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振兴乡镇> 正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完整文档)

发表于:2022-11-06 11:1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完整文档)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6篇

第一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

《形势与政策》课程试题 【A】卷答题纸

阅卷须知:阅卷用红色墨水笔书写,得分用阿拉伯数字写在每小题题号前,用正分表示,不得分则在题号前写0;
大题得分登录在对应的分数框内;
统一命题的课程应集体阅卷,流水作业;
阅卷后要进行复核,发现漏评、漏记或总分统计错误应及时更正;
对评定分数或统分记录进行修改时,修改人必须签名。 

特别提醒: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考核纪律,违规者将受到严肃处理。

国际恐怖主义“新生态”的成因分析

摘要:2014年以来,国际恐怖主义“全面开花”,逐渐形成了一个从东南亚经南亚、中东至非洲的“C”型恐怖主义新版图,其中“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肆虐作歹、全球扩张,南亚恐怖势力“胜利在望”、强势复苏,非洲恐怖活动愈发猖獗、大案频发,东南亚恐怖活动也有复燃之势。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恐怖主义“新生态”渐趋成型,国际反恐斗争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字:国际恐怖主义 新生态

引言:国际著名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2014年11月发布的《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统计,2013年,在全球87个国家发生了9814起恐怖袭击案件,比2012年增长了44%。从当前国际恐怖活动态势判断,2014年的全球恐怖袭击次数恐将再创新高。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和泛滥,一幅以中东、南亚和非洲为主要策源地的国际恐怖主义新版图逐渐形成。

一、国际恐怖主义“新版图”

2014年以来,“伊斯兰国”(前称“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曾是“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分支机构)异军突起、攻城略地,占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大片土地。6月29日,该组织悍然宣布建立横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哈里发国家”,其头目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当选为最高领袖“哈里发”,并号召全球穆斯林支持和效忠于他。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伊斯兰国”的规模可能在3万人以上,而且该组织财力雄厚,总资产高达20亿美元,称得上是“全球最富”的恐怖组织。凭借雄厚的财力和人力,“伊斯兰国”迅速蹿升为国际恐怖势力的“领头羊”。

在伊拉克,“伊斯兰国”大力挑拨、刺激教派冲突,对执政的什叶派政权构成严重威胁。2014年4月,“伊斯兰国”发布2013年度战果报告,宣称2013年共发动了9540起袭击行动,包括4465起路边炸弹袭击、600起汽车炸弹袭击和1083次暗杀行动。而伊拉克政府2015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该国发生的各类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共导致15538人死亡、22000人受伤,成为2007年以来“最血腥”的一年。

在叙利亚,自2011年国内冲突爆发以来,叙利亚本土的极端势力也呈现井喷式发展,出现了许多极端主义团伙,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支持阵线”。该组织在“伊斯兰国”的直接扶持下于2011年底成立,不久就迅速发展壮大,成员达到1万多人,成为反对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的“中坚力量”,频繁制造恐怖袭击大案。

随着“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坐大,伊、叙边界已经名存实亡。“伊斯兰国”把伊、叙当作“根据地”,进一步向中东地区国家渗透蔓延,成为该地区最大的恐怖威胁。2014年“伊斯兰国”在黎巴嫩、约旦等伊、叙周边国家多次作案。伊拉克驻美国大使鲁克曼表示,“‘伊斯兰国’的兴起是一个全球肿瘤。如果国际社会不能有效协调应对,那么将导致出现一千个本·拉登”。美国参议员格雷厄姆也警告,伊拉克正迅速变为对美国实施袭击的新策源地。

2014年,阿富汗塔利班等武装组织活动更加频繁,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多起重大恐怖袭击,塔利班9月22日发表声明拒绝承认新当选的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还警告称塔利班会继续作战。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12月19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自2014年初至11月底,阿富汗平民的死伤人数分别为3188人和6429人,平民伤亡人数较2013年增加近两成,创有记录以来的新高。面对日趋恶化的安全形势,美国被迫调整政策,宣布减少计划中的撤军人数。

在阿富汗的邻国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塔利班不断在巴基斯坦的经济、政治腹地制造事端,2014年6月8日更是对卡拉奇国际机场发动了骇人听闻的袭击。面对恐怖活动的持续威胁,巴政府不得不于6月15日宣布在位于该国西北部的部落地区开启前所未有的全面反恐战争。而巴基斯坦塔利班则掀起报复性恐怖袭击浪潮,12月16日,悍然袭击了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一所军人子弟学校,造成至少141人死亡,震惊国际社会。

