“智慧农业服务中心”等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五华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智慧化和农村信息化。到2020年实现县域行政村“五华惠农信息社”全覆盖。

八、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

(一)拓展农村产业融合新空间

以“三权分置”思路,将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优先提供保障,并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釆取入股、联营等方式,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科技、创业园区等片区集中。并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业务。挖掘利用好农业农村生态资源、人文禀赋,加快农旅、农业教育、农业文化,农村康养等产业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根据适宜条件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传承和生态环保等附加功能,重点以横陂等具有温泉特色资源镇以及益塘水库等自然优越区域打造康养、温泉疗养为主题的服务综合体;
整合适度利用县域客家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化足球产业。加强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支撑。打造田园、文化综合体,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园村融合。努力创建沙田柚、油茶、茶叶、果蔬、红薯、酒业等特色小城镇或旅游综合体,加快足球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特色五华宜业宜居的优良空间,加大力度引导扶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落户,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抓手力度。

(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改革农村土地及集体产权制度,以入股的形式,实行农产品生产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和收益统一分配。推进形成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形成的联合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加快试点,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社保”、“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紧密利益联结方式,探索形成适宜各镇发展新模式,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和村务公开栏,适时公布农产品市场行情和农产品收购指导价格,引导和规范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强化合同管理、明确收购保护价、利润返还、预付定金、返租倒包、保险理赔、财政补贴等责任规定,杜绝霸市,故意联合压低农产品价格等不法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民的积极性。整合利用政府扶持资金,鼓励将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增强带动农户发展能力,保障农民收益。

(三)发掘新功能新价值

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拓展升级趋势及产业基地、园区的陆续建设完善,鼓励各镇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功能、休闲观光功能、文化体验功能,促进农业功能从提供物质产品向精神产品拓展,从提供有形产品向无形产品拓展。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与多重价值,发展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创建茶叶、油茶、红薯、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

(四)推动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

鼓励各镇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加快建设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区及特色休闲度假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着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促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模式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专业镇、专业村示范,引领带动县域各镇、村专业发展。

九、构建农业开放发展新格局

基于五华是农业大县潜力,构建农业开放新局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市“一区两带”建设,站稳市内市场,延伸至珠三角经济带,利用好县域外侨资源开拓省外资源甚至海外资源,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推动农产品外销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利用物流园、中农批等枢纽点,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境外注册商标,支持涉农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熟悉区域甚至海外规则的农业龙头企业。强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企业联盟等在推动和开拓市场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如中农批等农产品外销交易平台,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赴境外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举办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外贸”等新型市场拓展方式,拓宽农产品出口渠道。加强重要农产品出口监测预警,积极应对贸易纠纷。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贸易渠道,完善链条建设,力争国际标准,持续扩大优势农产品外销量。

(二)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

立足我县“一核两区三组团”基本发展格局,继续拓宽与市“一区两带六组团”区域合作面,抓住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辐射机遇,争取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区域的农业合作相连接,在市内外布局产业链条直至省外。鼓励企业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开发经验和技术,在县域建设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营销网络试点,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优先建设一批与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产业园区。带动县域企业“抱团走出粤东,进军珠三角,跨出海外”,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区跨国农业企业集团。

(三)加强农业科技合作

持续扩容增效电商大厦、科技创新大厦平台,打造五华科技创新孵化园区等农业孵化器平台,不断加强国内外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重点引进优良种质资源以及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鼓励涉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通过联建研发机构、委托或联合研发、技术论坛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种质资源的管理经验,建成一批农业科技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基地。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蔬菜园艺、农业大数据、节水农业等领域国际合作。

第二篇: 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软实力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人期盼的“桃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管好山,用好地,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一、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立足现有条件,区分轻重缓急,实施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垃圾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着力补齐短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确保“一年提标扩面、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全面提升”。重点打造华城镇、转水镇、潭下镇、安流镇四个美丽乡村特色示范镇,同时打造23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具体如下:

(责任单位:住建局、水务局、环保局)

