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4篇
第一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原创10篇【与】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10篇《合集》
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原创10篇【与】乡村振兴战略论文范文10篇合集 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原创10篇 篇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为一名省委党校中青班学员,笔者近日听了党校教授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授课,通过现场学习和上网搜索方式了解了一些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情况。
总体感觉,各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培育乡风文明,促进群众生活富裕,但相对而言对推进乡村治理特别是改善乡村治安的具体做法并不多,似有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治安良好是治理有效的重要体现。
从我省实际看,乡村治安状况与乡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等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一个治安混乱的乡村,产业往往难以兴旺发达,乡风往往受到不良影响。
例如我省有一些因毒品问题问题突出被国家有关部门重点整治地区,还有一些因命案、涉枪涉爆等问题突出被省有关部门重点治理或挂牌整治的地区,这些地区治安状况较差,一些外地企业对到当地投资有所顾虑,当地产业并不兴旺,部分群众难以安居乐业。
这些地区有的人员“违法致富”并产生不良示范效应,诱使不少人员同流合污,严重败坏当地乡风文明。
当然也有一些地处珠三角的乡镇,虽然突出违法犯罪层出不穷,但实现了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群众生活富裕。
这些乡镇群众经常面临“两抢一盗”、黄赌毒黑拐骗等问题的滋扰威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得不到有力保障。
从第三方调查情况看,这些地区的群众安全感普遍不高,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如果群众安心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安全感低,即使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也谈不上治理有效,不是全面的乡村振兴。
4月26日,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认真落实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让**父老乡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攻坚仗”。
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对实施乡村振兴指明了具体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省实施乡村振兴要统筹兼顾各项总要求,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治理,确保乡村安定和谐有序,社会治安良好,让父老乡亲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为此要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铲除滋生黑恶势力土壤;
要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牵引,有效排查整治治安问题突出地区和黄、赌、毒、拐、骗、涉枪涉爆、电信诈骗等突出治安问题;
要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对各类治安问题的防控水平;
要完善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预防和化解农村各类突出矛盾纠纷,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农民的普法宣传,提升农民法律意识,营造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
篇二 当前的国情、农情及党和国家事业的大局对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实现的可能,这也是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
然而当下中国城乡二元制体制的框架下,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年龄知识结构、农村社会建设和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突出等问题,现实的制约着中国农村的振兴发展。
围绕这些问题,以及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即城乡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谁也离不开谁) 。
能否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 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必须从国家战略规划引领、党内法规保障、健全法治保障、加强领导责任制保障、实施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全方位加强制度性供给,对农民关系的问题作出总体部署安排,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作出全面谋划。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经济大省,农业农村问题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非常突出,不仅与兄弟省份在该问题的差距逐渐拉大,而且与**经济大省地位及其不匹配。
主要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农村建设发展滞后;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低等问题。
结合**实际,下一步主要应从坚持统领、认真谋划、重点攻坚、推动产业发展、振兴乡村文化、夯实乡村治理基础、等角度出发,切实做好我省乡村振兴工作。
特别在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上议事日程,认真部署、认真动员、认真实施,防止空喊、走过场、不落地。
正确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坚持两手抓,防止重城轻乡,一手软、一手硬。
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防止急功近利,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定不切实际的指标,搞假大空、搞形式主义。
科学认识当前农村现状,防止出现去农村化,产生悲观、畏难情绪。
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防止出现政府干、群众看的“两张皮”现象。
要强化责任担当,转变观念,防止出现等靠要、应付交差、无所作为现象。
要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防止照搬城市建设模式、搞大拆大建和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倾向。
要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抓好落实,防止出现把现代农业建设完全等同于乡村振兴的倾向。
同时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
产业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发展最根本的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珠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起来,从落后欠发达地区一跃成为世界级制造中心,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的领军企业,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扎扎实实地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为先导,辐射带动区域全面发展。
粤东西北乡村发展同样需要产业,没有产业作牵引,人口不可能集聚,资金不可能涌入,经济发展不可能腾飞,教育、医疗等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也难以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举步维艰。
当然,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产业一定要结合地方特色,找准定位,做好规划,不能追求短期回报快上大上“政绩工程”,更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篇三 近期,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的课堂学习和现场教学,增强了我的生态观和增长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知识。
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推进新时代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就是我们的使命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这个生态环境就包括我们的森林,为了做好林业工作,让“山更绿”,以青山谱写美丽乡村的底色,我认为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基础工作 第一方面,大力植树造林。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生动描述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这个“树”就是源头的源头,所谓“无木不成林”,这个木从哪里来,就是要靠我们大力植树造林,不仅要在植树节植树,而且要在平时进行全民植树,要在宜林荒山植树,优化植树品种,改善林份结构,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第二方面, 全力保护森林。
种好一片林容易,管好一片林难。
近年来,由于天气异常,森林防火的形势严峻,如何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守住造林绿化的成果,是困扰林业建设的一大难题。
今年清明节前后,全省各地都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大部分基层干部都取消了休假,我也是在假期连续三天下乡检查和督促森林防火工作。
县、镇、村三级干部职工和护林员都深入到各防火重点部位开展巡查,同时在各个进山路口设置临时检查站,严防群众进山燃放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物品,严防山火的发生。
但千防万防还是有山火发生,主要原因是部分群众的的防火意识差,存在侥幸心理,最终酿成山火。