自2013年5月尼日利亚政府军在该国东北部开启完全按照“战争模式”进行的反恐行动以来,“博科圣地”与尼政府军间的对抗日趋激烈。据统计,2014年一季度因“博科圣地”恐怖活动而死亡的平民超过1500人。“博科圣地”活动范围向该国政治、经济重心延伸,4月14日,尼首都阿布贾的一个汽车客运总站遭“博科圣地”炸弹袭击,造成72人死亡。“博科圣地”还大肆袭击学校和进行绑架活动。同样在4月14日,尼东北部博尔诺州一所女子学校遭“博科圣地”突袭,276名少女被绑架,大部分学生被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武装分子当奴隶或妻子。同时,“博科圣地”还不断向尼邻国扩张。2015年1月1日,“博科圣地”在喀麦隆极北大区杀害了11名公共汽车乘客。而就在两天前,“博科圣地”在极北大区杀害了十几名卡车司机……

在索马里,2014年以来,非盟维和部队联合索马里安全部队针对“青年党”发动了新的攻势,夺回了几座城镇。但“青年党”依然控制着索马里中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继续进行游击战,多次袭击索马里总统府和政府高官。2014年2月总统府遭遇汽车炸弹和恐怖分子袭击,造成14人死亡;
7月,“青年党”再次袭击总统府。同时,“青年党”还将触角伸向了肯尼亚等周边国家。2014年6月15日,肯尼亚姆佩凯托尼遭“青年党”袭击,造成49人死亡;
11月22日,“青年党”在肯尼亚北部劫持一辆巴士,杀害28名非穆斯林乘客;
2月2日,“青年党”袭击了肯尼亚北部的一个采石场,杀害了36名工人。

“基地”组织北非分支在马里的扩张虽然遇到阻击,但其实力并未遭到致命折损,开始通过路边炸弹、汽车炸弹、伏击等形式与外部围剿力量展开周旋。在遭到打击的压力下,北非分支的活动范围不断向利比亚、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国扩张,与各国极端武装相互勾连利用,建立新的活动基地。

二、恐怖主义“新生态”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9·11”后,恐怖主义在国际社会的严厉打击下仍很猖獗,个中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内部看,恐怖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复杂的历史社会根源,当今社会存在着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从外部看,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依然有待统一,特别是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反恐双重标准等问题。因此,反恐斗争也应从多方面着手,靠单一手段、单一国家很难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首先,暴恐手法更趋极端和残暴。“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恐怖袭击造成17958人死亡,比2012年增长61%。而世界著名风险评估公司梅波克洛夫公司(Maplecroft)2014年7月2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与恐怖袭击有关的平民死亡数量正大幅上升,截至2014年7月的过去12个月里,全球有18668人死于恐怖袭击,与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上升了30%。这些都显示出恐怖袭击的手段越来越致命。

其次,在暴恐路线上选择“建国”路线。国际“圣战”运动近年出现了关于优先打击“近敌”(伊斯兰国家世俗政权)还是优先打击“远敌”(西方国家)的争论。长期以来,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传统恐怖势力主张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作为首要打击目标,将西方在伊斯兰世界的盟友列为第二目标,最终恢复建立“哈里发”帝国。而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新生恐怖势力则倡导在控制区迅速建立“政权”,实行严苛的伊斯兰教法统治,然后再不断向外扩张。由于“基地”组织多年未能在西方策划实施有影响力的恐怖袭击,其袭击“远敌”的路线逐渐失去吸引力。而“伊斯兰国”2014年6月成功建立“哈里发国家”,设立完整的、上下一体的国家机构“治理”控制区。“伊斯兰国”一举实现了国际“圣战”分子长期以来的梦想,其代表的暴恐新路线未来可能会得到更多恐怖势力效尤。

三、恐怖主义的根源

如果说贫穷产生恐怖主义,必然的结论是越贫穷越产生恐怖主义。可是显而易见,滋生恐怖主义的地区并非是当今全球的“首穷”。全球最贫穷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然而事实上恐怖主义分子没有一个是这个地区的人。如果具体到恐怖主义分子个人,如本·拉丹,则富可敌国。从纵的方面看,历史上贫穷的时代和地区实在太多,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极端行为。说贫穷是恐怖主义的根源,还意味着有贫穷就会有恐怖主义。但是可以相信,在消灭贫穷以前,人类完全可以消灭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既不与贫穷相始,也绝对不会与贫穷相终。贫穷与恐怖主义在程度上不相匹配,在时间上不相始终,这说明贫穷与恐怖主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再看所谓宗教信仰差异问题。凡差异都是双方的,你与我有差异就意味着我与你也是有差异的。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犹太教和基督教有差异,也就意味着印度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有差异。如果说宗教信仰差异是恐怖主义之源,那么合理的结论必然是各大宗教里产生的极端分子的数目应当大致平衡。可是有目共睹,现实并非如此。有人说阿拉伯穆斯林是恐怖主义的源头,其实不然。自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以来,历史事实说明,穆斯林与恐怖主义并无因果关系。宗教信仰差异是从来存在的,而恐怖主义却不是从来就存在的;
宗教差异永远存在,而恐怖主义今后必不会与任何宗教同寿。所以恐怖主义之根源决非所谓“宗教信仰差异”一语所可搪塞。 