专栏13 美丽乡村示范名单

水寨镇

黄井村,大湖村

河东镇

东溪村,下一村

华城镇

新一村,湖田村

横陂镇

红光村,夏阜村

棉洋镇

罗城村,福城村

安流镇

半径村,福岭村

龙村镇

梧溪村,水口村

华阳镇

莲高村

岐岭镇

王化村

转水镇

长源村

潭下镇

金石村

长布镇

青岗村

周江镇

狮潭村

郭田镇

蕉州村

双华镇

矮畲村

梅林镇

优河村

(一)推进生活垃圾污水处理

编制县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规划和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加快周江镇兰鱼村垃圾场升级改造和安流镇焚烧发电场建设等工作,统筹建设村庄垃圾收集点,完善村、户收运系统。规范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确保每个自然村不少于1个以上垃圾收集点、1个以上保洁员标准配备。鼓励开展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处理,配套建设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设施。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到2020年底,全县基本实现设施设备齐全、治理技术成熟、保洁队伍稳定、资金保障长效、监管制度完善,基本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村庄保洁覆盖面和垃圾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以上,不断提高垃圾有效处理水平。

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各镇污水处理厂、站根据地区自身条件,分别采用二级处理和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建立健全农村排污监管机制,明确分类分级排放标准,严格饮用水源、水库等生态敏感区域周边乡镇、村庄污水排放监管,规范农村工矿企业、养殖户、农户等排污行为。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优先治理主要河流干流沿线村庄污水和房前屋后河塘沟渠。2020年年底前,自然村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80%以上。2022年年底前,县域内60%以上行政村建有污水处理设施。(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各乡镇)

(二)加快推进乡村“厕所革命”

重点推进“厕所革命”,按照群众接受、简便实用、节约美观、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全面普及乡村旅游区等公共厕所。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卫生应符合《GB19379-2012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的要求。合理配置村庄内卫生公厕,按《GB7959-2012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的要求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卫生公厕派专人管理,定期进行卫生消毒,保持干净整洁。保证县域内每个行政村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2020年年底前,乡村旅游区等公共场所建设A级以上厕所,每个自然村按实际需求建设1个标准化公厕,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或资源化利用。(责任单位:县国土资源局、县城综合局、县旅游局、各乡镇)

(三)加大村庄绿化美化建设力度

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工程。保持现有生态绿化的基础上,实行清旧补绿、拆旧建绿,优先选用乡土树种,以规划林、果林等产绿双优为先的种植。开展绿化树苗移植栽养,重点保障村镇规划区等绿化用苗需求。广泛开展全县义务植树。认真组织发动各村委会、各单位,实行全乡动员,人人参与进行植树绿化,重点推进农田林网和村旁、路旁、水旁、宅旁“一网四旁”绿化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庭院、村、沟渠、通道全面增绿。规划实施两江四岸绿道建设,支持环村绿道建设。加大县域水域,乡村水面生态治理力度,保护好水域、水质,实现河道清洁,水体流畅,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到2022年,全县绿色村庄达标率达到65%以上,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基本实现“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及绿水环绕、客色青山的乡村绿化格局。(责任单位:县林业局、县环保局)

(四)强化新建农房规划管控

对农村现有房屋进行现状测绘,并对农村家庭人口、家庭分户及已建房屋等有关情况进行普查登记,建立管理信息数据库。强化农村住房规划管理,加快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各地宅基地布局。根据《五华县规范农村建房实施细节》、《五华县城乡建设管理秩序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城乡管理秩序整治要求,规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加大农村违法用地、削坡建房查处力度,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到2022年,基本完成村庄旧房除险加固。

实行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村庄客家风貌特色水平。结合区域传统文化特点,按照本土特色、乡土味道和节能环保要求,进行新民居建设和旧民居外立面改造。出台加强农村建房风貌管控政策,由规划设计部门设计2—3个建筑方案,供村民建房时自主选择。对主要道路两旁的房屋,实行统一建筑风格,突出五华客家传统文化特色。到2022年,基本完成外立面整治,实现农村住房外观整洁、管理规范。