因此,我们还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老百姓的防火意识,提倡文明祭祀;
加大惩处力度和巡查力度,确保不发生山火和不发生破坏森林环境等事件。
第三方面,发展林业产业。
所谓靠山吃山。
林业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种效益,是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重要的基础产业和绿色富民产业,在改善生态状况、促进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林业产业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载体,是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精准脱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有效途径。
大家知道的林业产业有林业产品种植、森林观光旅游、森林休闲服务等,比如种植经济林和各种山珍,建设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小镇、森林乡村、森林人家,通过输出优质的林业产品、服务、文化等资源,努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最后,我认为,林业大有可为。
我们林业人要抓住“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在林业这一广阔天地有所作为,为建设“美丽**”作出应有的努力。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给我们明确了乡村振兴的内容,笔者认为,**省应切实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领域全过程,按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全局性的统一部署。
在部署之前,我们一定要读懂弄通中央为何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国家有新的作为。
这是我国国情、农情、党的使命决定。
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实力增强,有些事以前没能力做,现在有能力做了,五年来(2012-2017)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财政收入从11.7万亿元增加到17.3万亿元。
二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并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了新的部署,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委将共同推进。
第二是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有新需要新期盼。
一方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由来已久,陶渊明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古代乡村美好意境的写照。
今天提出振兴乡村,我们期望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达到教育医疗优质化、农民增收明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功能完善、美丽宜居,各具特色,达到乡村发展有人气、有活力,有潜力、适合生产生活“诗意栖居”的美妙意境。
另一方面是人民对脱贫奔康的期盼。
我国当前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种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模式,最突出体现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十八大以来6600多万人口稳定脱贫;
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累计接近8000万人;
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让广大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新时代。
由此可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顺应农民新期盼,立足国情农情。
篇五 笔者认为,**作为改革开发的先行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多面广,务必要把握“人、地、财”三个关键。
一、要发挥好支部书记作用,解决“谁来干”的问题。
乡村有没有人气,能不能留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志。
当前,农村有才、有钱、有能力的群体流失严重,留下来的大多是“61、38、99群体”,改变农村现状能力有限。
要发挥好支部书记的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成功,关键就在村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
支部书记要发挥群众“主心骨”、发展“领头羊”、稳定“顶梁柱”作用。
履行好基层党组织领导者、党在农村政策的落实者、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者、农村和谐稳定的维护者、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者等六项职责。
要做到对各级政策能领会,能找清发展路径;
善于做群众工作,能说到群众心窝去;
做到公平公正有肚量,对群众工作勤跑腿。
二、要发挥好土地流转和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地怎么改”的问题。
土地是财富之源,农村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土地,要加大土地流转和制度改革,做好以地生财文章。
当前,国家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提出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这就给我们做好土地文章提供了政策依据。
**土地分散,特别要做好“边角经济”,通过流转连片,把村内闲置、空壳老房屋利用起来,把一些边角地都利用起来,达到11〉2的效果。
三、要发挥好政策和产业项目作用,解决好“财从哪来”的问题。
要向政策要钱。
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央和省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中央一级,出台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要把所得收益通过支出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向产业要钱。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各镇街各村居要做到因村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要向项目要钱。
上级有资金、有政策,就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多点开花。
可以通过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文化产业等方面争取资金,通过项目开展,解决了村民就业。
篇六
一、中央为什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是由“十八大以来经济实力增强,有些事以前没能力做,现在有能力做了”的国情决定。
。
第二是由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我国大局决定。
第三是由我国农情决定。
第四是由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决定,第五是“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我党的使命决定。
最后是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中国责任。
二、国家如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中央1号文确立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主要体现在“八有”和“三个一”的基础性支撑。
“八有”指的是有国家战略规划引领、党内法规保障、日益健全的法治保障、领导责任制保障、一系列重要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作支撑、对农民关心的关键小事的部署安排、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对解决“钱从哪里来” 问题的全面谋划);
“三个一”指的是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制定乡村振兴法的有关工作。
第一是明确乡村振兴的时间节点目标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与“两个一百年”目标相衔接。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第二是明确乡村振兴的“575”实现路径5个目标、7个方向和5个内容。
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方向一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二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三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
四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五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六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
七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内容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
第三是明确乡村振兴的重点解决“钱、人、地”问题。
一是重点解决“钱”的问题,具体解决办法①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②健全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
③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土地农村信用社改革,普惠金融重点放在乡村等。
④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土地出让收入、占补收益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是解决“人”的问题。
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三是解决“地”的问题,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第二轮后再延长30年、共75年);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管理法修改,完善农村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体系。