  最后看民族压迫问题,所谓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那么本·拉丹是巴勒斯坦人吗?纽约世贸大厦里的遇难者是犹太人吗?如果说极端分子与巴勒斯坦人都是阿拉伯兄弟,是兄弟就应该帮弟兄一把,那么历史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南北美洲,都发生过排华、拒华、迫害华人的事件,如此说来全球华人是否就应该组织自杀性的爆炸集团,到这些国家去袭击平民,搞恐怖活动?阿拉伯人虽然曾经建立过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可是在更多的历史时期里是被异族占领的,在过去被占领的时代和地区里并没有产生如此规模和强度的恐怖主义行为。放眼世界古今,民族压迫是常例,而恐怖主义却只是很近的新事物。八年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华民族的压迫莫此为甚,可并没有产生恐怖主义。无论南美北美,印第安人都不是主人,都是被压迫的民族,也没有产生恐怖主义。这说明,所谓民族压迫产生恐怖主义之说,也是难以充分成立的。 

  形式逻辑告诉我们,有新现象出现,必定是因为有了新原因。既然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肌体上的新菌株,那么古老的存在肯定不是这种新菌株的充分根由。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恐怖主义与贫穷、宗教分歧和民族压迫无关。我们可以说,贫穷、宗教分歧和民族压迫是产生恐怖主义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恐怖主义必定另有更直接的根源、更充分的条件,我们必须继续寻找。

四、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及防范对策

恐怖主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当代国际政治重要前沿问题之一。就现实层面来看,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日益构成威胁和挑战。在某种情况下,恐怖主义活动丝毫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因此,不打击恐怖主义就难以维持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中国诱发恐怖活动的因素相对较少,国际恐怖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较小。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也给中国再次敲响警钟:中国绝非远离恐怖主义的“安全岛”, 中国在对付恐怖主义问题上切不可掉以轻心。      

翻开世界地图,人们不难发现中国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多么紧密的“地缘联系”。作为恐怖主义的“大本营”,中亚地区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该盆地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遍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诸国,东部边缘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该地区贫穷落后,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汇集了三股黑恶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极端宗教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       

中亚地区与中国西北边陲毗邻,实际上已成为三股恶势力对中国进行分裂与恐怖暴力活动的“前进基地”。境外的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组织,不仅以中亚为根据地,频频在国外制造分裂中国的舆论,试图扩大国际影响,而且竭力向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渗透。他们向新疆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提供资金和武器弹药,为其培训武装恐怖分子。据外电报道,2000年,两名新疆分离主义势力的成员在车臣战争中被俄罗斯军队俘虏,遣返中国。盘踞在土耳其、中亚等地的民族分裂势力还试图联合蒙、藏等宗教分子搞破坏活动。由此可见,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与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已狼联合,中国西北边境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渗透和冲击。  

“疆独”、“藏独”——中国最大的恐怖主义威胁  

  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分裂活动、恐怖活动呈活跃、上升势头,除了受境外“三股恶势力”的影响和策动外,还缘于这一地区所固有的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的土壤。  

  中国西北地区聚居着回、维、乌、哈、塔、吉等少数民族,早在七世纪中叶就接受境外伊斯兰教的传播。因此,境内外的同一民族在宗教、文化和习俗上存在着“同质性”。“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根深蒂固。它们宣扬“天下穆斯林是一家”,“所有突厥民族应建立统一的国家”等等。它们甚至号召通过“革命”和“圣战”,实现“新疆独立”。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民族分裂势力确实呈现出极端的色彩。  

  与此同时,一些披着宗教外衣的恐怖主义组织纷纷成立。据披露,在境外的“东突独”组织就有50余个。在新疆境内,有组织、有纲领、有计划的恐怖主义组织也有40多个。一些组织已形成一定规模。  

这些以分裂国家为目的,以一定组织形成出现的恐怖主义组织对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宁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它们培训暴力恐怖分子,积极筹集武器弹药,实施恐怖破坏活动。以1997年伊宁大规模骚乱事件为标志,新疆民族分裂活动进入活跃期,带有“圣战”色彩的暗杀、爆炸等恐怖暴力活动频繁发生。