(五)保护古树名木,提升价值,美化乡村

开展五华县森林资源普查,在普查的基础上,对古树名木进行建档立案,包括县农业产业茶树、油茶树、果树等,形成完整的资源档案。根据现有的古树名木管理条例,结合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体系,定期对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保护现状等进行动态监测和跟踪管理。其中,对五华县内千年名树如棉洋镇竹坑村老山布惊树、长布镇北洋村千年古红椎树进行重点保护。根据古树名木生长情况,采取设置保护性栅栏、支架支撑、填堵树洞、设置避雷针、防治病虫害、灌水施肥等复壮管护措施,确保其健康生长。根据实际情况有必要采取移植集中保护,形成古园、古林等,实现古木保护基本要求,发挥古木林优势形成景观、景点,创造价值。

(六)加强“空心村”服务管理和改造

将空心村改造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镇(街道)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协调和指导。加快“空心”问题甄别,针对人口多出乡就业村,完善基础设施,创造条件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加快“空心”向“实心”转变。空心村改造中拆除房屋的建筑面积将列入各镇(街道)“三改一拆”任务完成数。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审批流程,推广建立“联合会审、并联审批、一次告知”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空心村改造建设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档案管理,规范操作流程,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确保政策的连续性。

第三篇: 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软实力

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的研究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对国家的描述,是除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外,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等力量的总和,这种影响力、外在形象,构成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具体的软实力是指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制度建设、国家的执政能力、管理能力、民族心理、国家形象、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以及从文化传统延续到民族的影响力、凝聚力。它还包括文化产品,如报纸、报纸、电影、电视等,甚至语言。例如语言表达的影响,一种美感,一种魅力,都包含在其中。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和思想吸引力的力量。这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参照系。表面上的文化是很软的,但不能忽视的力量。加强文化软实力,增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特殊而重要的。二、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1.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成就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里,与国情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新亮点”。

文化产业是一种从无形到有形、从意识形态到经济形态的文化转换方式。在文化市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对于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大,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竞争的有效武器。我们必须好好利用它,使其成为一个新的亮点,从而使中国的整体实力得到增长。

第二,文化价值观得到认同。

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公共价值观,是人民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心理归属。中国的文化价值观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仁、诚、善是主要内容。在新时期,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这一概念以其简单的文化内涵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园”已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话题。

第三,“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深得人心。

国际形象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是衡量一个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一个友好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并赢得了赞誉和世界各国的尊重。这些真实的形象工程,彻底改变了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国际形势。在中国,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已深深扎根在人民的心中。

2.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很快。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在这一方面起步晚、基础弱、经验少,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社会核心价值观缺失。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近几年“两会”期间,来自各地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关注国人核心价值迷失的问题,加紧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国家建设的呼声再度高涨。

第二,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除了上文提到的“三个还不完全适应”之外,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仍然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电影方面,我国电影的海外销售几乎只是美国的一个零头;
在文学方面,迄今为止,国外民众很少有人能说出除莫言外一个比较有名气的中国作家;
在跨国旅游、知名企业和品牌影响的方面,中国元素依然稀缺。总体上看,虽然近两年来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文化产品中中国元素越来越多,但是,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的状况却是不争的事实。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从而潜在的优秀传统缺少了被发掘的机会。其次,一些文化产品被注入其他因素,降低了其本身的质量。最后,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如文化产品盗版严重、低俗不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等,要规范好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为文化资源向文化竞争力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1.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信是民族文化价值的信仰和肯定,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费孝通先生,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认为,文化自信意味着那些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历史圈的人拥有了自己的文化自觉,并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因此,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味着大学生群体认同我国的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坚信民族和国家的活力。

作为一个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或群体,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民族文化有一种敬畏和自豪感。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随时,有一个坚定的坚持自己的文化,既不是极端傲慢,也不放弃。

第二,对他文化发展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和信心。

第三,宽容外来文化,积极学习外来文化的优势,坚决抵制其腐朽内容。要有文化自信,敢于按照自己的标准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把有益的部分转化为我们自己文化的强大补充,继续加强文化博采众长。

