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主题教育> 正文

教育是儿童的成全

发表于:2022-10-21 14:35: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M{i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洛克的观点充分肯定了体育对于人的发展重要性,这种理解比较契合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育人的,人的发展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体育是人的发展的逻辑起点。

体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审视今天的教育,由于安全的压力和应试的桎梏,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如履薄冰,一些带些激烈性和冒险性的体育活动被取缔,甚至正常的体育活动也不能保证按时开展,体育的弱化和漠视导致学生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媒体上多次报道“豆腐娃娃”“玻璃娃娃”事件,“一碰就倒”“一倒就伤”,学校无奈之下只能让学生在体育课上练太极。“玻璃娃娃”“豆腐娃娃”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令人担忧。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对我国学生进行每两年一次的体质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学生在体能、弹跳力、爆发力、耐力、心肺功能等方面呈连续下降趋势,而近视率与肥胖率则持续上升。面对这种现状,学校的体育工作不仅不应该被弱化,而且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没有健康的体魄很难有强大的灵魂。

今天重温洛克的《教育漫话》,我们需要再一次遥听300年前智者的声音——“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航标,重视体育的价值,肯定体育的地位,赋予体育新的时代内涵。所幸的是,当前已经有一批学校已经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他们通过社团活动、场馆课程等形式,开展各种特色体育活动,通过体育与生活、体育与艺术、体育与科技的结合,寓体于乐,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体育活动重新焕发生机,既是洛克体育思想的传承,也是洛克体育思想的发展与丰富。因此,阅读洛克的《教育漫话》,品味有关体育的经典言论,不仅可以让我们寻找到体育思想的根底,同时也能指引我们明确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二、德性就是服从理智

“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今世就都得不到幸福。”并且“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就愈容易”。因此,洛克认为只有“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

洛克的“德性论”是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石,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对后世的思想家有着潜在的启蒙作用。在现代教育中,德性养成是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根基,公民的培养要教会学生服从理智,遵循社会规则,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就提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理智而有效地运用其自由权利和机会”。罗尔斯的观点表明,服从理智是建设民主社会和法制社会的基石,这种思想和洛克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在德性养成过程中,服从理智和克制欲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服从理智是德性养成的重要内核,克制欲望则是德性养成的外在表征,二者并行不悖。洛克认为:“虽然欲望倾向于一个方向,一个人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纯粹顺从理性则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和基础。”“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从洛克的观点可知,服从理智、克制欲望既是德性的必备品格,同时也是社会的生存法则。这一观点对当前人们的生存状态有很好的警醒作用。

在现代社会,物质的富裕却成了灵魂成长的枷锁,大家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趋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我们在不断索求“得”的同时,逐渐迷失在“欲望”的丛林中,我们只顾在路上匆匆前行,却找不到灵魂栖息的家园,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中,“灵魂”被放逐了,我们只能在路上一直游荡。如何回归灵魂的安宁,成了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做减法比做加法更能让灵魂安宁”,为了生存,或许我们无法完全做到超然物外,我们依然需要在尘世中忙碌前行。但是,为了生活,我们可以自己给灵魂营造一片休憩空间。在生存与生活之间,我们必须学会“舍得”,学会在忙碌的世界中“简装前行”,打碎枷锁,解放灵魂,放下欲念,回归至简,在“舍得”与“放弃”中,让人生更加轻盈和丰满。

克制欲望,并不是让人摒弃一切欲望,而是使其放弃不合理的要求。因为“我们人类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错处;我们的错处是在不能使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因此,德性养成的根本是通过说理性劝导和实践性活动等手段,让学生知其“可为”与“不为”。例如,根据洛克的德育理解,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和公民实践课程,修炼学生的内在品性,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培植公民教育的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学校生活中养成德性品质和公民意识。

三、知识不是装点美丽的羽毛

在古希腊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七艺教育”是欧洲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知识蜕变为装点贵族身份的“羽毛”,人们通过学校教育不能真正学到治事处世的本领与方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这种博雅教育的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新人的要求,实科教育成为一种时代呼吁,洛克的智育思想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他强调知识教育不是给予学生“种种知识与知识宝藏,而是种种思维与思维的自由,是增进心的活动与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在洛克看来,智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儿童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儿童的理解力、判断力、思维能力。他认为思维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掌握更有价值,知识的运用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因此,他主张“在全部教育中,大部分的时间与努力都应花在日后青年人的日常生活里面最有结果、最常利用的事情上面”。

在现有的学校体系中,我们的一些做法与洛克的观点是背离的,我们往往过分拘泥于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而使得所学知识和社会需要之间形成一个较大的落差,一些知识学无所用,因而无法引发学生的兴趣。洛克认为要想学以致用,必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应让学生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上选择有兴趣的学科再深造、研究。他曾说:“世界上有高深学识的、在任何科学方面享有大名声的人,没有一个是在教师的管束之下得来的。”按照洛克的教育思想,学校教育并不排斥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但我们要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适应性,使知识更具有社会价值,让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当知识进入个体的经验,成为经验的一部分时,知识在个体的生活中才是生生不息的、“活”的知识,是“生活的知识”,即“生活的智慧”。知识的学习对于个人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知识的生成功能才能够发挥效用。也只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理解水平,能动地改造知识,赋予知识个性化意义,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时候,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属于认知范畴,它已拓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伴随着知识增长的是人格的健全发展。

洛克的“学以致用”的智育思想,不仅影响了教学的变革方向,同样也对今天的学校课程建设有指导作用。为了培养资本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绅士”,洛克曾提出了一个范围广泛的、“实科性”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形态有:阅读、写字、绘画、语言、文法、本国语文、法文、拉丁文、算术、几何、地理、天文、自然哲学、伦理学、年代学、历史、法律、速记等。此外,还要学习骑马、击剑、舞蹈等知识和技巧,这是“实用性”课程的最早表述。我校在开展主题活动课程的时候就是以洛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作为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无论是“童话课程”“花儿课程”还是“雪花课程”,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让儿童成为课程的主角,让经验成为课程的载体,让生活成为课程的场域。“儿童生活的世界是一片茂密的灌木林,要给儿童一百种经历、一百种创造和一百种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我校在实施主题活动课程的时候,一个基本的行动路线就是:立足生活现场,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索,通过学生的探索性行动,重建知识和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以情境为场域,以行动为纽带,架起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沟通桥梁,在知识的融通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温和推荐洛克的“三育”思想,不仅仅为了记住洛克曾说了什么,更为了引发我们重新去思考,如何从先哲宝贵的教育遗产中,汲取关于今天教育变革向何处去的灵感。

·拓展阅读·

《大教学论》 〔捷〕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是现代教学论的开山鼻祖,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在教育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被认为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阐释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和“直观性教学”原则,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

这本书中尤为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他对教育目标的表述,他提出博学、德行是教育目标的内核。夸美纽斯认为人要成为理性的动物,就要能够唤出万物的名字并推考世间的一切事物,这就需要具备学问,成为一个博学的人;人要主宰万物,就要具备德行或恰当的道德,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夸美纽斯的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的思想,奠定了近代以来教育目标的基石,他不仅为洛克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来源,直至今天,依然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

推荐访问:成全 儿童 教育