从以上分析来看,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日益紧迫的重大威胁,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日趋严峻。

一是加大依法惩处和严厉打击力度;
二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反恐、防恐意识和知识;
三是加强网络反恐力度;
四是注重源头治理,彻底铲除滋生蔓延恐怖主义的土壤;
五是推进国际反恐合作。

五、结语

恐怖实际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一种被普遍使用并且适用的政治手段。广义的恐怖主义应该包括所有具有政治目的的暴力行为,其中应该有国家暴力行为、团体暴力行为和个人暴力行为。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权逐渐被国家这一国际关系行为体垄断,一般定义为团体或个人的反政府、反社会的暴力行为。所以在对待恐怖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不宜也不应该跟在美国后面乱跑,而应该有自己的态度与策略。要在反对恐怖主义犯人道性民族宗教分裂性与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之间寻找最佳的利益平衡,争取做到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参考文献:

1、王艳雯:《现代恐怖主义的历史根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论恐怖主义新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影响》孔继萍 东北亚论坛 2003年1月1期 

3、《9.11”事件后日美关系的走向》 陆国忠 >2002年02期

第二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论反腐倡廉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课程名称:
形势与政策

任课教师:
范曦

专 业:
新闻学

班  级:
13新闻班

学  号:
222013309022023

姓  名:
张敏

2014 年 9月 30 日

论反腐倡廉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张敏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赌腐败进行廉政建设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心的重大政治问题,近两年来,党一直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为有力抓手,加强反腐工作机制体制创新,不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斗争工作向纵深发展,进而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

关键词:反腐斗争;
执政能力;
廉政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彰显了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深入推进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鲜明立场和决心,对于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必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党的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腐败导致人心丧失,进而走向灭亡。无数历史和现实的例子警示我们:从严治党,反腐倡廉,事关党的生死存亡,试管国家的兴衰荣辱,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保持清正廉洁,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名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所以我们党对腐败现象的滋生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反对消极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作为自己的重要奋斗目标,并把反腐倡廉的要求贯穿到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和党的事业、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创造出一系列丰富的反腐倡廉经验。

.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习近平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腐败的滋生是由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造成的,所以彻底根除腐败是一个艰难而长远的奋斗历程。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主义和其他剥削阶级的影响将长期存在,产生“官本位”思想,用“做官”看衡量人生价值,势必滋生官僚思想。加之中国封建社会以宗法制度为基本社会结构。在封建宗法观念下,一个家族总是利害相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重重血缘关系还产生了复杂的人情网络,所以任人唯亲,官官相护,这句是所谓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这种裙带关系、宗派主义容易滋生腐败。

随着改革开饭的推进,吸收和利用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各种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也活跃起来,严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膨胀,手中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被金钱和安逸的生活所诱惑,为一己私利不顾集体利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生活作风腐化,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剧了社会矛盾。而在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这些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不利于社会和谐,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严重阻碍了改革进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腐败现象不断呈现复杂性、多样性和隐蔽性,反腐倡廉工作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反腐倡廉建设的任务也更加的繁重。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形式,决定了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既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

二.党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

土地革命時期,我们党处于被围剿的境地,任何腐败行为都可能产生危机。所以我们党的腐败现象,所以党始终对腐败现象高度警示,把实行廉洁奉公放在党的建设和根据地建设的突出位置。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以史为鉴,倡导全党学习《甲申三百年祭》,警示全党不要当李自成,不要犯胜利后骄傲的错误。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又明确提出要经受执政考验的要求,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和我们党始终以坚决的态度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反腐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旗帜是鲜明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明显的,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新形势下的反腐任务

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和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繁重和紧迫。我们必须警醒起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和发扬我们党在反腐倡廉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好传统、好经验,坚持发扬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思路、好办法,同时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也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强化权力运行和制约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新时期开展反腐倡廉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切实做好教育、监督、惩治。教育要取得实效,不仅取决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要靠监督、严惩作保障。监督工作要取得实效,不仅取决于监督的权威性,还需要加强教育、提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严格规范、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做好违法乱纪严惩工作。最终,通过违法乱纪惩治工作严肃查处腐败案件,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倡廉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四.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反腐败工作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一)反腐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特点,就是通过具体的执政行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这是我们党的执政优势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腐败滋生,社会矛盾加剧,党的执政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如何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呢?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清除腐蚀执政能力的毒瘤。只有把反腐败工作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才能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在复杂的形势下,牢记党的宗旨,经受住考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二)反腐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保证