2.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

从文化自信的含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的一种认可和信任,它成就了人们对于本民族的一种归属感和信任感。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树立文化自信对于其自身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的重要群体,能否建立起文化自信,关系到其自身长远的发展。大学生只有对本民族的文化理念和自身的文化价值有充分的认同和肯定,才能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才能充分的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在受到当今世界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为自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大学生群体能否建立起文化自信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必然会在掌握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创新,从而保持了民族文化的长久的生命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面对着西方文化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引导大学生树立的强烈的文化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只有对本国的文化和文化的实力有充分的肯定,

认识到本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真正树立起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才能更主动的接受和学习民族文化、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民族文化的真正强大和在世界上的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大学生群体树立文化自信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重大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延续的血脉与灵魂,要想保持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而我国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建立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是一种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关系。只有自己树立起自信,别人才能够给予我们信任。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能否建立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他们对于我国文化的态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大学生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把握和继承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保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
才能在接受当今世界上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崇拜外国文化,在处理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时,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立场。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才能更好的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向世界,加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自信和责任感。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群体应该有文化自觉的理念,建立起文化自信,为国家的文化自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调查4.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

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

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不多,教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多强于说教,少有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在课堂上了解的关于民族优秀文化的知识并不多。“在社会大环境中,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人们对于民族文化这种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长远意义的资源的不重视,也就使得社会上也缺乏能够充分了解和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从而使大学生群体缺乏了对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了解途径。”再加之,中国一些传统文化由于缺乏时代性,又不能做出一些适当的改变和创新,不能很好地顺应时代的潮流,也使得大学生群体对之不感兴趣。这一切都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不了解,缺乏对本民族文化必要的认可和肯定,也就缺少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的基础来源。

②对于中国的主流文化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坚持,出现了一定的信仰危机

“主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价值观所在。强化主流文化的重要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中之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其对主流文化的认可和肯定是关键。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内涵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国的主流文化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增强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兴趣,加强对于主流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是有积极帮助的。但是在当前多元化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中,可供大学生群体选择的各种思潮是很多的,其中不乏与我国主流文化相冲突的文化。一部分大学生经不起一些价值观念的诱惑,就表现出对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怀疑,甚至出现严重的信仰危机,这种情况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否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我国文化的未来都有着毁灭性的影响。

③崇拜西方文化

在当前的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在谋求经济霸权的同时还企图用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来代替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谋求文化霸权。当前大学生接受文化和知识的主要媒介更多的是网络和媒体,而在这些网络和媒体之中各种文化和思想,鱼目混杂,不仅包含着有益的文化,还包含着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具有不利影响的思想,加上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接受力较强而分辨能力较弱,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被他们所接受,甚至被盲目崇拜。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盛行,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是很大的。在各种冲击之下,大学生对于中国的文化的坚持立场有所动摇,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失去信心,产生文化自卑,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的影响是严重的。

四、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机制

1.中国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大学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起文化自信,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反过来又能够促进文化软实力的长远发展。

建设和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文化自信的提升

首先,从文化自信的含义和重要性可以得出,一个民族只有保证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信任,才可能真心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以一种崇敬感和自豪感对待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使得本民族文化可以不断地发扬和壮大。而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和本质来源正是该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 树立文化自信,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从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上来看,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加强大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的提升还能不断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素质,这些都能对文化软实力提高提供帮助。最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有这句的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对于国家软实力的发展的前途是有巨大影响的,大学生群体树立起文化自信, 必然会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往更高层次, 更大效益方面发展,这无疑会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对于文化自信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现阶段的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文化的竞争, 谁的文化软实力越强谁就在国际交流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也就更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当今,我国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大,伴随着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总之,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发展这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影响机制

机制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体制,二是制度。同样,一种影响机制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体制和制度的建立。就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机制来讲,我认为应该从中国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制度建设两方面来考虑。

