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让课程变得亲切化、生活化,让教学活动通过丰满的设计变得富有情趣和意义,让道德规范的雨露滋润孩子的心田,让孩子们都能用所学到的道德规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儿童品德教育;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H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43(2015)12-086-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那么现在教育活动中尤其为笔者所从事的特殊教育中该如何做到这点?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实践粗浅的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加强规范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呆板为活泼,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规范言行,在实践中巩固道德认识。在让学生理解“礼仪礼貌、文明出行”这一刻的内容时,我组织师生共同互动,邀请其他科目的老师一同参与进行角色扮演,分组抽签后大家根据各自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有人当导游,有人当服务员,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诠释礼仪礼貌、文明出行”,生动的表演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他任课老师的参与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身边人、身边事最能打动人心,得到启发。
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活用教材,就要想办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形成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 “互动”状态,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例如在 “我爱我家”一课中,课前布置同学们记录下家人互相关爱的’微视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播,一个一个鲜活的家庭情景出现在大家面前,配上柔和的背景音乐,我让同学们拿出纸笔写下自己对未来家庭的愿景,互相交换朗读之后,我提问:如果改变,你最愿意怎么改变?大家热烈的讨论着,我说还是谢谢对家人的爱吧。大家都深有感触,在随后的交换朗读环节中,有的同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无疑,这将成为孩子们终身难忘的一课。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中,借助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换位思考往往对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身处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我更能体会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易。但如何让大家勇敢面对并理性思考与对待现实,就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入励志的正能量。如在《关爱残疾人》一课中,我用《感动中国》中的励志感人故事开篇,播放残疾人舞蹈团的“千手观音”,随后播放了央视公益广告《点亮每一盏心灯》,通过一个个励志感人充满正能量的小故事,让大家换位思考,认真体悟。
二、挖度挖掘、高效利用学本、教材
只有适当的结合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导入新课,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只有适当的结合时事新闻、社会热点于学本内容做有效的衔接,学生所给的课堂反应是完全不一样的。求知的欲望被激发,学习的热情也高涨,所学与所闻是有机联系的,课本的问题被形象化、具体化了。如在讲“尊老敬老”这一话题时,我列举了去年春晚的热播小品“扶不扶”这个案例,通过情景再现(学生模仿演小品)、深度分析以鲜活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 ,激发学生对尊老敬老这一话题的深刻思考。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与加深, 可以从注重乡土教育,引导学生爱家爱国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在学习“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课时,我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对本地区的节日庆典、风土人情、礼仪礼节等通过网络、报刊等进行了搜集和调查,大家把搜集好的资料拿来在课堂上共享,在学生整理资料(下转第88页)(上接第86页)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见闻,还学会了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礼节,此时可将知识在做延时和拓展,比如:如何对待外来的文化?如何对本土文化也进行了传承和保护?这样,活动的开展既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也使得学习这件事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中。
活动中深化认识,在生活中细心体会,品德教学不应该教条化,而应该尽量生活化、细节化,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活动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例如在《守望相助、团队合作》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体验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借用教具,我让大家分成几组进行拼图游戏,比赛结束后,大家总结成败得失,分析团队合作的要点、难点,整理之后按心得思路重新分工合作,最后取得了让人满意的结果。
总之,扎根于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以回归学生的生活为基本取向,可以使学生由封闭性的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过去被动性的听受学习转向主动性的感悟学习,这样,我们的课程才能真正实现与生活的零距离。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