党风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只有坚决遏制、肃清腐败,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得到人民群众的继续支持和认同,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党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甚至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三)反腐败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互促进

首先,反腐败工作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的,都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次,惩治腐败分子,督促、规范职权行为,保障权力正确行使,必然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再次,党的执政能力受到削弱的重要原因,就是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所以提高执政能力,必须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为此,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促进执政能力建设。

五.加大反腐败力度,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一)加大治标力度

治标,就是严惩各种腐败行为,把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抑制下去,这样才能为从根本上反对腐败创造前提条件。

1、加大查处力度。职能部门要加强联系和协调,形成反腐败合力,集中精力打反腐歼灭战。在全面反腐败的大局下,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  

2、加重处罚力度。加重惩处腐败力度,提高腐败的机会成本。一方面,对有贪污、受贿腐败行为的公职人员,至少要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加大金钱处罚数额。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公务人员踩踏贪污、受贿底线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加重对贪污罪、受贿罪的刑罚处罚,通过法律加以威慑。比如修改刑法,使贪污、受贿罪的起点数额提高,这样,打击贪污罪、受贿罪将更有震慑力,也更具有公平性、说服力。

(二)完善治本体系

治本就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巩固和扩大反腐败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注重预防,关键是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反腐倡廉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需要与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因此,要将预防腐败现象寓于各项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

1、加大制度创新,推进制度反腐。着重抓住容易产生腐败现象的环节来推进体制创新,形成用制度规范权力运作、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逐步铲除腐败现象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未雨绸缪。例如:建立和完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完善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全面实现“阳光”工程、逐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

2、完善民主监督体系, 规范权力正确行使。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监督主体缺乏起码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另一方面是被监督者的自律意识和监督意识薄弱。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监督渠道上想办法、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完善民主监督体系,一是政府要自觉地强化公仆意识,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建设“阳光政府”,然后教育群众增强权利意识,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二是要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结合起来,要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形成监督合力,对权力运行进行全方位监督。三是要把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结合起来,使监督的关口前移,既防患于未然,又及早发现和解决发生的腐败问题。

3、健全教育宣传制度,加大干部教育力度。开展反腐败斗争,首先要立足于教育,从思想上筑牢反腐倡廉、拒腐防变的堤防。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教育搞好了,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端正了,精神境界提高了,才能真正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长城。

防止“纵蝇为害”,也决不“养虎为患”。自从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来,习近平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反腐,要求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着力清除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众多“苍蝇”、“老虎”纷纷落马,振奋了党心民心,也纯洁了党的队伍,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

第三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关于“四个全面”论文及学习感想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开创崭新局面,得到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

此外,习近平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

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一种理论,总是来源于实践,成长于实践,并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

  “四个全面”,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意蕴深邃思想理论的提出,是对党治国理政方略的继承完善和发展创新,它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集中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成为我们在新时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

一、"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智慧结晶

  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到现在两年多的实践发展中,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就《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进行说明时所指出的那样,"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面对这两方面"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冷静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深刻变化,统筹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关系,实现了治国理政基本方略认识与实践上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一方面,"四个全面"从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的把握上对治国理政方略予以更为全面的定位。从"四个全面"所涉及的内容上看,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问题,都有过深入的阐述。但是,把"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既是第一次,也是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所做的系统性阐释,这就是: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中,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在巩固党长期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局面的实践中,逐步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另一方面,"四个全面"从目标任务、重点要求的统一上对治国理政方略予以更为明确的展示。"四个全面"不仅存在有相互联系、互为促进的内在关系,同时也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在发展目标、任务、重点要求等方面具体推进的路线图。从这样几方面的意义上看,"四个全面"从目标要求、任务要求和实践发展重点要求的统一上,对治国理政方略以予更为明确的展示。

  二、"四个全面"是新的实践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必然选择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要求到现在,时间才过两年,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却出现了极为深刻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与新的发展,使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在各方面实践中切实得到推进,必然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体现新的发展要求,而"四个全面"正是这种发展要求的具体反映,是新的实践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现实选择。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攻坚性要求。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之后,改革开放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且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进入攻坚阶段的改革发展,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以更彻底的举措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全面的推进破解制约改革深化的各种难题,已经成为难以绕开和必须完成的任务。  

  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突出性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的意义,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所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才特别强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这里的"姊妹"关系告诉我们,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法律作为治国之重器,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解决改革发展本身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胜利实现。

  最后,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性要求。在"四个全面"的内在关系中,党所处的特殊的地位,使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比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这既表现于党的领导作用对"从严治党"的要求上,更表现在解决党的建设存在问题所必需的从严治党的"全面"性要求上。  