文化软实力发展带来的文化体制改革

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当前国际社会的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了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这种基础上,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做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要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在社会上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最终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我国的社会风气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国民素质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其次,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成就,并在国有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有了巨提高,逐步成为了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际社会中也是逐步占据了一席之地。再次,传统优秀文化的到了更大程度的继承和发扬, 其价值得到了更好地开发, 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和喜欢上传统优秀文化。最后,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中华文化更加自信的走向世界,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提高,在国际的文化竞争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文化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成就在哲学、心理层面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对于其正确文化观的树立提供帮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巨大成果,必然会使大学生对于中国民族文化的态度必然会有所改变, 使其不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在心理上,强化了对本民族的文化的自信,树立起稳定正确的文化观,这些都必然会提升大学生对于本国文化的文化自信。

发展文化软实力建立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发展文化软实力不仅需要文化体制上的改革, 建立与其发展相适应文化制度同样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和经济制度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文化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国的文化制度建设一直跟随者时代的脚步,引领着文化发展的潮流,这就为大学生很好的了解时代的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为了发展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制定相应的文化制度,这就体现了国家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对于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重视,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再次,文化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在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文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以很快的就体现在国家的文化发展上,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大学生也会感觉到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从而提升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

3.中国文化软实力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现状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生力军,在文化继承和传播方面有着巨大的责任。“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虽然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文化,但也存在着许多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造成腐蚀的思想。大学生群体,对于新兴事物和新潮的思想比较感兴趣, 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思想也不够成熟, 在面对西方各种思想的冲击时,不能准确的辨别好坏是非,在缺乏正确舆论的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迷失方向”。那么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文化现状主要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看法呢?有的人认为当前的中国文化正处于一个历史发展中一个秩序混乱,参差不齐的阶段,这是由中国当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决定的。虽然比较混乱,但是总体的势头是好的,是朝好的方向发展的,对现阶段的各种腐朽文化不必过分的去担忧,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这种情况会慢慢得到改善。还有的人则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很不满,认为现阶段,中国充斥着过多的腐朽文化和各种思想潮流,自己的主流文化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中国文化的根受到了威胁,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不抱希望;
有的同学,对于文化的追求上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面对多种价值观的选择,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反省。

就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来讲,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同国际社会的各方面交流,对外交流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文化交流方面越来越多。例如组织了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等,另外中国对外的文化出口也是逐年增加,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像世界更全面的展示了中国的文化面貌,提高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当今世界上有 1 亿多外国人正在学习汉语,我们应该抓住这种机会,加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美国,日本相比还是有巨大差距的,在对外文化交流还处于一种劣势,在文化产品的进出口之中有着严重的文化赤字。对此,我们应该有深刻的反省,努力地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尽力掌握主动性,减少差距。那么,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的发展,影响力逐渐的增强,对于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有增强作用的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指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于我国的文化理念和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可肯定,对国家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然来自于一个我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首先,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逐步提升。2000 到 2009 年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到第七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不断增大,在此基础上就对于我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机会, 可以借助经济的全球化来实现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事实也是这样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武术,戏曲,艺术,书法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被广泛传播,深受许多外国人的喜欢,这无疑对于大学生群体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是有很大提升的,相比外国的文化,中国许多传统文化也是值得认可和肯定的,而且要比国外的更好。关键的是,在近些年的发展之中,更中国的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创新力的得到凸显,我国的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创新, 不断进行着延续, 这更增强了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自信。

其次,中国的文化产业也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比如说,谈到电影,大家映入脑海的更多的可能是好莱坞大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方面,我国的新闻机构等还是处于弱势,互联网网站的数量和完善程度也是同外国有一定的差距。差距固然存在,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正在一步步的缩小差距,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电影,在 2010 年有 47 部销售到了海外,销售收入达到 35.17 亿,比 2009 年增长了 27%。201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排名的销售量超过 2500 万册的十本书中,我国占了三种,这是历届排名中所没有的。”大学生作为一个追求时尚,新鲜的群体,在看电影时看到了更多中国的优秀电影作品,读书时读到了更多中国优秀的出版物,这就为大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直观的感受,那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不断的增强,这也就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会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造成一定的冲击