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绿箱”政策实施范围和规模,加快建立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效能。
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加快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第四是明确乡村振兴的体制保障。
一是领导体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
二是工作机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三是领导责任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县委书记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
四是部门职责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五是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充分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六是报告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每年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
七是考核制度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如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是认清**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二是农民收入增长乏力,收入差距与江浙等兄弟省份的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三是农村建设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农村规划滞后,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尚未完善。
农村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严重。
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多(村道硬化、集中供水、垃圾处理、污水管网终端处理设施、危桥渡桥改造、小灌区、小山塘、小水陂、小泵站、小堤防五小水利工程设施)。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体设施不足)。
四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低,**是一个农业大省,不是农业强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农业龙头企业资产小,农民合作社少,农业有效供给、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
第二是找准六个着力点。
一是坚持统领,解决方向问题要把**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成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示范。
二是认真谋划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谋划好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成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扎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三是重点攻坚,针对当前农村短板突出问题,一方面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出台**省关于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推进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工作,明确目标、建设任务、保障措施。
(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力争3年见成效、5年大提升(2022年),把2277个贫困村建成中等以上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现贫困村由后队变前队。
再用5年时间(2027年),进一步提升示范村创建水平,彻底解决贫困村发展滞后问题。
建设任务①整治提升村容村貌。
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
②推进村道硬化;
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
④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
⑤推进集中供水全覆盖;
⑥提升农民住房水平;
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⑧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措施省委成立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实施方案,建立了省领导联系指导地市制度,省财政预拔80亿元、2018年预拔139亿元。
地市筹措资金32亿元。
)最后是推进贫困村脱贫攻坚,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四是推动产业发展。
(1)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大米、畜禽、蔬菜等),做大岭南特色产业(水果、茶叶、花卉、南药、水产、橡胶、林下经济等),做强新产业新业态(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森林康养、文化创意、乡村共享经济等/海南省2017年11月启动首批61家共享农庄试点),打造千亿以上的产业集群。
(2)培育一批产业载体农业产业园、农业公园、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
培育一批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大户,重点解决小农户适度规模经营问题。
2016年,我国小规模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比最高82,**82.3(规模农业经营户17.7)。
(3)培育一批产业品牌。
包括扶强一批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精炼一批产品品牌,提升**农业品牌公信力。
(4)培育一批助农服务平台。
打造集生产、供销、信用合作于一体的县镇村三级助农服务中心(站点),整合测土配肥、农机服务、统防统治、农产品供销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乡村旅游等业务。
(5)培育一批新型农业职业人才,引导培育返乡、下乡创业队伍,建立新型农业队伍。
五是振兴乡村文化。
(1)深入挖掘。
**岭南乡村文化厚重、丰富,如红色文化、乡村建筑文化(广府、客家、潮汕、民国、中西合璧等)、农耕文化(如桑基鱼塘等)、民俗文化(如番禺、台山的飘色等)、生态文化(古树多)、民族文化、美食文化、民间艺术等。
(2)传承发展。
通过宣传、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等(3)构建载体。
建设文化中心、村史馆、乡村文化公园等(4)保护利用。
一要保护,二要修缮,三要开发利用(结合乡村旅游),四要建立健全政策措施,五要落实人来管理(有部门管,村庄没人、没钱管)。
六是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夯实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选好带头人,加强监督管理,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道德建设和健全便民服务体系。
第三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上议事日程,认真部署、认真动员、认真实施,防止空喊、走过场、不落地。
二要正确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坚持两手抓,防止重城轻乡,一手软、一手硬。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防止急功近利,提不切实际的口号,定不切实际的指标,搞假大空、搞形式主义。
四要科学认识当前农村现状,防止出现去农村化,产生悲观、畏难情绪。
五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防止出现政府干、群众看的“两张皮”现象。
六要强化责任担当,转变观念,防止出现等靠要、应付交差、无所作为现象。
七要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防止照搬城市建设模式、搞大拆大建和乡村景观城市化、西洋化倾向。
八要坚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抓好落实,防止出现把现代农业建设完全等同于乡村振兴的倾向。
篇七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对**提出了“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指示要求。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关系国计民生。
**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必须牢固树立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观念,切实把政策、资金、人才、项目等资源配置到“三农”工作中,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到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充分考虑**的地域特色和乡土人情等因素,加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度。
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推动” 一是推动构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把农业农村经济从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构建全省现代农业经济体系。
推动农林牧渔、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机械化和信息化,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推动形成农业农村全面开放新格局。
积极支持现代农业企业走出国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构建农业新型经营平台,提升我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
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等平台,拓展农产品贸易渠道,加强农业领域合作共赢。