  三、"四个全面"是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在带领各族人民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同时,对新的历史起点上治国理政方略的认识与把握也更科学化、系统化,而"四个全面"的新概括,既是这种认识与把握的重要体现,也为我们按照中央部署,适应新常态、奋力新作为提出了根本的要求。

——要从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上认识"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性。"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方略,使党和国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布局、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

——要从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实践化的要求上推进"四个全面"的具体落实。推进"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方略的实践化,关键是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中要有"新作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针对小康建设实践中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推进实现全面小康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要从"四个全面"实践发展的进程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总结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出的科学认识,也需要在新的实践与发展中继续丰富与发展。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随着改革发展的全面深化,影响我们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会更加复杂,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也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研究"四个全面"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进一步深化对"四个全面"实践发展规律的认识,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由此增强促进"四个全面"实践发展的系统性、预见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四丶学习感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新年伊始,“四个全面”战略走向前台,其立足现实、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实践意义和远见卓识将全面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意义深远,不仅意味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而其重要性在于,它鲜亮地勾绘了民族复兴的深刻逻辑,从而成为畅想中国愿景、登高望远,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切入点和着眼点。

今年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包括政府工作的整体部署,从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双中高”到全面深改和扩大开放,从简政放权到结构优化,从创新创业到社会民生,乃至国防和外交,都将在“四个全面”中得到统一。

  中国的发展,需要“天人合一”的举国智慧,需要“以和为贵”的包容气象,需要高屋建瓴的全面战略,需要激发经济活力,需要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改革精神。因此说“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战略,既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指引;也是指明方向、协调步伐、全面科学思维的新要求。今天的中国,需要在“四个全面”战略指引下,从民族复兴大业出发,融汇古今中西、把握时代脉搏,共筑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商学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2015年10月15日

201404032238

李延胜

第四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

《影响当前国际安全的主要因素》

●美国的霸权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美国的霸权主义一直都在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冷战时期,美国霸权主义主要目标是阻止苏联扩张、削弱苏联实力;主要实施范围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周边地带和地缘政治上重要的“中间地带”;主要手段是军事上的对抗与遏制。冷战后,克林顿政府于1994年7月发表的《国家参与和扩展安全战略》中正式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明确提出了美国谋求领导世界,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市场经济制度、美国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自由民主力量的战略目标。美国的“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不再是被动地遏制某一敌对国家的扩张,而是积极地向全世界扩展美国的势力和影响;美国的目标不再是与苏联争霸世界,而是独霸世界;美国全球战略的实施也不再有特定范围和限度,而是实施的空间范围更广,手段更多,目标更大。表现之一是对外军事干预有所加强。在“参与和扩展”战略下,美国在冷战结束以来对外干预出兵达50余次,每年用兵频率较冷战时期高出一倍以上。美国将所有国家分为四类,对所谓的“无赖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制裁、政治颠覆与施加压力、军事打击的政策。崇尚武力是美国的主流文化和传统。美国自独立后至现在的伊拉克战争,共发动过70多次对外战争和侵略,共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武装冲突200次。除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美国基本上都是胜利者,而每次胜利都给他们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回报,由此而形成了美国人的一种战争经济观:战争是国家最好的一种战略性投资。 

●宗教对当前国际安全的影响

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社会现象之一,一直就与和平、战争和安全问题有关。但长期以来,权力政治作为国际事务中的“通用货币”和主流话语,一直流通于西方国际关系学界,而宗教问题则被国际关系研究者置于边缘地位。冷战的结束使被美苏两极对抗所掩盖的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得以释放,给国际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界一般认为,宗教主要通过以下路径影响国际关系和安全:首先,宗教观念和信仰通过影响决策者、社会舆论和普通民众作用于外交政策,这也是宗教影响国际关系和制度的最重要的方式;
第二,宗教是可被国际体制内各种行为体制利用的合法性来源之一,如“圣战”使战争行为合法化,而当代“正义战争”观念和“人道主义干预论”也具有宗教和神学渊源;
第三,“与国家有关的宗教行为体”和“非国家宗教行为体”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国际事务,而某些宗教领袖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有重要影响力;
第四,宗教成为国际关系中与军事和经济力量等相对应的“软实力”。宗教价值观念和准则以不同方式影响国际舆论和制度,而运用“软实力”也是宗教团体影响所在国外交政策的最重要如非唯一的方式;
第五,通过跨国/跨界宗教现象和运动,如宗教冲突、传教运动、宗教恐怖主义以及人权问题、人口增长和堕胎等与宗教有关的问题作用于国际关系和安全。