首先,传统优秀文化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文化自信的根源就是一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粹, 对于传统文化的漠视是一个民族最可悲的事情。大部分的大学生,热衷于对时尚和新潮的追求,对于一些传统的东西缺乏兴趣,这一方面源于西方文化对于我国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形式过于陈旧或者不为人所了解, 如果不能以更加创新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的潜力进行挖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会失去其根源。其次,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对于多元文化的整合能力不足。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市场经济也给我们的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将人们的利益和物质需求都激发起来。“在文化发展上,人们的工具价值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严重, 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目标却因经济社会变迁而被边缘化,文化的手段价值被强化而其目标价值,即社会效益反而被淡化。”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上,就是以经济利益作为其第一追求,在选择专业上也表现为选择一些社会上抢手的热门知识和技能,而不只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文化核心价值的把握不足,也就导致了谈不上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
为,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五、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第四篇: 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软实力

营盘村“党建+”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作者:潘俊才 陆琪琪
来源:《源流》2018年第05期

        新丰县黄磜镇营盘村地处高寒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近年来,该村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党建+”为引领,立足生态优势、环境优势、高山地域优势,竭力将高山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的新动力,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近几年来,该村以农业产业为纽带,在引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建+现代农业”模式,实现了党建和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该村以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支部抓合作社、合作社促产业、产业带群众增收”的党建富民强村一体化发展模式,目前全村已建成樱花峪、高山茶、油茶、黄磜番薯等“一村多品”特色产业项目13个。其中高山茶种植基地2500亩、樱花种植基地800多亩、有机疏菜种植基地200多亩,樱花峪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景点之一。尤为突出的是,该村所着力打造的产业型党支部—皇茶埔高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作用明显。该合作社实行“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产出的高山有机茶品优质良,深受茶客喜爱,2015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此外,该村还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优势,积极贯彻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倡导“农旅”联姻,大力发展乡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该村通过推广“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电子商务”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示范和帮扶服务作用,实现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探索出了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双赢有机融合的新路子。

        2016年,该村积极争取上级帮扶资金,在全县率先成立首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并以建设合格党支部为标准、以红薯种植等特色农业为主打、以电商平台为纽带,成功打造了营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带动村里21户贫困户共55人参与种植,有力带动了贫困户实现脱贫、农户实现增收。此外,该村“两新”组织皇茶埔高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鼓励老区150多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实现土地流转有效化,让农户在股份分红中获得收益。

第五篇: 乡村振兴发展“文化”软实力



申论热点:乡村振兴发展
【热点背景】
2019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综合分析】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至关重要,必须集中力量攻坚农村问题。
第一、农村缺资金、缺人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都不如城市,因此,需要完善乡村治理,为农村经济社会带来改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财政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力度增强,总量不断增加;金融方面:贷款支持乡村振兴;期货方面:支持重点领域特色农产品期货期权品种上市;债券方面:安排一定比例支持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发展
中公教育



第二、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路: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有条件的地区向自然村延伸;电: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水: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加快解决农村吃水难问题;房:继续推进危房改造;网:推进宽带网络向农村延伸,推进提速降费;物流:完善县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企业在县乡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点
第三、加强农村软件建设。红白喜事--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治理;黑恶势力--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杜绝“村霸”等黑恶势力对基层政权的侵蚀;报酬待遇--全面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建立正常增长机制
第四、增加农业发展机会。明确了政策支持的主体: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户合作社两类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户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
第五、选择好农业产业方向。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乡村特色产业:“乡字号”“土字号”:食用菌、杂粮杂豆、中药材、特色养殖和花卉苗木。要搞好乡村特色产业,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资源,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发展好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
中公教育



业(2乡村新型服务业。休闲旅游、餐饮民俗、文化体验、健康养生、服务养老等农村第三产业(3现代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支持县域发展精深加工,有利于把加工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我们就一定能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注:部分言语参考人民日报
中公教育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实力 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