四是推动全省营造农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优秀带头人队伍,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方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建立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建立乡村治理新模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篇八 近年来,农村发展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从过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的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同时期,国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都会做出相应的部署。
而在如今,十九大报告中,针对农村的发展,又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就成为新时期指导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行动指南。
乡村战略的实施对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至关重要。
这将成为解决好”三农”、激活农村活力、弥合城乡差距的重要武器。
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不少乡村,尤其是边远偏僻的乡村,逐渐没落、慢慢消亡。
以至于每次谈及农村问题时,农村人口流失、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等,不可避免。
特别是当前我国在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农村所面临问题必须解决。
所以必须要实现农村振兴,让农村重新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活力繁荣,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它分别从乡村的生产发展、生态建设、精神面貌、社会治理、生活状态这五个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
对于农村发展总体要求,曾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也有提过,当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要求。
相比较而言,此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更高。
这二十个字的表述除了“乡风文明”表述没有变化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以前强调“生产发展”,现在要求“产业兴旺”,即不仅仅是发展生产,而且要求发展产业,从层次要求更高;
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宽裕”,如今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要开启现代化的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当然也要“生活富裕”;
对于农村面貌,以前要求做到“村容整洁”,现在要求做到“生态宜居”,上升到生态环境的高度;
以前乡村要“管理民主”,现在则表述为“治理有效”,从一维主体的“管理”到多方参与的“治理”,所体现的正是当前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这些种种变化都是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如何来实施乡村发展战略报告里面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我国全面发展的短板问题,在即将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征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是坚持问题导向,补好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
这就意味着未来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上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上向农村倾斜,为实现农村振兴打好基础。
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里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可谓是报告中的亮点。
在过去“城乡一体化”的提法上,再次升级,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即通过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农村发展来促进城市。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决不能处于从属地位,将其看作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垫脚石,而是要和城市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所以,在过去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发展模式下,未来我们国家试图从制度建设、政策体系上开始着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在农村的土地承包问题上,报告中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一政策安排,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体的热烈支持。
土地政策的连续稳定是农民安心搞生产的前提,土地承包期长久不变,从短期来看,可以让农民消除疑虑,全身心的投入农业生产,长远来看,这更有益于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基层的有效治理。
报告里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这一政策安排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的具体体现。
其中自治是治理有效的基础、法治是治理有效的保障,德治最终是融合在乡村自治和法治中,是治理有效的内化与升华。
这三者各尽其能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乡村治理格局。
治理体系的执行最终要靠人来落实。
人才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报告中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就有利于把各行业中热爱“三农”优秀人才吸纳进来,充实农村工作队伍,加强三农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振兴乡村,使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
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下回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篇九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我们党在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飞跃,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将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引领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加速前行,亿万农民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
本期就就对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怎么办等内容予以编发,供参阅。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与科学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化解新时代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
从发展实际观察,农业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农村是城乡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农业农村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正是抓住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牛鼻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三农”问题确定我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问题的高度重视,尤其将农村现代化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体现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把握,进一步体现了战略举措的精准与务实。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期我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发展指明了的道路。
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涵盖了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生活,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提档升级。
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未来我国农村发展更加强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同”的发展路径,更加强调宜居,使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体现在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居住环境、居住条件方面的落差也会减小,甚至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会成为留住农民、吸引市民的突出优势。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制度稳定以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这进一步构筑和巩固了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主要表现在 实现农村发展有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时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其中出现了四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生产发展变成了产业兴旺,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更高、更实,农村产业不仅要发展,还要达到兴旺的更高要求。
二是村容整洁变成了生态宜居,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要求更高,需要建设的内容更丰富。