●非传统因素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愈加凸显。2005年10月25日被美国内媒体称为是“悲剧的里程碑”。当日,美军在伊拉克阵亡人数突破2000人大关。截止到12月13日即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进入第1000天,美军阵亡人数已达到2149人,至此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阶段结束后的阵亡人数已是大规模作战阶段阵亡138人的十几倍之多。美发动伊拉克战争,未能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相反在伊境内乃至全球引发了更多的恐怖袭击事件,国际恐怖活动继续呈上升之势。截止到11月底,全球已发生较大规模恐怖事件约360余起,比2004年同期约增加20%;
造成约3000余人死亡,比2004年同期约增加10%.年内,国际恐怖活动遍及西欧、高加索、中东、南亚乃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英国伦敦、埃及沙姆沙伊赫、印尼巴厘岛、俄罗斯纳尔奇克、印度新德里等地均发生了重大恐怖袭击事件,造成惨重伤亡,特别是发生在约旦首都安曼的恐怖爆炸袭击事件,造成我国防大学学员代表团3人遇难、1人受伤。恐怖活动对国际安全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很严重。2005年8至9月,美国南部遭受飓风袭击,数百万人撤离,上千人死亡。10月8日,巴基斯坦发生强烈地震,据巴方统计,截至11月8日,死亡人数已达8.7万人,2008年中国“汶川8.6级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伤亡,2010年日本“9.0级特大地震”并引发的核泄露事件,造成了全球恐慌。非传统安全威胁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 面对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紧急关头,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要对党和政府施加不必要的压力,而应该无条件地同党和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听从党和政府的召换,团结一致渡难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保驾护航;
同时,也应该出谋划策,力争积极、主动地打破目前的困境,化害为利,创造中国民族复兴的良好国际环境。从而促进我国复兴,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

第五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

浅谈恐怖主义与对策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置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国际社会中某些组织或个人采取绑架、暗杀、爆炸、空中劫持、扣押人质等恐怖手段,企求实现其政治目标或某项具体要求的主张和行动。恐怖主义事件主要是由极左翼和极右翼的恐怖主义团体,以及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的组织和派别所组织策划的。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特大恐怖袭击事件,作为一个标志性事态,表明恐怖主义已经超越了国界、民族和文化底线,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稳定和地区安全的首要威胁与影响和平发展的强大阻力,被视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和地球面临地“十大危险” 之一,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国际、国内一些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也存在恐怖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反恐法律体系,采取与他国携手、共同应对,加强反恐宣传等形式打击和预防恐怖主义。

如今,特别是进入2014年之后,我国也频繁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后的90年代到现在,国际恐怖主义与过去相比,呈现出如下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 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的目标多元化。

第二,恐怖活动作案主体多样化。

第三,恐怖手段日益高科技化。

第四,恐怖活动组织方式日益国际化。

二、国际反恐的原则和策略

随着恐怖主义的跨国化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才能有效地消除恐怖主义的威胁。自恃强大的美国为了打击本拉登的国际恐怖网络,也不得不奔走于世界各地,寻求其他国家的支持。所以,在国际反恐战役中,各个国家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才能将反恐怖斗争进行到底。

第一,杜绝反恐怖的“双重标准”和“以暴制暴”的反恐怖方式。

个别大国在对待反恐怖问题上一直采取“双重标准”,使得国际反恐局势不容乐观,甚至出现越反越恐的局面。例如:美国将对实施“9·11”恐怖事件的组织定义为恐怖主义组织,而面对俄罗斯车臣分裂分子则采取绥靖政策,并把俄罗斯对车臣恐怖分子的打击视为侵犯人权的现象,其用意不难理解。美国在反恐怖方面采取的这一政策,实质上分化了国际反恐阵线,进一步助长了恐怖组织的嚣张气焰。同时在反恐方式上,一定要坚决杜绝无限制的“以暴制暴”。单纯的以暴力和国际恐怖主义对抗,只会陷入如同恐怖主义一样的怪圈里。所以,对恐怖主义进行军事打击不是万能的,只有综合整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后,当地的局势不但没有缓和,恐怖主义反而愈演愈烈。这充分说明了单纯的武力报复是不可取的。

第二,必须加强反恐的国际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反恐。

恐怖主义组织分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并且国际恐怖分子也发动跨国恐怖活动。所以仅靠单一的国家,难以杜绝恐怖主义的袭扰。各个国家必须联合起来进行反恐。当前国际反恐怖合作形式主要有两种:双边反恐怖合作和地区性反恐怖合作。双边反恐怖合作主要出现在有着共同的边界,同时有一个或数个恐怖组织对两国的利益构成威胁。但是这种合作只能解决一些局部性的恐怖主义问题。例如:英国和爱尔兰、法国和西班牙、美国与以色列、埃及和苏丹等,都已经达成相关的反恐怖合作协议、协定、公约等。地区性反恐怖合作发展得比较迅速,90年代以来,有许多国家加入了地区性组织,加强反恐怖斗争合作。例如:上海合作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

第三,反恐怖合作应以联合国为中心。

美国向来绕开联合国,采取军事行动打击恐怖主义,但是效果甚微,反而将自身陷入战争的泥潭。从反恐怖战斗三年的时间看,联合国应成为反恐的大本营,在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反恐合作是最终方向。在消除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一些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单靠一个国家或若干军事强国的武器和军队是不足以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它需要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需要就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达成理解和共识,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平共处的机制。

面对如此频发的恐怖袭击事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是健全反恐法律,为反恐提供法律依据。在相当长时间里,我国法律没有对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织等、作出明确定义,这直接影响了对恐怖活动的打击和对涉恐资产的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合作。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反恐怖工作有关问题的决定》,在反恐立法上迈出了第一步,为反恐指明了方向。

二是构建反恐体系,为反恐提供机制保障。早在1982年,我国就组建了“反劫机特种警察部队”,这是我国反恐力量的较早雏形。2004年,公安部成立反恐局。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武警、公安特警和军队为主的一线反恐力量,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反恐力量体系。去年,国家反恐怖工作“协调小组”升级为“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反恐怖工作的领导。而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强化反恐战略顶层设计的又一重大步骤。

三是推进国际合作,为反恐营造有利环境。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国际公害。进入新世纪,我国在反恐领域的国际合作进入快车道,其中,上海合作组织就是中外合作反恐的成功典范。

反恐任务,任重而道远。

第六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

形势与政策专题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班 级:

姓 名:

2020年 11月 30日

“乡村振兴”背景下罗江产业的选择发展

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策略下,四川德阳罗江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坚持“旅游为文化树形,文化为旅游铸魂”思路,以古蜀文化为核心,以川菜川剧、乡愁记忆、农民诗歌等特色文化为支撑,形成了以白马关景区为核心的“一核一环三廊”融合发展态势,构建了全域旅游、全域发展的大格局,赋能乡村振兴,谱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篇章。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只有产业才能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的稳定。根据罗江本地的实情和发展程度,作者认为可以优先发展以下产业:

一是现代特色农业农业是乡村产业的主体,发展乡村产业,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因此,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实际发展特色农业,把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使之成为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长,必须适应这种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农机作业、疫病防治、金融保险。

三是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将来,城镇化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农村仍会有大量人口居住生活。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生活观念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农村的养老托幼产业、物品维修产业、批发零售业、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生活性服务业大有可为。另一方面,从城市人口看,随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会吸引大量的城里人回归农村养老、康养、休闲、旅游。

四是乡村传统特色产业传统土特产品,地域特色浓厚,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民族的文化,有独特的产业价值。因此,要把罗江这些产品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这不但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市场需求,培育形成地方的乡村土特产业,而且能够保护传统技艺、传承民族文化。比如罗江的豆鸡、川菜川剧。

五是农产品加工业各地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积极发展适合本地产业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就业链和效益链,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比如罗江本地花生、翠冠梨、贵妃枣等。鄢家镇结合自己是罗江“西蜀柚乡、云岭果海”核心镇的现实情况,把当地文化与柚子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即在柚子上画上三国人物脸谱和当地风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果品牌脸谱柚子,十分受市场青睐,通过“一带一路”的“快车”,还远销俄罗斯。

六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要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基本条件,需要搞清楚你的市场需求和目标群体,需要有创意的设计和巧妙地营销。因此,各地在发展中要认真研究,理性选择。比如罗江可以基于白马关三国文化大力发展旅游。罗江区可以积极发展“农户+专合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农联”、“农产品+电商”、“农户+工商资本实体”等多种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组织形态。建立农民专业合社、注册家庭农场、建立“农联”实体、淘宝“罗江馆”等罗江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

七是乡村建筑业要重视发展农村建筑业,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业管理标准,加强农村建筑施工队资质管理,规范农村建筑市场,培育产业大军,树立建筑品牌。

八是罗江还可继续出台惠农助农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对符合条件的涉农经济实体得到相应的财政奖励或补助,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和农旅融合产业,吸引工商资本到罗江投资,为现代农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

以上八条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还可以根据罗江实际的发展状况不断进行优化,不断进行方向的改进,使得乡村的产业更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为罗江总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推荐访问:振兴 乡村 形势 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关于乡村振兴 形势与政策乡村振兴论文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