三是管理民主变成了治理有效,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村社会治理的要求更高、更全,更注重结果导向。
四是生活宽裕变成了生活富裕,表明新战略对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更高,农民生活水平要从过去的宽裕上升到富裕。
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中乡风文明传统提法得以保留,既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过去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继承性,又表明加强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仍是新时期农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
推进“三农”工作有新思路。
一是整体发展思路上,相对于传统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思路,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性地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是在农业发展思路上,乡村振兴战略既一如既往地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又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新思路。
三是在农民增收思路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四是在农村发展思路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深化农村改革有新方向。
在深化农村改革问题上,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延续了十八大报告、十七大报告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提法,另一方面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创新性提出了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等提法。
这些新的改革方略既反映了近年我国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的最新成果,又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放在了更加显著位置,指明了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住人、地、钱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言简意赅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抓住三个字人、地、钱。
从“人”来看,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农业人口转移进城、降低乡村人口占比的同时,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
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
从“地”来看,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从“地”的角度,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十九大报告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明确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颗“定心丸”让土地承包者和经营主体可以放心加大在土地上的投入,理清家底、廓清思路,实事求是地选产业、找路子,催生内生动力;
让农民甩开膀子干下去,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又给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再研究新的土地政策留出空间。
对宅基地经营性和公益性的集体建设用地而言,要从长远考虑,根据未来乡村振兴的需要,逐步盘活,用出效益来。
从“钱”来看,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惠农强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使之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相适应。
广辟来源、多措并举,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配置公共资源优先向“三农”倾斜。
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要放到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的振兴。
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逐步消除城乡间基础设施差异,补齐乡村发展短板,让城乡居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着力点 一是着力完善乡村组织。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形势的新发展,尤其是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等因素,需要重塑乡村治理结构以适应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要加强乡村党组织建设,必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发展和壮大农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
二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转变管治思维,以全新的治理理念构建治理体系,真正把重心放到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上来。
三要完善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等群众组织,在近些年各地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提倡村党组织成员通过民主程序依法进入村民选举委员会、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党组织成员和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务监督等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使他们成为农村法治建设和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
四要鼓励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民自愿结合组成各种社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利益协调的当事人。
二是着力壮大乡村产业。
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
一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二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三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三是着力复兴乡村文化。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亟待通过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
一要完善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继续加大投入,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供给,为农民群众搭起展示自我的平台。
二要重塑乡村社会规范,把伦理道德、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加强农村文化道德建设。
三要大力培育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城市居民选择乡村居住,催生新型乡贤文化,激活传统乡村文化中的活性因子。
四是着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近些年来,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阻碍。
为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要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养殖,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改变乡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要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快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建立乡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使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五是着力建设乡村振兴队伍。
乡村振兴需要乡村人来实施,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态度的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效果。
一要培育新时代的新型农民,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主体。
二要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村组干部建设,特别是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培养和选拔;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村技术员等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
三要发挥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调动农村经济能人、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突出十个重点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突出十个重点 1.农业产业要优化。
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的第一要务,必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坚持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路子。
要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求链、完善利益链,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农业的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产业兴旺”的现代乡村。
2.基础设施要先行。
扎实推进农村补短板工作,农村影响乡村振兴的真正短板是基础设施。
必须着眼基本面、不撒胡椒面,深入推进农村补短板惠民生行动。
将所有补短板的项目精准到每一个村、每一个社。
3.绿色发展要优先。
要建立绿色发展稳定投入机制,农业项目资金要由产业发展扶持向绿色清洁生产引导转变。
全面贯彻“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加速生物农药、绿色饲料推广运用。
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开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创建。
对农业生产过程及投入品“来路”进行全程监控,对农产品的“去路”进行密切跟踪。
4.人居环境要改善。
坚决打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攻坚战,全覆盖配置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设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
实施“天蓝、地绿、水净”工程,推进山、水、田、院绿化、美化、净化,建设生产高效、生态宜居、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
5.乡村治理要见效。
乡村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探索推进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把法治、德治与自治有机贯通,打通关节、整合资源、建实防线,引导广大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
6.农村文化要繁荣。
繁荣农村文化,要切实解决事关农民的最切身利益的问题。
要让农村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好学前教育,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切实解决好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大、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
配套建好农村书屋、农村文化广场,培养农村文化艺人,组建农村传统文化工作队,引导村民忙时从农,闲时从艺,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
要把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为村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引导村民预防重大疾病,养成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
7.基层政权要牢固。
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始终把农民群众置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立足于促进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依靠农民群众促发展,发展成果由农民群众分享。
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创新党组织的管理制度,创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管理的需要。
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协调好各方利益,维护好社会稳定。
拓宽村干部力量的来源渠道,为农村基层组织源源不断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不断深化改革,革旧鼎新,实现通过村民自治来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本职能。
8.互联网要全覆盖。
以建设“广覆盖、高速度、重服务、惠三农”为目标,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和提升农村地区网络服务质量为重点,加快推进光纤网络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盖。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公共服务、农村社会管理的深度融合。
9.农业机械要普及。
要以短板机具、高端产品、智能装备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大力增加高效、节本、绿色、智能机械的有效供给,提升技术集成配套和推广应用水平。
要改革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方面的规划建设目标、工程设计标准、建设施工规范,做出“宜机”制度安排,推动耕地宜机化整治建设,创造良好“宜机”条件。
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托管服务、租赁经营、机器维修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切实提高主要作物生产的专业化程度。
10.农村改革要深化。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是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和抓手,也是关键。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紧密围绕构建这“三大体系”来进行。
坚持以“三变”改革为切入点,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壮大规模经营、发展品牌效益农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要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扩大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深化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改革。
完善农村融通体制,扩大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和种养殖收益保险改革;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创新流通业态,健全完善流通体系;
实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维护机制,探索水利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篇十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邓小平提出建设基本小康社会以来,已经由基本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
十九大报告有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七大战略之一。
为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而不是不是农村振兴战略而不是农业发展战略过去提县域发展战略,现在提乡村振兴战略,是区域概念还是突破口
一、从城乡统筹发展向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 十六届四中全会前后提出了两个趋向判断和城乡统筹,主要是以城统乡。
但城乡并列,同等重要,乡村在城乡关系中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变动。
而城乡统筹是谁在统筹呢是政府在统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十九大提出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但没有提出建立城乡融合的政策体系。
城乡统筹是政府单一主导,城乡融合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推动作用。
因为有了一个政策体系,要政府推动乡村振兴,市场的原动力和政府的推动力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的历史性转变。
过去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判断,开始城乡统筹、再到城乡一体化。
城乡融合的概念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并认为是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
什么叫城乡融合城市有城市的特点,乡村有乡村的特点,两者并存共荣共生,而不是扩张城市减少农村减少农民。
我认为,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城乡关系的第三次飞跃。
胡锦涛同志提出两个趋向重要判断后,到2006年基本上取消了农业税。
根据亚当·斯密在论述城乡关系时的论断,农业的剩余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先决条件。
取消了农业税就意味着工业化、城市化已经不依赖于农业的剩余了。
而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皇粮国税的农业税被取消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千年大变局。
我因此认为,取消农业税就是中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根本标志。
但是,城市依不依赖农村呢改革开放这些年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带来财富的快速增长,尽管工业化已经不需要依赖于农业了,城市化却严重依赖于农村,土地财政和农民工就是一个根本标志。
其中两个最基本的制度,一是土地制度,二是公共服务,使土地增值的财富和劳动价值的增值为中国的城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所有国家在工业化起始阶段的积累都来自于农业的剩余,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都出现了普遍衰退现象。
如西方国家的乡村“空心化”与城市“贫民窟”并存,至今都没有解决,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把城乡融合与否作为一个社会革命成功与否的关键。
十九大提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意味着像取消农业税那样破解土地财政和农民工问题,意味着如同工业不需要农业剩余那样,城市已经不依赖于农村的剩余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轨,这是我的一个判断。
二、从“四化”同步发展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转变 长期以来,三农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也一如既往地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
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非常突出
第二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思考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和更加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共中央在乡村生活建设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进一步确定了农村生产关系,发展了农业生产,使得整个农业农村工作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性进展。农产品指定供应数额逐年增加,农村建设越发完善,使将近6000万农村人口基本实现了自己自足,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理。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和“构建新型农业体系”,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则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实施推进的重大问题。农村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通过实行有效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速发展。
一、时刻坚持人、地、钱的发展主线
要想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去的最大化的成效,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必须要牢牢紧扣发展主线,抓住3个字,人、地、钱。
从人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要再继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化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在有效降低农村人口数量的同时,着重点解决农村人口和密集型劳动力这两点上相对比较突出的问题。由于大量的乡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里涌进,使得我国乡村人口逐年处于净输出的位置,这固然对农业农村带来一定的好处,同时人口的大量流失也早就出了一大批相关问题。包括乡村人口比例逐年失调,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村里面年轻的男人们大量涌入城市打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人流量的走失和人口的严重短缺。留守在乡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这就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向城市化进程转变的发展。在城乡关系中,乡村往往都是处于被动的那一面。因此要强调和改善的是,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应该与城市一样,拥有共同平等的地位。所以说,在实施整个乡村战略振兴的过程中,要在维护亿万农民的基础上,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创造建设性为主。另外,要着重培养一支以“三农”为主的乡村建设队伍,从中进行正确疏导,并且指明发展方向。在建设的队伍中,即要对广大的干部党员提出严格化的管理要求,还要求广大的参与者,农业建设中也应该具有充分的素养职业要求。这也是对新时代新背景下的“三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从地这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话,那就要要求在立足于根本的基础条件下,结合城乡发展特点,更快的推进乡村到城市计划建设的转型和发展。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为主要发展思路,继而做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举措。其相关措施主要就包含了3个方面:
一是完善包地制度,也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置制度。在稳定土地基础所有权的基础上,实行的是过去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运用开放和活络的经营手段以此来确保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是要发展多种形势下的经营模式。时刻尊重农民的传统理念模式,从中探索新模式下的实际应用,做到新模式与常态化的相互结合。这其中还需要通过流转土地的经营权以此来达到生产的规模化效果,从而形成对土地相关集中的相关规模化经济效益,以此来重点解决用地难、由谁种地、谁来种地等一系列的相关难题。
三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构,进一步深化改革,确立相关服务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在实施在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向后延续30年的策略。这一举措即实现了我国维护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战略性策略,又能站在广大农民的角度去切实可行的思考问题,满足了他们对土地改革的迫切需求。
从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话,就是要多管齐下,广布来源,按照坚持以农为本,优先考虑农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配置公共资源基础的问题上,首先要优先考虑的是“三农”问题,在对资源的分配上要有所倾斜。对于发展农村的相关措施,要坚决落实到实处,不能仅仅只是说说而已,只搞一个所谓的形式面子工程。要将具体的实践管产道对乡村整体上的改造过程中来,贯穿于全制度制定的过程当中去。发展普惠金融,首先的重点就是要放在农村上。从而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在经济、文化、服务、政策、资金投入方面都要增加相对应的力度,从而引导社会各界共同积极地投身于乡村的建设中去。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打下坚持的物质群众基础。
二、健全相关制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从党的十九大的相关报告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家对于乡村改革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健全相关乡村整体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且进行正确的加以疏导。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全方位体系,意图在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一些偏僻农村中,由于各方面基础设施的落后,相对应的管理条例和相关规定指标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乡村设施和所在市场的机制形成相互制约的因素,极大程度上的限制了其走向現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也是其中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所谓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实际上就是各领域分工体系之间的相互差距过度的原因才造成的。只是过渡的依靠市场在短期内就必然会加剧矛盾的增加,容易造成居住格局的分裂化,所以为了推动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应对人均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今天,应该针对完善农业制度保护措施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整体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创业,以此来促进发展农村农业人力资源时间段上的积累,以便乡村日后可以得到更好更高效的持续发展。所以说,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是确保实行乡村战略振兴的重要因素,从制度保障入手,进行行之有效统筹兼顾的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做到保证农民的基本收入为主,共同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新型农业体系
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支持,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现代农业产业除了要具有较高的产量以外,还离不开信息资源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带动传统农业升级,对农业商品的销售方式带来了突破性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步伐。数字农业是未来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数字农业力求节约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均衡,以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将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就必须要以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产业、经营为主题的运行模式。与此同时,还要在开拓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积极优化和改进农产品供应链结构的主要作用。把自然环境保护、人文活化传承和信息科技创新,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以之为支点,与产业规划、政府体制机制改革等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个有实力有内涵有特色新型农村。
第三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地、钱这三个关键因素。本文主要围绕这三个关键因素展开。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亿万农民,要重视农民的利益诉求,更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增值收益。为了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进行资金投入保障和立法法治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主体土地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并写入了党章。何为战略?战略是一种长远的规划,是远大的目标。战略强调从全局着眼,为实现全局目标制定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基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宏伟目标而制定的战略规划。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现实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确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乡村地域概念,不仅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要发展农村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实现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认清谁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市场的推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实施主体就是亿万农民。乡村振兴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体现,只有全面实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受益主体、建设主体和治理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使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
(一)重视农民的利益诉求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参与的乡村振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农村成为了社会资本投资的热点领域。那么,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让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真正惠及亿万农民。
第四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论文: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思考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被社会各界给予厚望,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在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承担普遍的经济功能,而且因为地域特性还衍生了诸多社会功能。XX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而言,还处于初步阶段,运行中存在各种问题,还远远没有发挥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有的作用。样本的选择上选取了XX镇和XX镇,两个镇都位于XX市,属欠发达地区,XX镇属于工业镇,XX镇属于农业镇,样本的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样本情况
(一)XX镇和XX镇概况。XX镇位于XX市曲江区南部,交通便利,是典型的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工业镇。全镇辖6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委会,共90个自然村,土地面积117.3平方公里(其中水田785.28公顷、山地面积7,113.59公顷);
总户数有6,843户,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户2,954户、农业人口12,552人)。20XX年全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3.867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534亿元。农村人均收入12,805元,略高于XX省平均水平12,246元。
XX镇位于XX市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是典型的高寒石灰岩贫困山区镇,也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全镇辖2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共266个村(居)民小组,家庭总户数8,775户;
总人口41,099人,其中农户8,025户,农业人口38,324人;
总面积384平方公里,共有林地394,073亩,耕地面积39,383亩,包括旱地14,561亩,水田24,743亩。20XX年全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4.387亿元,比20XX年增长7%;
XX镇农业生产总值2.1128亿元,比20XX年增长6.5%;
农民人均纯收入5,788元,仅相当于同期XX省平均水平12,246元的47.26%,全国平均水平10,489元的55.18%。XX镇和XX镇农民数量众多,收入偏低,农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当地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挖掘农业潜力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现实途径。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1、成立情况。第一,合作社成立的时间不长,且相对集中。XX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XX年。XX镇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其中XX镇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麻竹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XX年。XX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到41个,绝大部分都成立于20XX年后。合作社数量的快速增加是政策诱导和农民内在需求共同导致;
第二,种养大户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少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龙头企业发起的,然而由龙头企业发起形成的合作社规模明显偏大;
第三,主要从事种养业。XX镇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4家从事种植业。XX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运营的比较好的8家合作社全部从事种养业。
2、运行情况。合作社短时间内的迅速成立,为合作社的发展增加了风险。从乳源XX镇来看,至今已经有10家合作社停止运行。从XX镇来看,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到了80多万元,合作社成员达到90多人。其中,展如村大棚蔬菜合作社涉及14个自然村,合作社人数包括带动人数50多人。濛里村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涉及4个自然村,石角优质水稻合作社涉及到6个自然村。合作社促进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展如村的大棚蔬菜合作社从最初的种植5亩的面积,发展到现在的种植面积50多亩,130多个棚,每个标准棚可增加农民收入7,000多元。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下,20XX年XX镇优质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16,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300亩。
从XX镇来看,一些带动能力强和辐射范围大的合作社已成长起来,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乳源县云兴蔬菜专业合作社、乳源县XX镇中冲富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乳源县湾背联合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是XX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成员最多的合作社是湾背联合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XX镇)资产总额为300万元,成员519人。云兴蔬菜專业合作社(XX镇)的资产规模最高,为650万元,成员236人,蔬菜种植面积900余亩,年产新鲜蔬菜230万斤,产值120多万元。
XX镇和XX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出现很大差异,从地理位置和农民素质来解释已经不足以说明问题。XX镇工业薄弱,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发展,而当地农民实际收入水平较低,农民专业化程度低,强烈的增收意愿使农民参与合作寻求集体行动的动机更强,尤其是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迅速发展。XX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多从事种植业,产品商品率、专业化程度较高。XX镇交通便利,接近XX市区,农民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外出务工,其收益远高于种地所得,而且合作社没有龙头企业为依托,既有的合作社创建和发展都是单纯依靠农村能人。
3、服务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和发展改变了农村生产的固定模式,有限的农村社会服务资源经过整合,使农民的生产活动出现新的秩序。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系列化的服务,其中XX镇云兴蔬菜合作社最为典型。该合作社通过和嘉农公司合作,为农户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组织销售,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公司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把典型的经验和技术推广到农户中。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发展的思考
(一)关于合作社的发展程度。合作社历经160多年的发展,合作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很大发展,但是欧美发达国家合作社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国际合作运动的长期实践,欧美国家的合作社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形成的。就中国而言,合作社是“舶来品”,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低水平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实践基础薄弱、理论基础缺乏、法律基础缺失等问题。与发达国家单个合作社的经营水平与组织能力等普遍较强造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闯市场能力普遍低下。XX欠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间集中,明显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而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考察来看,农业分工滞后,小农经济严重,合作社的产生不具备自下而上产生的持续条件和稳定基础,所以合作社数量在增加,然而规模较小,甚至出现短期内消亡;
合作社在发展中横向扩张显得容易而纵向整合力度不足,都可以从合作社发展的先天条件不足缺乏必要的乡土气息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